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學初探-兩法的關係(1) | 三句、四句、同義、相違的初步介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這裡,我想每天分享一些攝類學的筆記或心得。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三分鐘內搞定,這樣,大家可以每天輕鬆學習,逐步提升,學習過程輕鬆愉快~

而如果有任何錯誤,請各位先進不吝在討論區指出。

上一篇攝類學初探-基礎辯論格式學習(8),講完了辯論中的注意事項,接下來要介紹兩個法(佛法名相)的比較,分別會產生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四句。

學習在辯論中使用這四種關係,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晰地知道一個法相有幾層含義,從而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開闊。


三句、四句、同義、相違關係的理解和運用

一、三句、四句、同義、相違關係的論式含義

以 A 和 B 來代替要比較的兩個法,符合上述四種關係的論式如下:

1.三句關係解釋:A 的範圍大於 B,而 B 包含在 A 的範圍裡面。

    • 存在既是 A 也是 B 的例子(同分)
    • 若是 B 皆周遍是 A,二者有同分,如:…有法
    • 若是 A 皆不周遍是 B,如:…有法
    • 存在既不是 A 也不是 B 的例子(俱非)
三句型關係

三句型關係


2.四句關係解釋:A 和 B 有各自的內涵和外延,但有共同之處。

    • 存在既是 A 也是 B 的例子(同分)
    • 若是 A 皆不周遍是 B,如:…有法
    • 若是 B 皆不周遍是 A,如:…有法
    • 存在既不是 A 也不是 B 的例子(俱非)
四句型

四句型


3.同義關係解釋:A 和 B 的內涵和外延一樣,但名言(表達)上不同。

    • A 和 B 是異(各別法)
    • 存在既是 A 又是 B 的例子(同分)
    • 若是 A 皆周遍是 B
    • 若是 B 皆周遍是 A
同義

同義


4.相違關係解釋:A 和 B 內涵和外延均不同,且沒有共同之處。

    • A 和 B 是異
    • 沒有既是 A 又是 B 的例子
相違

相違


二、同分和俱非的含義

同分:既是 A 又是 B 的例子,有時候也稱為共依,共存一處的法。例如,紅衣服的顏色,既是紅色又是顏色,所以是紅色和顏色二者的同分。

俱非:既不是 A、也不是 B 的例子。例如形狀,既不是紅色又不是顏色,所以是紅色和顏色二者的俱非。同分和俱非都可以是只有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三、周遍和不周遍的含義

之前在攝類學初探-基礎辯論格式學習(3)提到過「周遍」的涵義,想成「一定」比較容易理解。

周遍:「一定是」,若是 B 皆周遍是 A 的意思是:

假如是 B 就一定是 A,即在 B 的範圍裡找不到不是 A 的例子。如下圖:

raw-image


不周遍:「不一定是」,若是 A 皆不周遍是 B 的意思是:

