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2024-04-28

 

  我想再重新推薦一次實體書。但不是從譬如「讀書可以把短影音時代中過快的節奏放慢下來」、「書籍可以提供對於單一主題更深入的討論與思考」這些過去或多或少提到過的角度。我想說的是一件說了跟沒說一樣的事,我想要提倡讀實體書的原因是:因為讀實體書的時候,你在讀實體書。

 

  是的,這是一句廢話。但它不見得什麼都沒說。這句話在這裡的意思是,我們去談論實體書的時候,不見得需要列舉一大堆實體書的優點。而可以是直接將「做這件事」本身當作它的理由。這並不是說「實體書就是讚」,而是,這是一種將我們從「只從螢幕(或更廣泛的電子設備)來接收資訊」的這個狀態解放出來的重要活動。

 

  這不是在說「我們只有這一種解脫方式」,也不是在說「看螢幕就絕對不好」。我們可以透過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社交活動來對世界有更多的認識,或者親身到戶外認識自然、認識大地、認識壯闊的人造建物、認識文明的果肉。而螢幕與電子設備也確實讓我們能夠更方便與更快速地抵達那些過去時代的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取得過去時代的人難以想像的便捷通訊。

 

  但問題是,我們需要去重新地認知與思想「介面可能性」,並且,紮實地將之把握在手中。

 

 

  如果我們去設想,電子設備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或者更具代表性的時間點是:個人電腦普及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驚訝且喜悅地發現到,自己的知識與資訊取得被從書本中解放出來了。電腦彷彿是一部能讓你放在家中的小型圖書館,那些知識就這樣輕易地被儲存且可以隨時調閱。

 

  然後是網際網路、筆記型電腦、PDA、電子閱讀器、智慧型手機……。我們可以將整個資料庫、整座圖書館帶在身上,我們再也不必像過去的學者那樣,為了查某一本書中的某個細節到有些瑣碎但絕無僅有的知識,花上幾週坐船橫渡大洋,在幾座城市裡最有歷史的大圖書館之間來回奔波。

 

  那些時候,人類對科技,無論是網路還是電子設備都是充滿樂觀期待的。我們變的更自由對吧,因為文字與世界不再只能承載於書本,它們原來還能呈現在螢幕。

 

 

  但今天,無聲無息地,我們幾乎總是只盯著螢幕。無論是獲取知識、新聞資訊、娛樂或是人際互動,我們都透過螢幕以及其背後的一整套電子設備來解決。我們「知道」知識也在書本裡面,但幾乎不去讀它。於是這一知道變得愈來愈抽象,就像只是鄉野傳說。圖書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媒體)學習資源中心」。

 

  在這樣的時間點裡面,我們得到了一種重新看見書本的機會。在這裡,書本不再只是書本,那裡是一些薄的、白色或米色的頁片疊合裝訂起來的一個物。它有重量、會根據場合的不同光線有不同的可視表現,它可能會被折到、會皺、它甚至可以缺頁、裝幀失誤;有不一樣的手感、刻意呈現粗糙或懷舊……,總之,它是一個物。

 

  當然,螢幕也是一個物,之所以那些字符與圖像能夠被顯現出來,同樣仰賴於那些材料的物理性質,甚至那之中的工程是更深刻地關聯到某些出色且有意識的「人類思想與意圖」。但它透過光學效果來實現一種「中立性」,它總是假裝自己不存在,從那些物質性的意象中逃遁出去。

 

  書本也曾經把自己當作某種中介物,但它如今無法再這樣假裝。(畢竟,若不是有意識地購書或借書,你怎麼會把這樣的一簇紙張捧在手心呢?)我們甚至注意到,即便是在書本的時代,它也從來沒有螢幕偽裝得那麼徹底。

 

 

  人類一直都知道泥板、蘆葦草紙、羊皮卷軸。我們將現代書本視為這類事物的延續,一些「更棒的紙」。印刷術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它讓書本看起來前所未有地中立,畢竟那些字不再可能「力透紙背」,它們終究失去了過去每一本手抄本之間無論如何擺脫不掉的獨特個性。它們「現代」了起來。

 

  然而計算機與顯示器的組合又截然不同,螢幕同時是活字印刷版與最後的成品。作家與編輯在電腦上工作,然後將這些作品出版。這些作品被電子化,於是我們在螢幕前讀到它。書本存在,但完全被我們錯過。尤其我們在這上面閱讀,又在這上面打字,用的還是一樣的字體。

 

  「出版」這一巨大的鴻溝被我們瞬間忘卻,作者又又又又一次死亡,因為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跟他地位一樣。不論著作權法,我們就把那些文字複製到word中,刪改幾個字,按下存檔。它就被更新成你要的樣子了,甚至你可能沒那麼想要,譬如打錯字沒注意到,或者你喝醉了、亂寫一通。但電子設備不會跟你計較這些,總之你按下存檔了。甚至你根本不必按,雲端儲存中,全自動。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書本,讀它個幾十分鐘,或者僅僅是幾分鐘也好。去暫時地擺脫這種時代處境。去重新地意識到我們並不是僅有這種在電子設備與網際網路之中被吞噬的可能性,去和實體的世界、去和過去數百年的人類經驗交叉,去驚訝地發現自己能夠把紙張翻來翻去,將這些人的語言把玩在手中,並且從裡面得到屬於自己的新東西。然後理解到「我在讀實體書的時候,我在讀實體書」,如此而已。而這是我想要提倡讀實體書的原因。





延伸閱讀:

〈書籍文獻之外:個性化卻無法穩固的新時代知識〉

〈簡化與快速的時代:偏見的傳承與高效率娛樂〉

〈科技的解放本性與人的自我馴化〉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文明.中介.理解〉

〈鏡像神經:我們所見的玻璃世界〉


19會員
27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