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s tasting life to its full and is an arts enthusiast and also an author of 5 cook books to her name. She respects life and consequently stopped eating meat (as an ovo-lacto vegetarian). She looks for a quality of life, not losing her sensation as a Chinese zombie “Goeng Si”, and of “ginger shreds” are the same but the latter is very tasty stuff!)
喜歡一切有滋味的事物, 「你的走肉朋友 Your Vegan Friend – Cathy Lee」 自稱是一個藝術嚐新者,廚藝新鮮人。Meatless Movement 無肉更歡最近和她進行了一段專訪 。 天生不是吃素的她,怎麼會在多年前的某一天,萌起了吃素的意念 。 在訪談中,也聊起了她走肉的初心體驗 。
大家好,我是Cathy,來自香港。數年前,放棄了吃口中那一塊肉,成為了素食者。日子久了,想把自己吃過的,和看見的,寫下來,於是,開始了「你的走肉朋友 Your Vegan Friend – Cathy Lee」 這個專頁,還寫了幾本書。來到現在,依舊的,分享著自己創作的蔬食食譜,和所見所聞的小故事。希望透過書本和不同的平台,來跟無論是肉食的,還是走肉的,好好來溝通一下,讓大家在做出簡易的蔬食料理的同時,感受一下我這位走肉朋友的看法,從而慢慢地走進蔬食的世界裡。
很多朋友都曾經這樣的問過我。他們好奇的說,為甚麼一個昨天才看見她在吃肉的,會隔天變成素食者的呢?坦白的說,我真的沒有特別的原因(不是身體健康,也不是信仰)。這個說法,很多朋友都不太能接受,哈哈,但確實是真的。有一天,突然不想吃肉了,看見了,聞到了,也不心動,就這樣,把以往很愛吃的海鮮和刺身都放下,成為了素食者。
大家會這樣的嗎?當事情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份以後,因為每天在做,根本不會再費神去思考,然後,就會慢慢地忘記了,它開始了多久,它甚麼時候開始的。比方說,吃素,我已經想不起,自己吃素多少年了,好像沒多久,又好像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哈哈。不過,我記得,是因為吃素,而遇見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有一趟,逛台北的迪化街的時候,因為肚子餓,去找吃的,而遇上了老闆娘。然後,沒想到,才初次碰面,我們就聊了一整個下午,而那一碗放滿猴頭菇的蔬食麵線(我還記得),成了我們倆結緣的起點。老闆娘,給了我回家的感覺,彷彿回到家裡,看見為我窩心地做菜的媽媽,或是從小很疼我的婆婆。總之,我們一見如故,聊著聊著,成為了朋友。到現在,還會偶而互相短訊問候一下下的。
不知道大家有遇過這樣的狀況嗎?有時候,要跟不是素食餐廳的店員溝通,是具挑戰性,亦是有趣的。上個禮拜,在港式茶餐廳,點「星洲炒米粉」的時候,店員被我一句「不要肉塊」嚇到了,忍不住問我說:「價錢是一樣的,妳可以嗎?」 ,「叉燒不要,連蝦子也不要嗎?」 是這樣的,蔬食,對於素食的朋友,一點都不陌生,但對於肉食的朋友來說,不是這樣的,他們會因為不確定,而無所適從。專頁名字裡的「走肉」,是香港話,有把肉塊拿掉的意思 。當初,就是店員聽了我的要求後,在單子上寫著的。我覺得,凡事是可以溝通的,也需要彼此的體諒和欣賞,店員如此,家人和朋友亦然。在此,要感謝家人,尤其我媽媽,願意在做菜時,為我多添蔬食菜式;還有朋友們,不忘在大魚大肉的聚會中,為我預備一些蔬食。我們,吃素的,當初是因為自己的理念(不管是信仰、環保、健康,還是別的),而在飲食上作出的選擇,所以,不必為此而為別人帶來煩惱,也不必為此而跟別人糾結。任何事情,只要願意溝通,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多了解別人的立場,都可以解決的。其實呢,下單後,店員有貼心的回頭問我說:「雞蛋,和洋蔥,妳可以的,對嗎?」 我想,這也是吃素以後,在待人處事上,給我最大的啟發。
