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農業科技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陳玠廷主任分享他對國家食農政策的看法,猶如站在巨人肩膀上,一來可以作為觀點的借鏡、二來是經驗的傳承。如果有在關注相關議題期刊或論文的人想必對主任的名子不陌生,如何用社會學的角度更宏觀的看待這件事情是我一直試圖在學習的,而這次能以粉絲的身分見上主任一面實屬幸運。
陳玠廷主任
聯合國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數將超過90億,其中發展中國家人口數佔近9成的食物生產必須得增加7成,才得以因應持續增長的人口需求。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產業發展由鄉村移往都市,面對氣候變遷、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些與日俱增的人口該以何餵養? 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農業發展等困境一一浮上檯面。
世界經濟論壇曾提出2050的農業目標,早早預示了未來困境:
我們跟鄰國日本在飲食上總有許多相似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日本跟臺灣「三食」的情況皆越來越常見,所謂三食指的是「個食」、「孤食」和「粉食」:
甚者,有人提出日本隱食更多的隱憂:
日本九大飲食隱憂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隱憂的背後,來自於「食」與「農」的斷裂:
當斷裂已成為現今社會的日常,食農教育則作為解決此問題的一種解方,試圖重新「連結」人與人、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等。我們也能從食農教育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身、對我們的處境再認識。
雖然國家前幾年立法讓食農教育有法源依據,但這樣的行動其實早在立法之前就已在民間遍地開花,大家從不同的議題出發,關心農業、環境、飲食、生命、體驗、營養,而參與者從小朋友到年長者、從學生到家庭;場域從校園到產地、賣場到餐桌,足以顯見其多元性以及民間由下而上的自主及能動性。
食農教育其實比你想的更接地氣,生活中的小事都是你能夠跟議題接軌的開始,從購物時選用在地當令的食材、關心食物成分標示、全家來一趟農村小旅行、周末一起在家煮一頓飯、和朋友一起閱讀相關主題、訂閱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最後邀你一起,從生活開始關注食農,修補各式斷裂關係。
註:本文內容摘自陳玠廷主任分享及自身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