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於理解,在現代詩的閱讀、寫作教學中,我告訴學生:
一首詩作中,往往存在 punchline 般的句子;
許多時候,我們必須藉它來完成一首詩。
這個說法所收獲的效果比預期更好。
學生大多在聽見 "punchline" 一詞時眼睛一亮,饒富興致地抬頭,想聽一聽老師怎麼「硬拗」;實際引導學生應用於詩作的詮釋後,部分的人會心一笑,部分則流露恍然大悟的神情。(希望這是理解且能接受的反應。)
"punchline" 一詞,今日較常作為饒舌或脫口秀的術語為我們所認識。
在饒舌中,punchline 指 Rapper 於表演中忽然拋出神來一筆的歌詞或絕妙的押韻,使表演迎向高潮;在脫口秀中,punchline 則是承接 Set-up 營造的情境,卻又創造了意外笑點的妙語。
以劍橋詞典的釋義來看:
the last part of a story or a joke that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what has happened previously or makes it funny
punchline 的意義必須在一段文本中方能成立,且它的意義在於「解釋」(前文較難理解)或「增添趣味」(前文並不有趣)。
綜合不同語境的用法,我們或可如此歸納:
在 punchline 出現之際,前文使人摸不著頭緒或平凡無奇的敘事,頓時饒富深意或趣味;punchline 揭曉了原先藏而不現、閱聽者意料之外的意義,使敘事迎向高潮。
援用這項概念賞析現代詩,原因在於,「詩」的語言正以「聯想」、「跳躍性」為特色,而所謂「跳躍性」恰與 punchline 所著重的「神來一筆的意外性」不謀而合。「跳」得好的關鍵,即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藉鋪陳奠定讀者的「意料」,藉 punchline 創造「意外」,在意外中獲得的感動、領悟,復又回應著現實生活的情感。
從這個角度切入,或許能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學生們只要看過脫口秀,就能理解「意外」所創造的感受與效果),使學生理解:
以下略舉兩首我很喜歡的詩作,分析部分現代詩中的 "punchline" 結構與閱讀效果。當然,如許結構亦適用於不同文類的文本(如:古典詩、極短篇等),且絕不只兩種類型,此處僅嘗試提出一種賞析的可能,不必勉強套用至每一首詩作,也需要大家的討論與修正。
夏宇〈我們苦難的馬戲班〉(節錄首段):
終究是不喜歡什麼故事的
可頭髮 卻已經慢慢留長了
當沒有人知道如何旋轉譬如你
背著海。骰子停止的時候
第幾次永恆又回到偶然 你留下來
你留下來好不好
夏宇詩的晦澀迂迴幾乎是讀者的共識,因為意象的轉換十分頻繁,語言亦不遵循散文的語法,展現強烈的陌生化特徵;上引〈我們苦難的馬戲班〉首段,在短短的篇幅中即已顯示如許特色。
我們首先看到,短短六句中,出現了至少三種意象:頭髮、海、骰子。
喜不喜歡故事,與頭髮長短應無關係,惟詩中以「可」字作為轉折,暗示「故事」與「頭髮」的密切關聯──頭髮留長意味時間不斷流逝,故事則可能是過去的種種遭遇,兩者共同作為歲月積累的證明。
詩人欲表達的是:她排斥那些成為「過去」之物,不喜歡已成「故事」的遭遇,然而,頭髮宛若自己消逝年歲中積累的故事,愈留愈長。是以全詩以「終究」開頭,並不合乎語法,卻能在詩的開頭即營造出一種漫長的、不得已的感受。
「當沒有人知道如何旋轉」,詩的第三句,意象隨即轉換為一個旋轉的人,緊接著在第四句綰合為「骰子」的意象。骰子旋轉的結果為偶然的機率所決定,每一次停止,意味著人們又將迎來一個難以掌握的命運。那麼永恆的是什麼呢?
永恆的是,命運將不斷投擲這顆骰子。永恆的是命運的偶然。
讀者於是能理解,「旋轉的人」的意象,許是形容人在命運中偶然相遇、離別的過程;因為偶然,所以「沒有人知道如何旋轉」。
在連續鋪陳的意象中,我們猶在謎語中打轉,好似懂了什麼,實則難以言喻。比如詩人為何不喜歡故事?為何由「頭髮」意象轉而言「骰子」?為何忽然說「譬如你」?
諸此鋪陳所堆疊的情緒、積累的疑惑,恰恰構成了一段難以理解的敘事──而在詩人突兀地道出「你留下來/你留下來好不好」後,竟然能夠解釋了前文迂迴隱匿的情感。
「你留下來/你留下來好不好」給予讀者「意外」感受的主要原因是,相對於前文陌生化的語法、繁複隱誨的意象,這兩句極其口語化──甚至我們能從換行中,讀出哀求對方留下時的哽咽或遲疑。
原來此刻興起的感傷,正是由於「你」即將離開,成為下一段故事(所以「終究是不喜歡什麼故事的」);我的年歲在命運中繼續增長、頭髮不斷留長,見證所有事物偶然的相遇與別離,見證愛在命運的旋轉中終將不斷衰竭、消逝,從來無法挽留。
先談頭髮,再說骰子,拐了數個彎後忽然一記直球對決,將前頭難以理解的謎語一併串聯、揭曉。於是讀者既能感受詩中婉轉的哀愁,又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punchline 而有深受重擊的感動。
夏宇〈我們苦難的馬戲班〉必須整首閱讀,方能更完整地析論其中深意(譬如貫串全詩的「海」、「魚」、「冰塊」等意象);惟此處側重於討論 "punchline" 的運用,是以僅取首段進行討論。
礙於篇幅而在此打住。下一篇,我將以羅毓嘉〈霧台〉為例,繼續以 punchline 的概念賞析另一類型的詩作,並且試著稍作延伸,淺談一些讀詩的心得。
這是第一篇教學導向的文章。撰寫過程中,我試著避免讓自己看起來只是為了譁眾取寵、隨意拋出華而不實的點子,同時,也避免著文章成為絮絮叨叨、過於離地的論述。在拿捏上或有不足之處,敬請讀者們斧正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