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之讀後心得

更新於 2024/07/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幾年「創傷」的概念逐漸被大家認識,尤其是童年創傷或複雜性創傷等,藉由理解創傷概念後,才會知道如何減低創傷的影響。

而作者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e, PhD)發展出身體經驗治療方法(Developer of Somatic Experiencing),並且有許多的著作,例如《解鎖》、《免於疼痛的自由》、《不再受傷:孩童預防創傷》《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接下來會分享這本書的重點及心得,還是先說我的重點心得:「抱歉,我可能沒有慧根(汗顏)」。這本書清楚描述記憶的作用,但對於如何復原則沒有很詳細具體的說明,因此如果想知道「如何好起來」或者想要當作是一本自助的工作手冊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有點找不到答案

不管怎樣,「理解」都是復原最重要的第一步,因此這本書很清楚介紹某些創傷記憶不在意識層面,而是在無意識中的影響著自己。

所以還是讓我們先來了解記憶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吧。

創傷記憶|記憶是良藥也是毒藥

我們是否曾經有過對某些事情感到莫名的害怕、緊張等,身體會出現心跳加快、流汗等,又或者我們會不自主的想逃避或抽菸、喝酒,那些「說不上來的感覺」,有可能是一種「記憶」存留在我們的大腦裡,我們沒有意識、覺察到,而這「記憶」是什麼呢?就是「程序性記憶」。

在了解創傷記憶前,需要了解基本記憶的運作,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有些「感覺、想法、情緒」是藏在潛意識裡,雖然沒有覺察到,但卻影響著我們。

因此在這本書的第二章介紹了記憶的結構。

關於記憶,分成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這兩大類。外顯記憶又分兩類:陳述性及情節記憶;內隱記憶亦分成兩類:情緒及程序性記憶。

raw-image
raw-image

本書作者強調在治療創傷中,程序性記憶是最重要的

程序性記憶舉例來說,當我們學會騎腳踏車、溜冰等技能,即使很久沒有接觸腳踏車、溜冰等,我們依舊不會忘記怎麼騎腳踏車、溜冰,並且很自然而然地就可執行該動作,這就是程序性記憶,也是記憶的良藥。

然而,當程序性記憶變成毒藥(創傷記憶)時,就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情緒控制等。

例如,發生嚴重車禍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每當車子呼嘯而過或只是站在路口就會感覺很害怕、很想逃離現場,甚至可能不敢開車或騎車,這些就是因為存在程序性記憶的「傷」。

我們不是刻意地想起車禍當下(無意識),但與車禍相關的線索卻勾起了那些與創傷相關的記憶,這就是程序性記憶的毒藥。

創傷記憶|如何治療創傷記憶

raw-image

關於如何治療創傷記憶,本書作者創立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在這本書中有提到技巧(SIBMA模式),但我沒有太有慧根,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只能簡單介紹書裡的內容。或許作者的另一本書《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會有更詳細的介紹,又或者可能參與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課程會比較有效益。

SIBMA模式:

  • S(感官Sensation):來自身體內部的內感受生理感官
  • I(意象Image):外在感受印象,包括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與觸覺
  • B(行為Behavior):動作、姿勢、表情、自主神經訊號等
  • A(情感Affect):各種情緒及感覺
  • M(意義Meaning):從S、I、B與A組合元素中選擇,貼到經驗整體上的標籤

在身體經驗創傷療法中,是從「被創傷喚起的身體反應」開始治療,並且創造一個安全、平靜的環境,讓個案學習接觸身體感官,並且慢慢地接觸創傷記憶,讓個案能有力量處理、安定自己。

書中提到「當下的新經驗增強了抑制、平靜與能力,個案受到仔細而逐步的引導,一次只重新認識一段記憶(定量)。每次接觸(重新認識)記憶後,喚起狀態都會進一步正常化,反應能力也會提高增強」。

創傷記憶|結論

對於這本書的結論就是...如果過去有創傷相關經驗的人,想要靠閱讀這本書幫助自己走出創傷的話,可能會有些不夠。一方面文字內容不太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內容還是偏深了一點,因此,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之下,只靠自己閱讀來復原會有點困難。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理解「記憶創傷」的運作過程很重要,當知道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時,就是療癒的開始及第一步。因此,了解程序性記憶與創傷記憶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部分,而書中在描述兩者關係並且藉由案例輔助下,可以學習到創傷記憶的影響。

