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到社會 三個守則幫助你順利度過成長之路

2024/04/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不同的時期總有脫離父母關照的階段,少則幾天的營隊,多則去外地唸書,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努力完成學業,盡力貢獻社會,經營社交生活,賺取維持生活的金錢。

人類的成長之路其實不輸小海龜從沙灘遊向大海,或是鮭魚返鄉迴遊出生地,可能遇到的天敵危險處處存在於天地之間。

或許我是在人人皆知8+9發源盛地的三重埔成長,從小到大,爸媽警示性的告誡話語不斷。「不要跟陌生人講話」這樣模糊的提醒,似乎不足以在三重做為唯一的生存之道。爸媽做為三個女兒的養護者,有幾個耳提面命的重要守則。

守則一:「入夜之前,要趕快回家」

除了國中的晚自習之外,記憶中到17歲開始談戀愛之前,一直遵守天黑前回家的規則。出國自助旅行時,更是嚴格自律,不管到治安多好的新加坡,還是市區遊民皆是的舊金山,絕對是在太陽公公下山前,就回到旅館或住處。這個守則讓我和女兒單獨在國外生活時,平安渡過到處都是槍擊案和恐攻的北美社會亂象。

守則二:「避免眼神接觸」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社交原則。但在「特別」的地方,要有更嚴格的守則。有時「眼神」的外顯樣貌,是「瞄」者無心,「看」者有意。我們常常看到打架鬧事的新聞,衝突的起始點有時候只是某甲看了某乙一眼,甲乙雙方就大打出手,弄得頭破血流。

在三重埔生活,我練就從小到大幾乎不會正視路人的眼神。當然,這個守則有好有壞。好處是你可以專心走路,不用在意路人,有「正念」的效果。壞處是若在國外的住宅區,不跟人眼神接觸打招呼的習慣,好像顯得不太禮貌。

守則三:「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小時候常常遇到大街小巷有宮廟活動,走進我家店面進行祈福儀式時,媽媽總是搖頭搖手說不需要。媽媽說這種儀式是要給紅包的。後來長大看美國影集,也發現紐約街頭常有人幫忙洗車子的檔風玻璃,事後跟車主要錢的情況。這也讓我早早就瞭解「免費的最貴」,以及任何好康的事,背後都有潛藏的危機。

Netflix的英劇《馴鹿寶貝》雖然是在描述男性遭性侵和跟蹤的心理狀態,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或許是值得青少年拿來做為借鏡教材。

劇中男主角長期缺乏自信之下,生命中出現的一男一女二個人,某方面給予他正面的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卻像溫水煮青蛙似的,給他很多情緒上和身體上的迫害。當警察詢問他:「為什麼被跟蹤將近半年才來報警?」他也愣住,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當遇到一個人或一件事,同時帶給你開心和痛苦的感覺,實在很難判斷到底要將腦袋放在天平的哪一邊?是要聽頭頂上小天使的溫柔勸告,還是要聽小惡魔的罪惡誘惑。聽聽podcast《不痛不癢的人生》—「曾秀雲老師跟大家聊聊親密暴力」,或許可以瞭解一些互動關係的潛藏危機。

《馴鹿寶貝》男主角最後會深陷痛苦,應該是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他沒有包括家庭和朋友間良好的支持系統。而他唯一最好的朋友兼曖昧對象,雖是諮商師,但男主角也沒有即時跟他討論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等到這位諮商師點醒他時,事情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意識到危險的存在,是青少年必須要磨練的技能。只是,這樣的技能很難從家庭和學校獲得。

或許,看看犯罪紀錄片或驚悚劇,或許有所幫助。

7會員
47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