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然侮辱罪違憲嗎?如何認定「侮辱」行為?憲法法庭這樣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有人罵我,我可以告他侮辱嗎?或者反過來,我被人提告公然侮辱了,該如何是好?

這種時候,我們一定會問清楚,是誰,在什麼時間、地點,以什麼方式,說了什麼內容?因為這些都有可能影響成罪與否,尤其是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做成後,對於侮辱的判斷標準變得更加細緻。


┃先看一下刑法條文

刑法第309條:
1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2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法條文字非常簡單,如果不討論第2項的加重侮辱行為,構成要件基本上只有「公然」跟「侮辱」而已。

單從文字實在看不出什麼爭議性,現在我們把法條解剖一下,看看文字背後還有什麼名堂。


┃公然侮辱罪的「保護法益」

所有刑法規範,背後一定有一個「保護法益」,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個別刑法條文的規範目的。

公然侮辱罪的保護法益是「名譽權」

名譽權雖非憲法明文規定之權利,但向來是大法官解釋及憲法法庭承認屬憲法第22條所保障之非明文權利。

公然侮辱保護的是被害人的「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而非「名譽情感」

  • 所謂「社會名譽」(外部名譽),指的是第三人對於某一人的客觀評價,這個概念相當容易理解。
  • 所謂「名譽情感」,指的則是一人內心對於自我名譽之主觀期待及感受,因此會因人而異。

由於國家以刑罰制裁之違法行為,原則上應以侵害公益、具有反社會性之行為為限,而且名譽情感純屬主觀,如果納入保護法益,會使人難以預測自己何時何地會冒犯他人而一語成罪,因此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明確告訴我們:名譽情感不在公然侮辱罪的保護法益之內

  • 至於「名譽人格」,則是指一人在其社會生存中,應受他人平等對待及尊重,不受恣意歧視或貶抑之主體地位。這就比較抽象了。為什麼要保護名譽人格?

侮辱性言論除了可能貶損一個人的社會名譽之外,也可能構成對人格尊嚴的貶抑。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告訴我們,名譽人格屬於一個人在社會中與他人往來,所應受到的最低限度尊嚴保障,是名譽權所保障人格法益之核心所在;尤其,如果侮辱的內容,涉及結構性強勢對弱勢群體(例如種族、性別、性傾向、身心障礙等)身分或資格之貶抑,還會影響各該弱勢群體及其成員在社會結構地位及相互權力關係之實質平等,有其負面的社會漣漪效應。因此,名譽人格也屬於公然侮辱罪的保護法益。

綜上所述,公然侮辱罪保護「社會名譽」與「名譽人格」,然而如果只是被害人對名譽的主觀感受,則不受保護。


┃回頭檢視公然侮辱的構成要件

現在回顧一下,公然侮辱的構成要件很簡單,第一是「公然」,第二是「侮辱」。

什麼叫「公然」?

關於「公然」的定義比較沒有爭議性,法院通常是這樣論述的:

所謂「公然」,是指不特定多數人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狀態,不以實際上已共見或共聞為必要,又此之多數人,包括特定之多數人在內(參照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易字第 1662 號刑事判決)。

不過,為何刑法只處罰「公然」侮辱之行為呢?因為公然侮辱罪的保護法益是名譽權,假使並非公然為之,通常不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或侵害輕微,刑法也就不宜妄加介入。

什麼叫「侮辱」?

侮辱的認定就比較抽象了。一般認為「侮辱」指的是抽象的謾罵行為,並不涉及具體事實。

以下兩段文字都是法院對侮辱的闡釋,請試著比較有什麼不同?

所謂侮辱,凡未指明具體事實,而其內容足以貶損他人社會評價之輕蔑行為,即足當之。是否構成侮辱,並非從被害人或行為人之主觀感受判斷,而係以陳述內容之文義為據(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183號判決、109年度台上字第3101號判決意旨參照),
所謂侮辱,凡以言詞、文字、圖畫或動作,對他人表示不屑、輕蔑、嘲諷、鄙視或攻擊其人格之意思,足以對個人在社會上所保持之人格及地位,在客觀上達到貶損其名譽及尊嚴評價之程度,使他人在精神及心理上有感受到難堪或不快之虞者,均足當之(參照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易字第 711 號刑事判決)。

如前所述,單純的名譽情感並非公然侮辱罪的保護法益。因此,侮辱性言論固然會使人在精神及心理上有感受到難堪或不快之虞,但也不能只考慮被害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只有當言詞內容已足以貶抑他人的「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時,才會構成侮辱。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開兩段論述內容,只是偏重的角度有所不同,實際上應該沒有衝突。


┃公然侮辱罪違反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嗎?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結論上認為公然侮辱罪並不違憲。

