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恩悟,而你愛的人是尹善雅,她是我打造出來的形象,不是我,你愛的是那個假象,你對她從頭到腳都喜歡,可是我不是尹善雅,你對我一點都不了解,我的內心、我的個性、我的想法、我的喜好,你完全不曉得,真的很抱歉我不是尹善雅。」--《愛在大都會》李恩悟
《愛在大都會》雖然是 2020 年的一部劇,但現在再回頭重新看過,私心覺得還是相當的暖人心房,如果說一般我們看到大海會覺得是屬於夏天的清涼,那《愛在大都會》的海就像是秋天暖陽般的燦爛,帶點性感以及寂寞的光譜,即使知道將要迎來的是冬天的嚴寒,但當太陽曬到身上的時候,依然會讓人願意相信春天會到來。
與其說這一部劇是『都市戀愛劇』我反而比較建議大家是以『追尋自我』的立基點觀看會更符合期待,因為故事中的戀愛更多是堆疊在『喜歡自己才能好好去愛別人』的核心上,或許也是因此,在前兩三集的浪漫與心碎才能顯得如此夢幻而不真實,就像是仲夏夜之夢一般。
「我想要尋找自己,想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我還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但我也不想回到過去的自己,現階段對我來說瞭解自己更重要,比起喜歡你,現在更重要的是我自己」--《愛在大都會》李恩悟
當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時候,那麼『我愛你』是否還能成立呢?儘管許多浪漫派的說法會像是朴宰元一樣,他們認為:「妳認為戀愛是什麼?我認為是尋找真正自我的過程。」兩邊的說法似乎有點相像,但出發點的脈絡卻是完全相反的。
到底是先找到自己再戀愛,還是在戀愛中找尋自己呢?。
大約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概念,沒有正確答案,但唯一相同的就是,不論是先找到『愛』還是先找到『我』,當沒有答案的時候,就無法跟『你』戀愛,因為『我愛你』這個詞,總是要先成立兩個字,模糊的第三字才能被推理出來。
「分手比交往來的更重要,健康的分手將會帶來另一段健康的關係,這樣才能遇見另一段愛情。」--《愛在大都會》姜建
而《愛在大都會》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很好的談了『什麼是分手』,姜建說分手就是:「第一告訴對方分手的理由,第二要面對面講不要傳簡訊或打電話,然後要面對面和平的講。」
姜建跟吳宣寧這一對,從分手開始最後也沒有復合,兩人對自身的理解大約都是最深的,同樣的,他們對對方的了解也是徹底的,因此他們沒有辦法在一起,也沒有辦法真的斷開對彼此的思念,我想可能與日本的《花束般的戀愛》有點相似,只是可能少了一點純真,多了一些成熟。
如果《花束般的戀愛》兩人的相識,是在彼此更成熟的階段,或許就是姜建跟吳宣寧吧?
「要和曾經那麼喜歡的人完全斷絕關係,不論是說要結束的人或是被拋棄的人,兩個人肯定都很心痛的。」--《愛在大都會》崔景俊
而,如果說分手有很多種,那麼景俊跟麟伊大約就會是最常見的原因,不是因為不愛也不是因為對方花心,只是因為雙方前進的步伐不一致,然後不小心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對方的決定,因此很難達到共識。
這已經不是坐下來好好聊就能夠處理的一切,麟伊用各種刪去法理解了自己需要的是更多的生活,但景俊大約也是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以及生活的類型,所以其實他真心無法理解,為什麼工作跟生活是無法共存的。
並不是居高臨下的批評,他只是真的不懂『為什麼不能好好找一份工作就好』,儘管女生有好好的解釋過,但可能因為生活環境以及各種生命經驗的關係,他真的只是理解而不是真心的體會這個決定,也是因此他將自己的期待體現在對長輩的謊言之上。
因此對麟伊來說,痛心的不是景俊的要求或是謊言,而是他打從心裡意識到「這個人無法懂我。」也因此對麟伊來說才能這麼快的決定分手。與其說殘忍,不如說當兩人步調不一的時候,不管是免強誰跟上誰,都是折磨,而又當兩人踏上不同的道路時,原本緊牽的手,都只能鬆開才能繼續往前走。
《愛在大都會》是一部仿紀錄片的訪談視點展開,交錯類戲劇的拍攝手法,因此即使是帶點破碎的敘事方式,也依然能讓人在故事中找到一些感動以及共鳴,這部分私心覺得跟一樣在 2020 年上映的《愛情生活Love Life 》(安娜坎卓克飾演)有點類似,這部美劇是描述關於愛的故事,每從一段感情中脫身,都是在拼湊完整的自己,而兩部劇最大的差異點大約是在觀點的切換上,覺得大家可以兩部一起看或許會對於『自己與愛情』這個點上能有不同的體會。
不論是先找到自己才能談愛,還是先找到愛情才在其中找到自己,我覺得更多的部分是要確信自己的存在,自己要先好好的認可自己,所有的情感才能繼續流動,當心情有點沮喪的時候,推薦大家可以看看《愛在大都會》,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