假如是 A 不一定是 B,即在 A 的範圍裡能夠找到不是 B 的例子。

例如,若是顏色皆不周遍是紅色,則需要舉一個不周遍的例子:白色有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看原典常常會覺得傷腦筋,要自己想出譬喻來融通概念:自己想出的譬喻:「人一定是動物,動物不一定是人。」這個解釋應該是可以吧?
怪樂小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6/25
老安的雜文基地 可以想一些簡單一點的比喻啦,我後續會在寫一些譬喻的例子,這裡可以先跟你分享一個:顏色不一定是白色,但白色一定是顏色。
LearnAI-avatar-img
2024/06/23
很實用棒棒
avatar-img
怪樂小童的遊樂天地
15會員
65內容數
熱愛分享佛教內容,正專注於學習攝類學,透過辯論逐步進入五大論的學習。 作為佛教辯論的入門新手,我一邊學習一邊整理筆記和心得,目標是讓思維像鋼鐵般清晰,不再輕易被唬弄! 如果你也對用邏輯思維來理解佛教教義和觀點感興趣,歡迎一起探索。 我喜歡邊學邊記錄,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長,將佛法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2024/09/16
以為佛法只是念經拜佛?想錯了!學佛不只靠信仰,還需要深思熟慮! 攝類學是進入五大論的入門票,幫助你培養思辨能力,讓佛法在生活中真正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一切佛法經論典籍的基礎–攝類學,並且要用攝類學論式辯論。 這篇文章將教你如何正確運用攝類學辯論論式的三大關鍵: 1.攝類學辯論的基本論式
Thumbnail
2024/09/16
以為佛法只是念經拜佛?想錯了!學佛不只靠信仰,還需要深思熟慮! 攝類學是進入五大論的入門票,幫助你培養思辨能力,讓佛法在生活中真正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一切佛法經論典籍的基礎–攝類學,並且要用攝類學論式辯論。 這篇文章將教你如何正確運用攝類學辯論論式的三大關鍵: 1.攝類學辯論的基本論式
Thumbnail
2024/08/15
首先,要判斷 A & B 兩個法(佛法名詞)的關係前: 1.要先之找出有沒有同分(交集),也就是找出有沒有既是A又是B的例子;接著如果沒有那就是相違,有的話就接著下一步 2.判斷兩個法的周遍關係:看是a周遍是b,或者,是b周遍是a,如果上述兩者都符合,那就是同義,不是的話就下一步
Thumbnail
2024/08/15
首先,要判斷 A & B 兩個法(佛法名詞)的關係前: 1.要先之找出有沒有同分(交集),也就是找出有沒有既是A又是B的例子;接著如果沒有那就是相違,有的話就接著下一步 2.判斷兩個法的周遍關係:看是a周遍是b,或者,是b周遍是a,如果上述兩者都符合,那就是同義,不是的話就下一步
Thumbnail
2024/06/29
本文介紹攝類學中兩法的關係,特別討論了同義的兩個法如何滿足八周遍的條件。透過顏色與表現為顏色的例子,說明了名相與性相之間的關係,並最終歸納出兩者展開的特性為「是」與「有」。
Thumbnail
2024/06/29
本文介紹攝類學中兩法的關係,特別討論了同義的兩個法如何滿足八周遍的條件。透過顏色與表現為顏色的例子,說明了名相與性相之間的關係,並最終歸納出兩者展開的特性為「是」與「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透過辯論與論式的實際應用,可以知道上師與佛兩者的關聯性,是同義、相違、三句、四句哪一種。運用論式的辯論,快速清晰的理解,何謂上師的性相(定義),同時也簡潔的比較出上師與佛的關係,因此,學習攝類學一定要開口用論式辯論,這也是再再強調的重點。
Thumbnail
透過辯論與論式的實際應用,可以知道上師與佛兩者的關聯性,是同義、相違、三句、四句哪一種。運用論式的辯論,快速清晰的理解,何謂上師的性相(定義),同時也簡潔的比較出上師與佛的關係,因此,學習攝類學一定要開口用論式辯論,這也是再再強調的重點。
Thumbnail
《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依小、中、大理路細分主題,依次駁他宗、立自宗、斷諍論。 駁他宗反思自心邪見;立自宗闡明佛教觀點;斷諍論以清晰理路補充前述內容。建議先學立自宗,再學駁他宗,使學習更清晰。
Thumbnail
《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依小、中、大理路細分主題,依次駁他宗、立自宗、斷諍論。 駁他宗反思自心邪見;立自宗闡明佛教觀點;斷諍論以清晰理路補充前述內容。建議先學立自宗,再學駁他宗,使學習更清晰。
Thumbnail
這段文字介紹了攝類學中的萬法表概念,主要包括三個重點: 1.萬法表是理解佛法名相(名詞)及其分類的重要工具。 2.《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這本書詳細解釋了佛法名相及其分類。 3.透過萬法表,可以更容易理解攝類學所講的內容。
Thumbnail
這段文字介紹了攝類學中的萬法表概念,主要包括三個重點: 1.萬法表是理解佛法名相(名詞)及其分類的重要工具。 2.《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這本書詳細解釋了佛法名相及其分類。 3.透過萬法表,可以更容易理解攝類學所講的內容。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善導師《觀經疏》玄義分(象山慶’23.11.20)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在結構(章節)上最具特色的是「玄義、文義」二分;其或源於中國佛教高僧之解經,如六朝的佛經注疏可分:1.「明經大義」,就是「玄義」(玄論、遊意),揭示經文的結構與主題;2.「隨文釋義」,就是「文句」(章句)[1]。
Thumbnail
善導師《觀經疏》玄義分(象山慶’23.11.20)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在結構(章節)上最具特色的是「玄義、文義」二分;其或源於中國佛教高僧之解經,如六朝的佛經注疏可分:1.「明經大義」,就是「玄義」(玄論、遊意),揭示經文的結構與主題;2.「隨文釋義」,就是「文句」(章句)[1]。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