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之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幾年「創傷」的概念逐漸被大家認識,尤其是童年創傷或複雜性創傷等,藉由理解創傷概念後,才會知道如何減低創傷的影響。

而作者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e, PhD)發展出身體經驗治療方法(Developer of Somatic Experiencing),並且有許多的著作,例如《解鎖》、《免於疼痛的自由》、《不再受傷:孩童預防創傷》《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接下來會分享這本書的重點及心得,還是先說我的重點心得:「抱歉,我可能沒有慧根(汗顏)」。這本書清楚描述記憶的作用,但對於如何復原則沒有很詳細具體的說明,因此如果想知道「如何好起來」或者想要當作是一本自助的工作手冊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有點找不到答案

不管怎樣,「理解」都是復原最重要的第一步,因此這本書很清楚介紹某些創傷記憶不在意識層面,而是在無意識中的影響著自己。

所以還是讓我們先來了解記憶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吧。

創傷記憶|記憶是良藥也是毒藥

我們是否曾經有過對某些事情感到莫名的害怕、緊張等,身體會出現心跳加快、流汗等,又或者我們會不自主的想逃避或抽菸、喝酒,那些「說不上來的感覺」,有可能是一種「記憶」存留在我們的大腦裡,我們沒有意識、覺察到,而這「記憶」是什麼呢?就是「程序性記憶」。

在了解創傷記憶前,需要了解基本記憶的運作,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有些「感覺、想法、情緒」是藏在潛意識裡,雖然沒有覺察到,但卻影響著我們。

因此在這本書的第二章介紹了記憶的結構。

關於記憶,分成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這兩大類。外顯記憶又分兩類:陳述性及情節記憶;內隱記憶亦分成兩類:情緒及程序性記憶。

raw-image
raw-image

本書作者強調在治療創傷中,程序性記憶是最重要的

程序性記憶舉例來說,當我們學會騎腳踏車、溜冰等技能,即使很久沒有接觸腳踏車、溜冰等,我們依舊不會忘記怎麼騎腳踏車、溜冰,並且很自然而然地就可執行該動作,這就是程序性記憶,也是記憶的良藥。

然而,當程序性記憶變成毒藥(創傷記憶)時,就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情緒控制等。

例如,發生嚴重車禍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每當車子呼嘯而過或只是站在路口就會感覺很害怕、很想逃離現場,甚至可能不敢開車或騎車,這些就是因為存在程序性記憶的「傷」。

我們不是刻意地想起車禍當下(無意識),但與車禍相關的線索卻勾起了那些與創傷相關的記憶,這就是程序性記憶的毒藥。

創傷記憶|如何治療創傷記憶

raw-image

關於如何治療創傷記憶,本書作者創立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在這本書中有提到技巧(SIBMA模式),但我沒有太有慧根,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只能簡單介紹書裡的內容。或許作者的另一本書《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會有更詳細的介紹,又或者可能參與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課程會比較有效益。

SIBMA模式:

  • S(感官Sensation):來自身體內部的內感受生理感官
  • I(意象Image):外在感受印象,包括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與觸覺
  • B(行為Behavior):動作、姿勢、表情、自主神經訊號等
  • A(情感Affect):各種情緒及感覺
  • M(意義Meaning):從S、I、B與A組合元素中選擇,貼到經驗整體上的標籤

在身體經驗創傷療法中,是從「被創傷喚起的身體反應」開始治療,並且創造一個安全、平靜的環境,讓個案學習接觸身體感官,並且慢慢地接觸創傷記憶,讓個案能有力量處理、安定自己。

書中提到「當下的新經驗增強了抑制、平靜與能力,個案受到仔細而逐步的引導,一次只重新認識一段記憶(定量)。每次接觸(重新認識)記憶後,喚起狀態都會進一步正常化,反應能力也會提高增強」。

創傷記憶|結論

對於這本書的結論就是...如果過去有創傷相關經驗的人,想要靠閱讀這本書幫助自己走出創傷的話,可能會有些不夠。一方面文字內容不太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內容還是偏深了一點,因此,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之下,只靠自己閱讀來復原會有點困難。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理解「記憶創傷」的運作過程很重要,當知道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時,就是療癒的開始及第一步。因此,了解程序性記憶與創傷記憶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部分,而書中在描述兩者關係並且藉由案例輔助下,可以學習到創傷記憶的影響。