但是,大法官仍然很重視言論自由的保障。在判決理由中,提到:

侮辱性言論......仍可能具有言論市場之溝通思辯及輿論批評功能。又評價不僅常屬言人人殊之價值判斷,也往往涉及言論自由之保障核心:個人價值立場之表達。再者,侮辱性言論之表意脈絡及所涉事務領域相當複雜、多元,除可能同時具有政治、宗教、學術、文學、藝術等高價值言論之性質外(例如:對發動戰爭者之攻擊、貶抑或詛咒,或諷刺嘲弄知名公眾人物之漫畫、小說等),亦可能兼有抒發情感或表達風格(例如不同評價語言之選擇及使用)之表現自我功能。故不應僅因表意人使用一般認屬髒話之特定用語,或其言論對他人具有冒犯性,因此一律認定侮辱性言論僅為無價值或低價值之言論,而當然、完全失去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

因此不違憲的結論,是建立在許多前提之上。

首先,公然侮辱罪並不保護名譽情感。

其次,判決理由花了非常多篇幅,告訴我們公然侮辱的文義範圍必須「適度限縮」,而限縮的目的,就是為了兼顧對言論自由的保障。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提供「侮辱」的判斷指引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強調,是否構成侮辱,必須考量表意之脈絡情境,例如個人之生活背景、使用語言習慣、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社經地位、雙方衝突事件之情狀、表意人與被害人之關係,被害人對於負面言論之容忍程度等各項因素,亦須探究實際用語之語意和社會效應。

其實,早在該判決做成之前,法院就已經有相類似的概念(參照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183號判決、109年度台上字第3101號判決意旨)。

不過,憲法法庭有一段闡釋,是過往所沒有的:

公然侮辱行為,係指依個案之表意脈絡,表意人故意發表公然貶損他人名譽之言論,已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經權衡該言論對他人名譽權之影響,及該言論依其表意脈絡是否有益於公共事務之思辯,或屬文學、藝術之表現形式,或具學術、專業領域等正面價值,於個案足認他人之名譽權應優先於表意人之言論自由而受保障者。

我們可以有一個粗淺的理解:不能因為一個人言行粗鄙、不文雅,就一律認定其構成侮辱,還必須考量當下的語境;此外,法院也必須考量,名譽權所受的影響多大?表意人的言論是否具有正面價值?以判斷何者應該受到更多的保障。

憲法法庭也提供了一些比較具體的指引:

一、須考量表意脈絡:

(一)假如被害人自行引發爭端或自願加入爭端,致表意人以負面語言予以回擊,應從寬容忍此等回應言論。

(二)假如被害人是自願表意或參與活動而成為他人評論之對象(例如為尋求網路聲量而表意之自媒體或大眾媒體及其人員,或受邀參與媒體節目、活動者等),致遭受眾人之負面評價,可認係自招風險,應自行承擔。

(三)假如是具言論市場優勢地位之網紅、自媒體經營者或公眾人物透過網路或傳媒,故意公開羞辱他人,應承擔較大之言論責任。

二、應考量表意人有無故意貶損他人名譽:

假如只是表達一時情緒不滿,未必具有貶損他人名譽之故意。尤其如果只是於衝突當場之短暫言語攻擊,而非反覆、持續出現之恣意謾罵,即難認為有貶損他人名譽的故意。

三、應考量是否已逾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

(一)假如對他人之負面評價,依社會共同生活之一般通念,確會對他人造成精神上痛苦,並足以對其心理狀態或生活關係造成不利影響,甚至自我否定其人格尊嚴者,即已逾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限度。

(二)若於街頭以言語嘲諷他人,且當場見聞者不多,或社群媒體中常見之偶發、輕率之負面文字留言,未必會直接貶損他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不一定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

(三)假如是透過網路發表或以電子通訊方式散佈之公然侮辱言論,因較具有持續性、累積性或擴散性,其可能損害常逾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

四、應考量負面評論言論之可能價值:

(一)如果是就公共事務議題發表涉及他人之負面評價,可能兼具促進公共思辯之輿論功能。

(二)如果是文學或藝術形式表現之言論(例如嘲諷文學、漫畫或歌曲等),縱包括貶抑他人之表意成分,仍不失其文學或藝術價值。

(三)如果是針對他人在職業上之言行(例如工作表現、著述演講或表演之內容及品質等),發表負面評價,亦可能具有評價他人表現之學術或各該專業等正面價值。

雖然上述判斷標準顯得有些複雜,但憲法法庭已經把話說得相當明白了。因此,舉例而言,未來單純罵人三字經的行為,如果被認為只是衝突當場的短暫言語攻擊,不具有貶損他人名譽的故意,則不應該被論以公然侮辱罪。