另外,有稍微翻閱作者的另一本書《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感覺也不是很好閱讀。目前正在閱讀《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我覺得這本書比較容易理解並且具體(但這兩本的類型及治療模式不太一樣,可能也無法完全比擬),等我讀完後再來分享心得(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啊)。

avatar-img
23會員
41內容數
慢慢微(little)量分享,我是力(Li),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因為喜歡閱讀,也藉由閱讀讓自己改變思維, 但常常讀完就忘記(笑),為了幫助自己更深刻的吸收,所以開啟部落格及撰寫文章。 由於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期許自己可以定期分享文章(希望可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微力_說 的其他內容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5/5《金錢心理學》
這本《身體喜歡你這樣睡》則是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關於睡眠的三大系統,並且針對失眠、輪班居家工作者等睡眠問題,以臨床實務經驗提供許多解決方法,這本書也提供獨創的評估表,來測驗自己的睡眠問題、三大系統的屬性等,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睡眠狀況。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4/5《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
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集結了25個金融專家分享自身如何投資與理財。看完這本書3大心得及重點,1.投資理財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2.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3.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配置。在這資訊轟炸的網路世界中,如果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話,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0/5《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焦慮與負向情緒往往成為一種習慣循環,本文介紹一本《鬆綁焦慮習慣》的書,作者提及了習慣迴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覺察、更新獎勵價值以及好奇心、慈愛來打破習慣循環。文章內容包含了由觸發點、行為和獎勵組成的習慣迴圈,並強調了專注當下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而且可能對想要改善情緒狀態的人有所幫助。
4/5《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不得不說,這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真的很值得一讀,尤其是對於工作職涯感到迷惘、或覺得人生沒有選擇的人,真的要來讀這本書,並且透過書裡的練習,幫助自己找到方向及人生的掌控感。(備註:這本書主要針對工作職涯做探索) 為什麼推薦呢?以下慢慢介紹我覺得這本書的亮點。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x改變思維,找
5/5《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5/5《金錢心理學》
這本《身體喜歡你這樣睡》則是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關於睡眠的三大系統,並且針對失眠、輪班居家工作者等睡眠問題,以臨床實務經驗提供許多解決方法,這本書也提供獨創的評估表,來測驗自己的睡眠問題、三大系統的屬性等,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睡眠狀況。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4/5《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
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集結了25個金融專家分享自身如何投資與理財。看完這本書3大心得及重點,1.投資理財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2.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3.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配置。在這資訊轟炸的網路世界中,如果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話,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0/5《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焦慮與負向情緒往往成為一種習慣循環,本文介紹一本《鬆綁焦慮習慣》的書,作者提及了習慣迴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覺察、更新獎勵價值以及好奇心、慈愛來打破習慣循環。文章內容包含了由觸發點、行為和獎勵組成的習慣迴圈,並強調了專注當下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而且可能對想要改善情緒狀態的人有所幫助。
4/5《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不得不說,這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真的很值得一讀,尤其是對於工作職涯感到迷惘、或覺得人生沒有選擇的人,真的要來讀這本書,並且透過書裡的練習,幫助自己找到方向及人生的掌控感。(備註:這本書主要針對工作職涯做探索) 為什麼推薦呢?以下慢慢介紹我覺得這本書的亮點。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x改變思維,找