我覺得,身體力行比話語,來得吸引人。舉個例子來說,在創作的食譜的時候,可能是我有過吃肉的經驗的原故吧,總是努力的想著,如何利用天然的食材,不用素肉,把食物做到,能吸引到肉食的朋友來試試看的,就是,光從食物賣相看來,不太像是素食的,不覺得沒有肉在裡面的意思(坦白說,肉是肉,蔬果是蔬果,在味道上,是很難暪過人的,但賣相倒是可以的,哈哈)。我相信,如果能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跟別人的互動和交流,讓人體會到飲食習慣改變後的不一樣,讓人看到素食不一樣的面貌,改變的誘因便會自自然然地產生。確實是這樣的,不少朋友,是因為看著看著我,這些年來吃素,而慢慢地在吃飯的時候,多叫一份蔬菜,或是試著偶而吃素的(初一、十五之類的)。
素食的烹調不必複雜的,很多人以為沒了肉味的菜式, 是平淡、單調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只要我們細嚐,在不加調味的狀況下,蔬果本身,各有自己的甜(玉米和紅蘿蔔)、酸(番茄和橘子)、苦(苦瓜和蕪菁)和鹹(海蘆荀和海帶)的。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懂得去搭配的話,每一道蔬食菜式,都有著想象不到的天然美味。或許,這麼說吧,我們先回到初心,回想自己為甚麼想吃素,為甚麼想多吃蔬果,那就會主動的去找合適的蔬食來吃的了。要記住喔,不管怎樣,多吃天然的食物,總是好的喔~
在這裡,我為大家介紹兩道自創的蔬食食譜。介紹它們 是要呼應 上文提到的創作理念:我明白,味道上是騙不過人的。肉就是肉,蔬果就蔬肉,物理上,是不相同的。只是,一心想做一些,光從食物賣相看來,不太像是素食的,不覺得沒有肉在裡面的食譜出來(當然,也是好吃的啦,哈哈),吸引更多朋友(素食的,跟肉食的),進一步來推廣蔬食的美味和樂趣。
1/ 鮮甜素鯪魚球(2人份)
時間:30分鐘
食材:芋頭 1個(300克)/ 鮮淮山(山藥) 1條(200克)/ 金菇(金針菇)1/3包/ 青葱 1把調味:鹽 半茶匙/ 糖 1茶匙/ 豉油(醬油)1湯匙/ 蓮藕粉 3湯匙/ 香蒜粉 1湯匙/ 白胡椒粉 半茶匙做法:
2/ 粟米「班塊」意粉/ 玉米「魚塊」義大利麵(2人份)
時間:30分鐘
食材:板豆腐 半磚(塊)/ 雞髀菇(杏鮑菇) 1個/ 本菇 1/3包/ 豆包或豆卜 3塊或6顆/ 忌廉粟米(玉米醬) 半罐調味:鹽 1.5茶匙/ 糖 1茶匙/ 白胡椒粉 適量/ 太白粉或鷹粟粉 2/3茶杯做法:
「回歸初心」,「體諒別人」,「多感受生活」,是蔬食世界帶給我的,也希望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感謝大家。
2015年4月,為了進一步體驗人生的真滋味,分享這些年來,吃(蛋奶)素以來的感受與食譜,並寫成第一本書,《走肉朋友》。
2017年,寫了 《走肉家人》,鼓勵跟家人,分享吃素之便的純素食譜書。
2019年3月,在台灣推出第一本料理文學《走肉之味》,以蔬食,來談「記憶之味」、「啟蒙之味」、「奇遇之味」、「初心之味」等走肉的初心體驗。
同年,在香港推出兩本書,《走肉尋味》記錄在台北漫吃素食小店的小故事,和 《走肉情人》 為情侶們,提供一些可以共享素食之樂的點子。
all images courtesy of Your Vegan Friend 你的走肉朋友-CA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