┃針對公然侮辱之行為,原則上以科處罰金為限

依照刑法第309條第1項規定,對公然侮辱行為,法定刑為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亦指出:單以言論入罪即剝奪人民身體自由,有過苛之虞,因此原則上應以科處罰金為限,例外在侵害名譽權情節嚴重的情形,例如表意人透過網路發表或以電子通訊方式散佈公然侮辱言論,從而有造成持續性、累積性或擴散性嚴重損害之可能者,始得於個案衡酌後處以拘役刑。

延伸閱讀▶刑法第140條侮辱公務員與侮辱職務罪,是否違反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


本文是以撰寫時的法律規範與實務見解為基準,係供讀者為一般性參考,就個案特定情形如有任何疑問,仍宜洽詢專業人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黎紹寗律師的沙龍
8會員
23內容數
不定期分享各種法學新知、執業心得與書籍評論。 我撰寫文章的宗旨是盡量附上相關法條依據與實務見解,希望幫助大家快速檢索到可用的資訊。 你可以透過相關判決內容確認資料的正確性,但這無法因應所有個案事實。
2025/02/09
你對遺產稅瞭解多少?該如何進行遺產稅規劃?本文整理相關之規範,讓你一次掌握有關遺產稅的各種概念。
Thumbnail
2025/02/09
你對遺產稅瞭解多少?該如何進行遺產稅規劃?本文整理相關之規範,讓你一次掌握有關遺產稅的各種概念。
Thumbnail
2025/01/26
你知道遺贈稅法第15條第1項第1款,將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配偶之財產,擬制為遺產課稅嗎?本條款引發了哪些爭議?一起來看憲法法庭113年度憲判字第11號判決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2025/01/26
你知道遺贈稅法第15條第1項第1款,將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配偶之財產,擬制為遺產課稅嗎?本條款引發了哪些爭議?一起來看憲法法庭113年度憲判字第11號判決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2025/01/23
《嗑藥》是英國作家馬文•柏吉斯撰寫的小說,曾經榮獲英國衛報兒童小說獎、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這是一本探討青少年濫用毒品的著作,作者使用流暢且不帶批判的文筆,自然而然帶出讀者對毒品的省思與警覺。
Thumbnail
2025/01/23
《嗑藥》是英國作家馬文•柏吉斯撰寫的小說,曾經榮獲英國衛報兒童小說獎、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這是一本探討青少年濫用毒品的著作,作者使用流暢且不帶批判的文筆,自然而然帶出讀者對毒品的省思與警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分析憲法法庭113年度憲判字第3號判決,探討其對於公然侮辱罪影響。該判決認為,公然侮辱罪只保護社會名譽和名譽人格,排除名譽感情的保護,這意味著未來公然侮辱罪成罪的可能性降低。文章最後透過比喻解釋三種名譽的概念,並強調實務見解的變化尚待觀察。
Thumbnail
本文分析憲法法庭113年度憲判字第3號判決,探討其對於公然侮辱罪影響。該判決認為,公然侮辱罪只保護社會名譽和名譽人格,排除名譽感情的保護,這意味著未來公然侮辱罪成罪的可能性降低。文章最後透過比喻解釋三種名譽的概念,並強調實務見解的變化尚待觀察。
Thumbnail
關於開擴音通話能不能提告,這問題其實已經常見到不能再常見,我們也了解被罵是有多麼不爽,以及那種想看對方被告、被罰的想法。但妨害名譽的成立恐怕沒有這麼簡單,光是構成要件,就不單單「罵人」二字可概括。
Thumbnail
關於開擴音通話能不能提告,這問題其實已經常見到不能再常見,我們也了解被罵是有多麼不爽,以及那種想看對方被告、被罰的想法。但妨害名譽的成立恐怕沒有這麼簡單,光是構成要件,就不單單「罵人」二字可概括。
Thumbnail
「私訊被罵」是現代大多SNS使用者都碰過的問題,不少人仗著網路上不需要使用真名,而且說什麼也查不到,就肆意妄為。這也使得「私訊罵人可否提告」成了相當熱門的法律諮詢問題。今天就來分享與使用社群網站私訊被罵有關的各種法律問題,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各位網友都能更清楚自身狀況是否能告。
Thumbnail