5/5《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重複的創傷記憶不受控制地爆炸成未經處理的經驗碎片,冷不防投擲在脆弱的人們身上。」 Peter A. Levine 博士在他的書中《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寫下了這段話。 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寫照嗎?我們總是被過去的創傷記憶不斷襲擊,以致於我們時常不知所措,固著於過去的生活和經驗之中
Thumbnail
❤️秒賺一億的男人,走過人生低谷逆轉勝的故事! 《金錢的真理》是一本真人真事的創業故事,作者與澤翼是日本人,被日本媒體譽為秒賺一億的男人,他曾兩度創業,靠這股票和房地產,賺到人人欣羨的香車、美人,甚至是直升機;但是,好景不常,創業不久就經歷了公司倒閉,最終,他又用僅僅2萬多元台幣,重新逆轉勝,再度谷
Thumbnail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Thumbnail
今天訪談的來賓曾經是文具大廠的業務經理,現在是文具貿易公司的老闆。 👉想知道她是如何在文具大廠中脫穎而出成為業務經理? 👉自立門戶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 👉從受雇者到自雇者的心路歷程 ? 你是不是也很期待呢 !
Thumbnail
這本書是由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書寫的作品,也是電影<正發生>的原著小說。這部作品書寫手法上相當厲害的地方是:即便沒有經歷過墮胎經驗的人,也可以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那生死並存的衝突感與顫慄感。 身為諮商心理師,忍不住又犯了職業病,想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書中看到與心理創傷有關的素材。
Thumbnail
生命河流是一連串不斷從星辰身的外在感官透過視覺的神經系統進來的離斥過程,歷經了感官、理知及意識心魂,透過想像(imagination),再流到外在客觀的內在感官的融合過程,是意志力的過程,亦是感官知覺、記憶圖像與想像的連續交會過程。 來到意識心魂的深處,自我組織的活動或是隱含著靈性世界的訊息....
Thumbnail
在我的記憶裡, 那美好的嵐山風光中, 總會浮現這咖啡的香氣!
Thumbnail
雪女孩傳說裡,「不論哪個版本,這故事的結局都很悲慘。這個雪做的小女孩隨著冬天來來去去,但最後他總是融化了。他跟村子裡的孩子玩耍時太接近篝火了,或是在春天來臨時沒來得及逃走,或是像父親這本書說的,他遇見一個男孩,選擇了致命的愛。」(p.157)
Thumbnail
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是隱喻,每個來到面前的人,也都是一種隱喻,代表著過去、現在及未來,也代表著那些未竟事宜。而那些擦肩而過的人,總會在身體留下些什麼,經常是留(流)下眼淚。 因此,每個來的人,都是帶著一個隱喻的故事。那天,來了一個跟我一樣故事的人。他的眼淚就在離婚那天留(流)下了。
Thumbnail
——摘自臉譜出版《讓心裡的傷不倒帶》一位精神科醫師對創傷後壓力症最溫柔懇切的臨床紀實,與最前線的療癒科學研究   過去從來不死。它甚至不曾離開過。─—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修女安魂曲》(Requiem for a Nun) 在櫃檯接待員按鈴通知我新病患已經到了的時候,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重複的創傷記憶不受控制地爆炸成未經處理的經驗碎片,冷不防投擲在脆弱的人們身上。」 Peter A. Levine 博士在他的書中《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寫下了這段話。 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寫照嗎?我們總是被過去的創傷記憶不斷襲擊,以致於我們時常不知所措,固著於過去的生活和經驗之中
Thumbnail
❤️秒賺一億的男人,走過人生低谷逆轉勝的故事! 《金錢的真理》是一本真人真事的創業故事,作者與澤翼是日本人,被日本媒體譽為秒賺一億的男人,他曾兩度創業,靠這股票和房地產,賺到人人欣羨的香車、美人,甚至是直升機;但是,好景不常,創業不久就經歷了公司倒閉,最終,他又用僅僅2萬多元台幣,重新逆轉勝,再度谷
Thumbnail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Thumbnail
今天訪談的來賓曾經是文具大廠的業務經理,現在是文具貿易公司的老闆。 👉想知道她是如何在文具大廠中脫穎而出成為業務經理? 👉自立門戶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 👉從受雇者到自雇者的心路歷程 ? 你是不是也很期待呢 !
Thumbnail
這本書是由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書寫的作品,也是電影<正發生>的原著小說。這部作品書寫手法上相當厲害的地方是:即便沒有經歷過墮胎經驗的人,也可以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那生死並存的衝突感與顫慄感。 身為諮商心理師,忍不住又犯了職業病,想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書中看到與心理創傷有關的素材。
Thumbnail
生命河流是一連串不斷從星辰身的外在感官透過視覺的神經系統進來的離斥過程,歷經了感官、理知及意識心魂,透過想像(imagination),再流到外在客觀的內在感官的融合過程,是意志力的過程,亦是感官知覺、記憶圖像與想像的連續交會過程。 來到意識心魂的深處,自我組織的活動或是隱含著靈性世界的訊息....
Thumbnail
在我的記憶裡, 那美好的嵐山風光中, 總會浮現這咖啡的香氣!
Thumbnail
雪女孩傳說裡,「不論哪個版本,這故事的結局都很悲慘。這個雪做的小女孩隨著冬天來來去去,但最後他總是融化了。他跟村子裡的孩子玩耍時太接近篝火了,或是在春天來臨時沒來得及逃走,或是像父親這本書說的,他遇見一個男孩,選擇了致命的愛。」(p.157)
Thumbnail
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是隱喻,每個來到面前的人,也都是一種隱喻,代表著過去、現在及未來,也代表著那些未竟事宜。而那些擦肩而過的人,總會在身體留下些什麼,經常是留(流)下眼淚。 因此,每個來的人,都是帶著一個隱喻的故事。那天,來了一個跟我一樣故事的人。他的眼淚就在離婚那天留(流)下了。
Thumbnail
——摘自臉譜出版《讓心裡的傷不倒帶》一位精神科醫師對創傷後壓力症最溫柔懇切的臨床紀實,與最前線的療癒科學研究   過去從來不死。它甚至不曾離開過。─—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修女安魂曲》(Requiem for a Nun) 在櫃檯接待員按鈴通知我新病患已經到了的時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