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教育應該教「挑魚刺」嗎?

2024/04/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期一個營養師的臉書社團中出現一則貼文,文中表示營養午餐供應約150公斤魚肉給1600位師生食用,後續有一人反應發現有殘留的「魚鱗」!有人建議若有魚鱗殘留疑慮的話,不適合當作食材供應!還有人建議虱目魚、鱸魚有魚的味道殘留,也不適合供應!引發眾人熱議。

無論是魚鱗或魚刺都會降低大眾對食魚的喜好程度,因其食用會影響口感甚至有受傷風險或是覺得要將其挑除很麻煩又會弄髒手,人們將其視為「異物」。不知道大家過去的吃魚經驗為何?吃魚前是否學過如何挑魚刺?還是在吃魚的過程自然而然地剔除?

挑魚刺作為一種文化抵抗

當我們面對餐盤上整尾魚時,如果沒有辦法好好「處理」,自然只能退避三舍。會挑魚刺似乎成了能吃到眼前美食的一種先決條件,但回顧過往學童經驗,餐盤上並不曾出現整尾未處理(帶刺)的魚,再者有多少小朋友是使用筷子吃飯? 我們甚至可以發現: 面對被「處理」過的食材以及緊湊的校園時間安排,現代小朋友使用筷子的場景與機會可以說是越來越少...

飲食西化下,刀叉及湯匙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反觀很多人卻都還不會好好使用筷子(自首我也是其一),而挑魚刺作為生活技能的操演,自然成了「練筷子」的絕佳方法,同時也作為鞏固東方飲食文化、抵抗西方的一種方式。

被強迫的食魚教育?

回到上述議題,有從事食魚教育的夥伴認為學童應該學習挑魚刺,而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教挑魚刺是少數者(從事相關產業者)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興趣,想要影響多數者,是一種強迫學習。食魚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引起動機,讓孩童覺得吃魚是有趣的、進而產生興趣,從被動轉向主動學習。

無論全魚(整尾魚)或是魚排都是食物的一種樣貌,我們應該依自己的需求去做選擇,而不需要人人都是挑魚刺大師。確實學會了挑魚刺並不等於就會愛吃魚,但挑魚刺作為食魚教育現場或許是一種相對「方便」的可執行方式。

結語

來說說我自己在食魚教育現場的經驗,好的「挑魚刺」教具確實可以引發孩童的學習動機及興趣,並且可以對餐盤上的魚構造有更進一步認識(孩童需要依序將魚的身體部位剔除),我個人很贊同任何教育都應該先以「引發動機」為優先,最好的學習就該是寓教於樂,在玩樂過程中不知不覺學習。

我們其實都知道會挑魚刺不代表就會愛吃魚;不愛挑魚刺也並不代表不愛吃魚,這兩者間並沒有什麼顯著的關聯性,但回到食魚教育是否應該教挑魚刺? 問題不應該是該不該教? 而是要如何教、用什麼教? 如果你教挑魚刺有辦法引起孩童的興趣,那麼就教;如果你無法藉由挑魚刺讓孩童覺得有趣,那你當然就得換另一種方式教!而撇除挑魚刺的食魚教育目的,學習筷子的使用方式或許才是我們首先要積極面對的文化抵抗!

延伸閱讀

當魚刺卡住喉嚨, 該怎麼辦!

挑魚刺秘訣看這裡!三招挑魚刺技巧

挑魚刺教案-食魚達人

39會員
164內容數
時間有價,這裡談社會企業、食魚教育、第二大腦與商業思維,將生活用時間下釀,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我先乾,你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