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民國111年1月12日修正公布之刑法第140條規定:「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然而,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有言論之自由。對於公務員或其職務所為之侮辱性言論,是不是一種意見表達?是否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對侮辱公務員或其職務的行為處以刑罰,是否會不當箝制了人民的言論自由?
近日,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給出了結論。┃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的結論是什麼?
關於侮辱公務員罪之部分:
憲法法庭並未宣告此部分違憲,但做了限縮解釋,認為必須「限於行為人對公務員之當場侮辱行為,係基於妨害公務之主觀目的,且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之情形,於此範圍內,始與憲法第11條保障言論自由之意旨無違。」
何謂「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
根據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理由,是指:「該當場侮辱行為,依其表意脈絡(包括表意內容及其效果),明顯足以干擾公務員之指揮、聯繫及遂行公務者,而非謂人民當場對公務員之任何辱罵行為(如口頭嘲諷、揶揄等),均必然會干擾公務之執行。一般而言,單純之口頭抱怨或出於一時情緒反應之言語辱罵,雖會造成公務員之不悅或心理壓力,但通常不致會因此妨害公務之後續執行,尚難逕認其該等行為即屬『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
此外,判決理由亦指出,如果表意人經執行職務之公務員制止,然仍置之不理,繼續當場辱罵,此時即得認定行為人應已具有妨害公務執行之主觀目的,進而據以判斷其當場辱罵行為是否已足以影響公務員之執行公務。
關於侮辱職務罪之部分:
憲法法庭認為與憲法第11條保障言論自由之意旨有違,自該判決宣示之日起,失其效力。
┃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做成前,法院如何看待侮辱公務員罪?
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做成前,法院審理的重點,集中在如何認定「侮辱」。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上易字第2700號刑事判決指出:
「所謂『侮辱』,乃對他人為輕蔑表示、貶損他人之行為,該行為須有害於他人之感情名譽,使他人精神上、心理上感受到難堪或不快之虞者,始足當之。至於是否有害於他人之感情名譽,亦應就具體狀況,視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方言或用語習慣等,自客觀予以判斷。尤以日常生活常見之口頭禪或慣用語,依一般社會通念,未必即使人感受到遭輕蔑,行為人倘無侮辱他人之意思,僅係一時氣憤脫口而出,自不該當『侮辱』之要件;而刑法第140條第1項之侮辱公務員罪,須行為人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以粗鄙之言語、舉動、文字、圖畫侮謾辱罵、嘲笑公務員,或出於貶損公務員評價之意思,而有輕蔑公務員人格之言語舉措,始足構成該罪,蓋侮辱公務員罪處罰之目的,係在避免行為人對於執行職務中之公務員,以言語等各種前述之方式侮辱公務員,並非在要求行為人須以文雅之言行對待值勤公務員,蓋言行文雅與否,涉及個人修養與教育程度,不能僅因行為人口出惡言,即遽認屬侮辱公務員之言語,從而,若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行為人並無對公務員為辱罵之言語或行為,或行為人之言行舉止雖非文雅、甚且粗鄙,然依當時客觀情況下,可認非出於侮辱公務員人格之意,或並無貶抑公務員評價之舉,即與該罪之構成要件不符,自無從以該罪相繩。」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183號刑事判決亦指出:
「是否構成侮辱,並非從被害人或行為人之主觀感受判斷,而係以陳述內容之文義為據,審酌個案之所有情節,包含行為人與被害人之性別、年齡、職業類別、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平時關係、言語使用習慣、詞彙脈絡等,探究言詞之客觀涵義,是否足以減損被害人之聲譽。」。附帶說明者,該判決其實是在解釋刑法309條公然侮辱罪之內涵,然而在刑法140條之侮辱公務員罪,應為相同之理解。
自從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做成後,法院必須更進一步探討「主觀上是否基於妨害公務之目的」、「客觀上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因此可以預期未來法庭上攻防的重點,將會有所轉換。
此外,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對於「侮辱」有更細緻的闡釋, 亦值得參考。
延伸閱讀▶公然侮辱罪違憲嗎?如何認定「侮辱」行為?憲法法庭這樣說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理由,還告訴我們幾個重點
- 憲法對言論自由之保障並非絕對,立法者得考量我國之憲政發展及歷史社會脈絡,就不同類型之言論,例如政治、學術、宗教、藝術或商業等,依其性質而有不同之保護範疇及限制之準則。其中有關國家法令及政策之意見提供及公共討論、對於政府權力行使之監督批評、或對政府機關及公務人員表現之評價及反應等,因具有形成公意、監督施政及實踐民主等重要功能,應受憲法之高度保障。
- 侮辱公務員罪,表面上看似對公務員個人名譽之貶抑,實係對該公務員執行職務時所代表之國家公權力之異議或批評,而非單純對公務員個人之侮辱。因此,該罪之立法意旨係在保障與公務執行有關之國家法益,而非個人法益,應限於「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之情形,始構成犯罪。至就侵害公務員個人名譽之公然侮辱行為,應適用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予以處罰。
- 關於侮辱職務罪部分,由於人民對政府機關及其職務(包括法令政策之制定及各項公務之執行)之異議、質疑、批評等意見及評價,本即具有監督施政、促進民主的重要功能。此等監督、批評政府之言論,不僅是民主國家所不應禁絕處罰者,甚至是憲法言論自由之核心保障範圍,以維護民主制度之有效運作。就此等不涉事實真偽之意見及評價,例如人民抽象咒罵特定政府機關之職務行使,縱其使用語言刻薄粗俗或顯屬發洩情緒者,應認仍屬質疑或批評公權力之言論,而受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因此對侮辱職務之行為處以刑罰制裁,已侵及憲法言論自由之核心保障。
本文是以撰寫時的法律規範與實務見解為基準,係供讀者為一般性參考,就個案特定情形如有任何疑問,仍宜洽詢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