「私訊被罵」是現代大多SNS使用者都碰過的問題,不少人仗著網路上不需要使用真名,而且說什麼也查不到,就肆意妄為。這也使得「私訊罵人可否提告」成了相當熱門的法律諮詢問題。今天就來分享與使用社群網站私訊被罵有關的各種法律問題,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各位網友都能更清楚自身狀況是否能告。
Thumbnail
法律,其實無所不在,若我們沒有足夠的法律概念,極有可能踩到法律的紅線而不自覺。小編從社會中常見的一些觸法狀況並參閱法律用書及法律個案解析網站,從中彙整出我們若要行走江湖總不能沒有的法律概念,期能大家都能成為知法不犯法且也能適時自我保護的社會公民。
Thumbnail
法律,其實無所不在,若我們沒有足夠的法律概念,極有可能踩到法律的紅線而不自覺。小編從社會中常見的一些觸法狀況並參閱法律用書及法律個案解析網站,從中彙整出我們若要行走江湖總不能沒有的法律概念,期能大家都能成為知法不犯法且也能適時自我保護的社會公民。
Thumbnail
怎樣才叫犯法?那條界線在哪? 例如A在公開場合大罵B,此時B認為他的名譽受到損害,所以想告A;但A也不服認為他本就有言論自由的權利,那誰對誰錯? 這裡牽扯到兩個憲法保障的權利:名譽權、言論自由。 在討論誹謗前你有聽過公然侮辱嗎? 在說誹謗罪之前,你聽過公然侮辱罪嗎(刑法第309條) 簡單區分誹謗跟公
Thumbnail
怎樣才叫犯法?那條界線在哪? 例如A在公開場合大罵B,此時B認為他的名譽受到損害,所以想告A;但A也不服認為他本就有言論自由的權利,那誰對誰錯? 這裡牽扯到兩個憲法保障的權利:名譽權、言論自由。 在討論誹謗前你有聽過公然侮辱嗎? 在說誹謗罪之前,你聽過公然侮辱罪嗎(刑法第309條) 簡單區分誹謗跟公
Thumbnail
實際上會不會成立還是得由司法機關斷定。而當事人能做的,除了是加強手邊的證據及說詞,讓審理結果對自身更有利外,還要懂得「隨機應變」、「見好就收」,如果繼續走訴訟無法拿到更多好處,倒不如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和解結案。
Thumbnail
實際上會不會成立還是得由司法機關斷定。而當事人能做的,除了是加強手邊的證據及說詞,讓審理結果對自身更有利外,還要懂得「隨機應變」、「見好就收」,如果繼續走訴訟無法拿到更多好處,倒不如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和解結案。
Thumbnail
「妨害名譽」在大眾耳中早已是耳熟能詳的法律名詞,不僅充斥新聞版面,也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社會之中。我們要怎麼發言(文)才不會踩到法律的紅線呢?可以參考本文提供的建議。
Thumbnail
「妨害名譽」在大眾耳中早已是耳熟能詳的法律名詞,不僅充斥新聞版面,也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社會之中。我們要怎麼發言(文)才不會踩到法律的紅線呢?可以參考本文提供的建議。
Thumbnail
有朋友問:在臉書貼文如何避免被告誹謗罪?要怎樣寫才不會出事?我說:會不會被告,取決於對方的想法,我們沒辦法控制對方去警察局或地檢署提出告訴,那是他提告的自由。我們能避免的不是被告,而是被告後如何不被起訴或判決有罪。
Thumbnail
有朋友問:在臉書貼文如何避免被告誹謗罪?要怎樣寫才不會出事?我說:會不會被告,取決於對方的想法,我們沒辦法控制對方去警察局或地檢署提出告訴,那是他提告的自由。我們能避免的不是被告,而是被告後如何不被起訴或判決有罪。
Thumbnail
前幾天打開新聞和滑臉書,到處看都看到Need Coco的新聞。其中,我看到有網友討論到罵人吃軟飯。這時候有二個問題值得討論,就是罵人吃軟飯會構成犯罪嗎?被罵吃軟飯可以請求賠償嗎?
Thumbnail
前幾天打開新聞和滑臉書,到處看都看到Need Coco的新聞。其中,我看到有網友討論到罵人吃軟飯。這時候有二個問題值得討論,就是罵人吃軟飯會構成犯罪嗎?被罵吃軟飯可以請求賠償嗎?
Thumbnail
本次介紹的是詢問機率最高的妨害名譽相關罪,人格是人在社會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其侮辱或是傳播虛構的事實,都是對其名譽聲望的傷害,所以刑法設有處罰的規定,以維護個人在名譽及信用的法益。而由於攻擊名譽的犯罪與公益無涉,所以如果被害人不願意追究,司法就不介入,此為該罪章需要告訴乃論的原因。 在誹謗
Thumbnail
本次介紹的是詢問機率最高的妨害名譽相關罪,人格是人在社會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其侮辱或是傳播虛構的事實,都是對其名譽聲望的傷害,所以刑法設有處罰的規定,以維護個人在名譽及信用的法益。而由於攻擊名譽的犯罪與公益無涉,所以如果被害人不願意追究,司法就不介入,此為該罪章需要告訴乃論的原因。 在誹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