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還是嬰兒孩童時,會不斷玩耍擺弄琢磨練習,從周遭的語言文字熟悉語法/文法,累積的時間久了(夠長)、數量大了(夠多),有足夠的素材進行分析,再來慢慢自行歸納出原理規則。語言的學習,是從「歸納」開始,這是語言習得最為直接本能的方式。
小學剛學寫字時,學校老師要求我們嘴巴唸出來,是為了要我們記住字形與字音的關係,也經常要求我們反覆口讀背誦,因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大約在三年級時,開始認識詞意和句意,默讀是為了心無旁鶩地專心在課本文字上。
大概在五年級後,開始理解文章內容的涵義,繼續使用低階的口讀背誦方法,無法達到閱讀理解效果。
腦神經科學研究,兒童一開始是依靠「聲音」來接收語言,也就是「語音」。剛開始,兒童對於語音所代表的意義沒有感覺,本能直觀地把聽到的聲音整個收進大腦,接受各種高低音頻的刺激。接下來,兒童將聽到的聲音,與說話者的肢體動作聯想起來。到了後期,慢慢補入對「語意」的理解。
年齡漸長,學習語言開始傾向「語意」的學習,不再記憶無意義的聲音,而是記憶有意義的語音。
當聽到「語音」時,會從大腦提取先前聽過的語音,與自己的「語意」資料庫進行「比對」,「認知」正在接收的語音。
比方說,指著水對小孩說「Water」,小孩聽到「Water」的聲音、看到「Water」的樣貌、感覺「Water」表示的意義,這些同時進入大腦。
如果只懂一種語言、只活在一個語言的世界裡,就像明明有超高速寬頻網路以及無邊無際的跨時空虛擬世界,卻只能夠上一種語言的平台網站,將丟失錯過許多好玩有趣受用的內容以及接觸這些內容的機會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