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什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後的12.8公里

《最後的12.8公里》是一部影片的名字,遙控器上初次掃到,直接浮現的是:這是啥樣影片?原來此片紀錄的是原公路局在2006年編列了38億元的預算,準備推動「台26線安朔到旭海」公路興建案(這是條位在台東和屏東交界附近的公路,因為地置極偏遠,因此各方面建設—經濟、交通、教育、醫療等—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好不容易有了這條交通建設的預算,結果引發沿途部落正反兩種不同的聲浪,一方主張應該興建,以促進部落的發展;一方主張不應興建,以保持部落和土地的原有生態。是一部以部落為主體的紀錄片,導演如實紀錄正反兩方的意見和看法,讓觀看者對於開發與保存的議題,也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導演係排灣族原住民撒舒優・渥巴拉特,為替原住民發聲,因此投入獨立影像工作者行列,「用影像為原住民族人發聲,用原住民的觀點述說屬於自己的故事。」此片發行於2013年,片長56分鐘。

 



 雪隧通車後

我之所以對影片有感,乃因前幾天媒體有一訊息提及台灣最值得居住的地方,不是台北或新北,而是宜蘭,我們一直認為發展、開發是對的,是進步的象徵,但真的是這樣嗎?雪隧開通之前,宜蘭因為交通不便,因此發展相對落後,但也因此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和純樸,到處是綠油油的稻田,較偏遠的鄉下仍保留著竹圍—土角屋的住家四周種著竹子,將住家圍在其中—;雪隧通車後,不到幾年的時間,竹圍不見了,田中間建起了一棟又一棟的樓房,我就是不了解:為什麼要把房子建在稻田中間?為什麼能把房子建在稻田中間?我住鄉下,即令到現在,隔段時間,某塊田的中間又突兀的圍了個鐵皮,告示上寫著:某某人預定興建的農舍……人多了後,車子沒地方停,只要是休假日,我們都不敢出門,因為到處都是外地來的遊客;原先的美食,經過傳播後,你不想再去吃了,因為原來不必等的現在要排多少時間不知道,而且價錢比原來增加了一倍有餘;美景只能平日去,假日只能看到人腿……最有感覺的是北后宮,原本默默無聞,是本地人的私家景點,現在連平日都是人潮……


上海剩女與縣城貴婦

前幾天報紙有則大陸的新聞,名稱是《上海剩女與縣城貴婦》,上海人口現有二百四十萬,其中約有九十萬職場得意,但年過三十卻還找不到對象的成功女性,就是名稱中的<上海剩女>;較偏遠的三、四級縣城,目前出現一個狀況:有些原先到大都市去奮鬥有成的女性,變賣家當返回故里,成了當地的貴婦(因為房屋,土地等等都遠比大都市便宜),出手豪奢、大方,成了當地的消費大戶,頗受地方的重視。


發展是什麼 

發展是什麼?為何一定要到大都市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為什麼一定要為了方便而發展?為什麼發展一定要先造成對當地的破壞?為什麼賺較多錢才算較成功?為什麼一定要一窩蜂?凡事有利必有弊,問題是"弊"了後,就回不到過去了。這也是影片中發展前的爭論之所以令人深思的主因,而且我認為”發展”兩字也有待商榷,因為它含有"正向”的含意,好像要這樣才是對的好的,然而,"改變"不見得就是好的或對的,而是好壞對錯參半的。必得先破壞才有所謂的發展,然而破壞後,回不去了,有沒有往好的方向去發展呢?誰知道?(中橫斷了,硬將山割腸剖腹的路因為天然因素而斷了,應該重建嗎?我懷疑。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刀劍神域》有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饗A Joy》品味記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童年傷痛"談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理想的讀本>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換壁紙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車聊天是霸凌?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