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schoo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Preval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whole-school intervention approach
華人社會的校園霸凌和網路霸凌:盛行率及干預策略的文獻探討
傳統霸凌一直被視為全世界學校的一個嚴重問題,加害者和受害者兒少會與非法行為有關,從言語戲謔到身體暴力行為,有很大的機會升級為犯罪。
生命歷程發展理論假定:兒童行為失當行為與後來的犯罪之間有正相關。長期遭受霸凌會有焦慮、抑鬱、孤獨、自卑、自我效能低、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學業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開始出現網路霸凌,網路霸凌是一人或多人以故意和重複的侵略性行為。因為網路使用的匿名特性,容易使兒少參與網路霸凌行為。關於網路霸凌的議題,過往主要是西方研究為多,亞洲則是在1990末期才開始有較完整的研究。
集體主義是華人社會的主流文化價值,在集體主義的觀念底下,人民被灌輸:願意犧牲個人利益,以滿足更大的群體的需要。
被霸凌盛行率:2%~66%、霸凌行為盛行率:2%~34%。
校園霸凌行為常被視為一種集體行為,社會或團體的排斥行為也是另一種的霸凌。心理健康問題一直被視為在學校受害的前兆和結果,霸凌者有侵略和衝動行為,被霸凌者表現出內化,如自卑、社會孤立感和抑鬱情緒等。
被霸凌盛行率:24%~50%、霸凌行為盛行率:40%~68%。大多霸凌事件都在班級內發生,中學的青少年中,關係霸凌比身體霸凌與言語霸凌行為更嚴重。研究發現傳統學校霸凌事件在國中時最嚴重,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擊性等。學校霸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在台灣學生中較弱。
被霸凌盛行率:20%~62%、霸凌行為盛行率:19%~56%。言語霸凌是最常見的類型,男性較多身體霸凌、女性受到較多精神方面的傷害。
霸凌行為相關研究極少。只有一份報告針對2,232名中小學生的樣本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言語霸凌行為在26%至78%之間,而身體霸凌行為則由16%至46%不等。
華人社會對兒少網路霸凌的相關研究文獻相當少,其中,「文化」對網路霸凌具有預測。
被網路霸凌的比率在14%至57%之間,進行網路霸凌行為的比率是3%到35%。網路霸凌內容多與貶低、暴力和髒話有關。
與中國類似,在蒐集兒童和青少年網路霸凌資訊也相對不足。根據文獻資料,青少年自填問卷網路霸凌受害率在13%至35%之間,而網路霸凌加害比率在8%至20%之間。與女性相比,男性青少年更有可能參與和遭受網路霸凌,部分原因是使用電腦更頻繁,操作技能比女性更強。另外研究,網路成癮與網路霸凌有顯著關係,網路成癮的主要是男性。
研究少、自填問卷網路霸凌的盛行率從12%到72%不等,在受害比率為13%到60%。與女性相比,較多男性青少年參與網路霸凌。網路霸凌的常見方式最常見是故意忽略或排除在網路上活動、其次是受到威脅、騷擾、羞辱、侮辱和假訊息、圖像或影像。
校園霸凌是嚴重而複雜的問題並且會日趨嚴重,並對受害者造成嚴重後果。因此不會採用過於簡單的計劃 。全校反霸凌方法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應對策略之一。此策略是從學校層面規劃而非個人,透過系統性的監控計畫比未受監控的計畫較容易取得成效。學者研究有效的校園霸凌干預計劃內容應包含:
Olweus 的全校反霸凌計劃,包括四級干預:(1)學校層面(反霸凌政策、問卷調查、學校會議日、活動場域監督),(2)課程層面(課程活動,制定反霸凌班規,定期與學生和家長舉行班級會議,課堂管理),(3)個人層面(與加害者、受害者和父母討論),以及(4)社區層面(爭取社區領袖如鄰里長等人參與)。Olweus 反霸凌預防方案(OBPP)短期目標在通過培養全校對霸凌事件的認識,加強同儕關係,促進安全正向的學校環境,長期目標為改變學生對霸凌行為的態度和看法。
從全校方法的角度來看,一些關鍵組成部分需要納入反霸凌計畫,以產生有效的結果,以防止和減少在學校的霸凌事件。建議16項關鍵指標。
全校方法被認為是解決學校霸凌行為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實施結果卻不完全相同,在挪威、德國、比利時和美國研究發現在降低學校霸凌比率不佳。研究學者強調成年人認識霸凌及參與反霸凌活動,是策略成功的前提。成功實施整個學校方法與許多潛在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分為不同的干預層級:(1)學校層級,(2)課堂層級,和(3)個人層級。
霸凌問題是全世界校園關切的問題,網路霸凌成為最新的趨勢。
調查數據採用自我填答的方式,可能出現誤差,尤其是霸凌行為。
在中國社會裡,霸凌行為被視為一種集體主義行為,是維持群體一致性的方法。
單一反霸凌計畫無效,解決霸凌行為的全校干預方法可以說是全世界學校最流行和廣泛使用的策略。
資料來源:Chan, H. C. (Oliver), & Wong, D. S. W. (2015). Traditional schoo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Preval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whole-school intervention approach.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3, 98–108. https://doi.org/10.1016/j.avb.2015.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