本書作者是台灣腦科學專家謝伯讓,現為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知覺及意識,以下為選自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作者在書中提出「上傳大腦或心靈」:
「如果提供你一個機會,讓你可以在此刻就終結肉體生命,並把大腦上傳雲端。
在那裡,有著一個與真實世界完全相同的虛擬世界,當所有人都選擇上傳心靈的時候,你就會在那個世界中有著同樣的朋友、同樣的親人、同樣的宇宙、同樣的地球,以及同樣的生活環境(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環境,你也可以創造並上傳至任何一個你事先設定好的環境)。
在這個世界中,一切的感受都栩栩如生,和我們目前身處的真實世界幾無差異,因此你幾乎不會察覺到自己是處於雲端虛擬世界之中。這個雲端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唯一不同之處,就是你的心靈不會受到肉體的限制,也不會隨著肉體死去。」
但是上傳之前,可能會猶豫,可能會擔心上傳後變成另個複製人,而非原本的自己,兩者是不同心靈,對於這想法,作者也提出以下內容
假設已有足夠的科技可以使用「奈米矽晶片」取代神經元,且每個晶片功能都可以完全取代並執行任何一個神經元的功能,也就是假設當某個神經元被一個奈米矽晶片取代後,大腦的整體生理功能和相關的行為,不會出現任何變化
這時候持續把一個又一個的神經細胞,換成奈米矽晶片後,我們的意識狀態會不會突然消失呢?
直覺上來說,意識應該不會在置換到某個神經元時突然消失,因為目前的腦科學知識不認為腦中有某一個特定的神經細胞就是意識的所在位置,因此應該不會有上述現象的發生
那意識會不會逐漸消失呢?
作者根據歸謬法,推論意識狀態應該不會隨著神經元逐一被取代而「逐漸消失」,會出現所謂「意識狀態與行為完全不一致」情況,例如意某人識狀態雖然變模糊,但是在看到暗紅色時仍會「說」他看到大紅色,在看到陰暗模糊的影像時仍會「說」自己看到一個清晰的世界,但上述情況顯然極度不合情理,因此根據歸謬法,可以推論意識狀態不會隨著神經元逐一被取代而「逐漸消失」
「當腦中的所有神經元都被換成矽晶片之後,我們的意識狀態,可以說就已經上傳至雲端了。如果每一個人腦都透過此方法上傳,最後再把所有的「矽腦」連結在一起,或者是把每個矽腦分別連接到預先設定好的網絡之中,那麼原本肉體中的意識就可以在雲端的世界中存在,而且每一個接受上傳的人,都可以保有原本的心靈與意識
如此一來,我們就不用擔心會在上傳的過程中出現心靈「不連續」的狀態,也不用擔心雲端中的心靈會和自己毫無關聯」
這段內容也讓我對於其中有未來更有願景,為何人類會有許多痛苦?
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資源有限,以及這個世界有許多種種限制,例如資源、時間、肉體等,而使得人類擁有的選擇和自由受到限制,有很多事情並非主動選擇去做,而是不得不去做
在數位世界中的自由性更高,例如在「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書中就提到元宇宙的概念:例如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社群平台和在這些平台上做的行為,其實都屬於元宇宙,人們已經習慣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數位化,與其他人交流、打造出新的自我。如果能在舒適的房間裡,享受更有深度、更豐富、具有高度沉浸感的體驗,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要出席會議、上學、出差呢?
而有許多數位內容,比起真實世界,也都展現出更多可能性,例如影片、電影、AR、VR技術等,使人獲得更加豐富和多樣的體驗,例如可以看到他人在各地旅遊的影片、觀賞動漫、在線上經營座自己的農場、用VR技術進行一場旅途和冒險,這些都提供我們更加和豐富的體驗
不過這元宇宙的概念,可能還是會受到一些生理限制,例如疲勞、痠痛、肚子餓等問題,以及因為當前現實世界資源有限,可能還是要面臨許多現實問題
那如果是意識上傳呢? 或許就能擺脫這樣的限制了
在數位世界中有無數可能,且體驗與現實幾乎無差別,而且可以說是更加豐富的體驗,在這數位世界裡面,可以選擇自己想呈現的樣子、選擇任何想擁有的體驗、任何自己想要的活動,設定自己所想要的任何人事物,有討厭的部份可以移除,有想要的部分則可以更改設定,這會是個理想中最好的世界,真心希望能活在這個數位世界呀
在實現這個願景的路上,也需要各個學科和領域的努力,例如要有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對人腦和意識、有資訊科學研究關於科技的開發、有公司需製造這些零件等等;現在AI的出現有機會能讓人的文明盡快更迅速,例如可以作為個人助理協助進行學術研究等、將人類大量知識和創作等進行保存、在和AI對話中獲得靈感等,期待未來某天這樣的願景能夠實現
以上觀念提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