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生活,建立連結:田野調查在地方教育的應用(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校訂必修二林譜,其中下學期的踏查課程結合在地產業,開啟學生對於地方環境的眼光。

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校訂必修二林譜,其中下學期的踏查課程結合在地產業,開啟學生對於地方環境的眼光。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因此,要解決上述的煩惱,認識田野調查是一個什麼樣的工具,或許是能夠引領你走進地方社會的一種方式,同時與地方建立更深厚的連結。


我們深信,未來的學校並不只是一個集體學習學科知識的場域,而更應該是探索社會多元樣貌的入口,培養師生建立人文素養的基地。




〈觀察生活,建立連結:田野調查在地方教育的應用(上)〉,我們和大家分享關於田野調查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自發」、「互動」、「共好」三大理念的關係,但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勢必有著許多疑惑,在這邊文章的下半部分,我們將和你一起來找尋田野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可能性。


「看起來是很棒,可是我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

「我又不是在地人,哪有時間去做什麼田野?」

「難道真的照這樣做,事情就會有改變?」

「光靠我自己,真的做得了這麼複雜的工作嗎?」


身為一位在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你,是否也曾經出現這樣的疑問?以下讓我們來為你說明,田野調查的概念該如何融入你的每一天。


認識田野調查,就要自己做田野嗎?

埤頭國中以社團「路透社」為媒介,師生一起走進埤頭鄉街區,進行路上觀察的同時,發現許多有趣的連結。(如圖:店家為學校的第一屆校友。)

埤頭國中以社團「路透社」為媒介,師生一起走進埤頭鄉街區,進行路上觀察的同時,發現許多有趣的連結。(如圖:店家為學校的第一屆校友。)


學會田野調查的知識,就應該親身去做田野調查,這是非常直觀的想法,看起來似乎也沒什麼不對,田野調查源自於經驗科學,如果自己沒有實際體驗過,要怎麼帶領學生做呢?其實這樣的想法,可以說只對了一半。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沒有實際進行的田野調查規劃,往往會淪為紙上談兵,終究還是必須走出門,離開眼前的書桌,走到現場才算是一個真正的田野調查過程,但我們時常忽略在教育現場裡,存在的並不是只有教師,眼前的學生或許才是更適合在地方上進行田野工作的人,而教育工作者則必須轉身扮演一位引導的角色。

但在這麼做之前,認識田野調查的概念和知識,設計出循序漸進的田野工作計畫,找尋合適的報導人及場域,都是必需的前置工作,在實際進入田野現場時,則需要陪伴著學生,從旁觀察學生的狀態,適時給予建議及討論,從側面的角度來進行田野調查,透過一群人的合作,一方面讓學生向外探索,另一方面也從旁蒐集資訊,讓教育工作與田野工作產生匯集的可能。

因此你不會只有孤單一人,有時學生們的在地連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不要只是自己走進田野,而是和學生一起走進田野。

隨時隨地進行田野工作,是做得到的嗎?

二林譜課程中的其中一門產業踏查,是透過學生的人際網絡而建立的連結,在師生的合作之下,該育苗場成為課程常態學習的場域。

二林譜課程中的其中一門產業踏查,是透過學生的人際網絡而建立的連結,在師生的合作之下,該育苗場成為課程常態學習的場域。


光是忙工作就已經快要沒時間了,到底該怎麼擠出其他的時間來做田野調查的工作?甚至我又不是在地人,對這裡一點都不熟悉啊!

類似這樣的反應,時常出現在任教於非自身家鄉的教育工作者身上,然而在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其實應該先回過頭來思考,難道田野調查只有一種形式?其實田野調查的方式千千萬萬種,可能會依著每個人的性別、年齡、身分等因素而有所差異,而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工作場域最常遇見的對象,就是學生、家長以及同事。

如果你是一位在地方中小學任教的老師,學生與其家庭多來自周遭區域,在自己的教室裡,學生其實就是最好的報導人,而這些孩子背後的家庭更是與地方連結的重要組成,在我們擁有田野調查的基本知識後,就會發現原來教師這個職業,其實非常適合進行田野工作。

只要是有意識的去蒐集某些類型的地方資訊,花一些時間問問眼前的孩子,甚至圍繞著學校課程去設計相關的課題,跟著他們去看他們所生活的環境,要隨時隨地進行田野,真的不是做不到的一件事。

若能夠連結到學生家庭所觸及的相關產業及人脈,那就更是一個巨大的地方寶庫了!

沒時間做田野,何不拿工作時間來進行田野呢?

二林國小參與研華文教基金會的ACT夢想家PBL課程,即透過實際走進產業現場,學習第一手的地方知識並從中連結學科知識,使學習回到真實的世界當中。

二林國小參與研華文教基金會的ACT夢想家PBL課程,即透過實際走進產業現場,學習第一手的地方知識並從中連結學科知識,使學習回到真實的世界當中。


如果你已經發現田野調查的概念該如何運用,也已經能夠從身邊的生命經驗來吸收地方知識,那還有一個更有效率的方式可以來實驗看看,那就是直接把工作時間變成田野的時間吧!