另外,有稍微翻閱作者的另一本書《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感覺也不是很好閱讀。目前正在閱讀《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我覺得這本書比較容易理解並且具體(但這兩本的類型及治療模式不太一樣,可能也無法完全比擬),等我讀完後再來分享心得(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格編⭐桑桑-avatar-img
2024/07/10
阿力每次都整理的好讚!
微力_說-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10
格編⭐桑桑 好的!我會持續寫下去!(準備來去閱讀、整理心得,…
avatar-img
微力_說
26會員
47內容數
慢慢微(little)量分享,我是力(Li),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因為喜歡閱讀,也藉由閱讀讓自己改變思維, 但常常讀完就忘記(笑),為了幫助自己更深刻的吸收,所以開啟部落格及撰寫文章。 由於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期許自己可以定期分享文章(希望可以)。
微力_說的其他內容
2025/02/06
《大人學做事做人》探討職場人性與做事的核心觀念。書中認為「人性本自私」,但這不代表他人都是惡意的,而是應該以互利的角度合作,減少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才能降低職場失落感。作者提出「基本要求 vs. 額外要求」的概念,幫助我們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標準。
Thumbnail
2025/02/06
《大人學做事做人》探討職場人性與做事的核心觀念。書中認為「人性本自私」,但這不代表他人都是惡意的,而是應該以互利的角度合作,減少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才能降低職場失落感。作者提出「基本要求 vs. 額外要求」的概念,幫助我們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標準。
Thumbnail
2025/01/08
如果你覺得怎麼休息都無法擺脫疲倦感,可能是因為你的腦力、心力或體力過度消耗而未被修復。《好好休息》一書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疲勞,並提供針對性休息方法,像是微休息、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幫助你有效「充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專家蔡宇哲與蔡佳璇的專業知識,讓你重新認識休息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2025/01/08
如果你覺得怎麼休息都無法擺脫疲倦感,可能是因為你的腦力、心力或體力過度消耗而未被修復。《好好休息》一書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疲勞,並提供針對性休息方法,像是微休息、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幫助你有效「充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專家蔡宇哲與蔡佳璇的專業知識,讓你重新認識休息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2024/12/16
Adam Grant的《逆思維Think Again》如何教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書中揭示了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和期許偏誤),並鼓勵我們保持懷疑和好奇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與更新觀點。從人際關係到職場規劃,這本書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技巧,開闊視野,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2024/12/16
Adam Grant的《逆思維Think Again》如何教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書中揭示了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和期許偏誤),並鼓勵我們保持懷疑和好奇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與更新觀點。從人際關係到職場規劃,這本書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技巧,開闊視野,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解了創傷記憶的概念,並介紹了作者彼得·列文的身體經驗治療方法,強調了程序性記憶在創傷治療中的重要性。此外,還提供了SIBMA模式作為治療創傷記憶的技巧。然而,單靠閱讀這本書可能不夠,因此建議尋求專業幫助。書中的內容偏深,不易理解,但認為理解創傷記憶的運作過程是療癒的第一步。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解了創傷記憶的概念,並介紹了作者彼得·列文的身體經驗治療方法,強調了程序性記憶在創傷治療中的重要性。此外,還提供了SIBMA模式作為治療創傷記憶的技巧。然而,單靠閱讀這本書可能不夠,因此建議尋求專業幫助。書中的內容偏深,不易理解,但認為理解創傷記憶的運作過程是療癒的第一步。
Thumbnail
在分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前,首先要感謝神。 感謝我敬愛的神,在教會聽到他們在宣傳這本書時,我便一直想著要找時間買來讀,我並沒有向任何人說這件事,但沒想到在受洗的隔週,牧師便親自送給了我。 我翻開第一頁開始讀了之後,發現這本書主要在用科學的角度解說精神疾病,這是我很需要的知識。而的確也有提到精神
Thumbnail
在分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前,首先要感謝神。 感謝我敬愛的神,在教會聽到他們在宣傳這本書時,我便一直想著要找時間買來讀,我並沒有向任何人說這件事,但沒想到在受洗的隔週,牧師便親自送給了我。 我翻開第一頁開始讀了之後,發現這本書主要在用科學的角度解說精神疾病,這是我很需要的知識。而的確也有提到精神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