你現在心裡一定冒出:

「怎麼可以把上課時間拿去做其他事呢?」

如果我們先冷靜下來,仔細看看這句話背後的涵義,是不是代表著課堂時間跟田野時間是兩條平行線?但我們從上述108課綱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內涵,不是都強調學習要融入生活情境當中嗎?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點出一個長久存在的盲點,過去我們認為課堂就應該發生在教室,這樣就是標準的上課時間,但現在所需要的學習方式,是需要走到現場,並透過五感來學習環境中各種的知識,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是在進行田野調查啊!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感受到,原來田野調查的工作不是下班和休假的時候做,而應該是工作時間正大光明地做,把田野調查的觀念帶到課堂的設計裡,和學生一起去探索這個社會的種種面貌,就是我們現在所需的教育內容之一。目前許多所謂的走讀、訪談、探究與實作、戶外教育,其實大多是可以融入田野調查概念的課程型式。

當田野調查成為課程設計當中的助力,而非阻力時,或許我們可以看見課堂中十分不同的風景。


當自己遇見瓶頸的時候,找尋你的地方夥伴吧!

透過地方共學的方式,產生不同角度的思維碰撞,讓我們開啟更多地方文化教育的可能性。(圖為教師與長期記錄濁水溪人文環境的攝影家許震唐實際走進西部海岸線。)

透過地方共學的方式,產生不同角度的思維碰撞,讓我們開啟更多地方文化教育的可能性。(圖為教師與長期記錄濁水溪人文環境的攝影家許震唐實際走進西部海岸線。)


如果看到這裡,已經開始覺得頭昏腦脹,覺得有很多想法卻在空中飄,那你可能會需要找到一個能夠合作的夥伴。一位和我們長期合作的教育工作者曾在某場會議裡說:

「當你困在某種教育思維的框架裡,請你暫時離開這個同溫層,可能去找個文化工作者吃個午餐,困擾你數個月的事情就解決了。」

這句話並非要強調文化工作者的重要性,而是看見跨領域合作的必要性。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往往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在〈地方文化是什麼?對焦後再出發!地方文化教學設計的起點〉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幫大家梳理關於過往文化、教育、社會所存在的,其實是「地方知識」、「學科知識」與「生活脈絡」,而不同領域的碰撞,便是我們目前需要嘗試的方向,在這幾年的種種課程合作裡,總是能夠不斷印證這件事情。

然而,不同領域的工作者能否理解彼此的語言,進而產生互補合作的效益,填補各自所缺乏的能力與觀點,便是能夠建立起合作關係的關鍵要素,若得以透過合作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最大受益者,那便是一件十分難得的行動經驗。在這過程中,需要透過前期的磨合,找到適合的工作方法,建立起可循環執行的機制,逐漸讓想法落地,再從具體的行動中開展出更多想像。

在實踐的過程裡,受影響的其實不只是學生,就連教師及各種專業工作者,都在實踐身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的價值,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並非只是學生的事,而是屬於社會裡的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開啟合作就是開啟這個社會更多想像的起點。


總結:讓學習回到生活裡,是要回到生活裡學習

在適度與地方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彼此相互學習的狀態,是開啟多元理解的契機之一。(圖為二林高中學生於二林市場進行環境音的錄製。)

在適度與地方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彼此相互學習的狀態,是開啟多元理解的契機之一。(圖為二林高中學生於二林市場進行環境音的錄製。)


108課綱所談論的自發、互助、共好,和田野調查的基本知能有著高度相關性,作為地方教育工作者,若能認識田野調查的基本概念,並重新理解課堂應有的風景,讓學生的學習名正言順地納入探索時間,讓生活的環境提供學習所需的養分,這將有助於培養新一世代具有人文素質的終身學習者。


我們認為,在面對未來世界高度變化的社會氛圍時,保持彈性、韌性,以及保有身為人的種種覺知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軟實力,而這些能力的養成,或許無法以任何一門學科來單獨做到,但我們卻能夠將每一個重要的概念,融入學科知識的學習,嘗試去架起學科知識與地方知識的橋樑。


「走向田野,看見社會,反思自我,建立連結。」


或許在今天之前,你不曾和田野調查這個工作和思考方式有任何交集,但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在各級學校進行教育工作的你,發現過往沒有看見的方向,看見學習並非只是某一種模樣,日常生活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可以帶著學生發現的知識寶庫。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蔗青文化工作室
18會員
31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蔗青文化工作室的其他內容
2025/03/20
本篇指南正是針對這樣的核心問題——如何善用地方上那看似平凡卻充滿潛力的各種資源,進而轉化為教學上的獨特素材。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觀察,到深入探索地方文化,這些豐富的在地資源正等待教育工作者們去發掘與整合,成為啟發學生學習的重要推手。
Thumbnail
2025/03/20
本篇指南正是針對這樣的核心問題——如何善用地方上那看似平凡卻充滿潛力的各種資源,進而轉化為教學上的獨特素材。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觀察,到深入探索地方文化,這些豐富的在地資源正等待教育工作者們去發掘與整合,成為啟發學生學習的重要推手。
Thumbnail
2024/07/20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Thumbnail
2024/07/20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Thumbnail
2024/07/06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2024/07/06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彰化縣近年面臨裁併校問題,地方教育環境需要更多的重視。裁併校的政策施行,必須減少對學生及社區的負面影響,地方創生無法自外於教育,區域的教育品質如何確實提高,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對話,確保孩子們能夠在求學歷程中,擁有完整的基本權利。
Thumbnail
彰化縣近年面臨裁併校問題,地方教育環境需要更多的重視。裁併校的政策施行,必須減少對學生及社區的負面影響,地方創生無法自外於教育,區域的教育品質如何確實提高,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對話,確保孩子們能夠在求學歷程中,擁有完整的基本權利。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