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的內在サイコ・ロック(心靈枷鎖)|解鎖心靈枷鎖:透過心理學來跨越內在的求助的阻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本文寫於240731

↑牙琉霧人五道黑色心靈枷鎖

↑牙琉霧人五道黑色心靈枷鎖

#サイコ・ロック

「サイコ・ロック(心理錠)」即是Psycho·lock,我選擇以心靈枷鎖的為對應的翻譯,也有人翻譯為精神枷鎖。

這個名詞來自《逆轉裁判》[1]第二代中,所加入的遊戲系統。

《逆轉裁判》是一款法庭戰鬥冒險遊戲。每一個章節是一個案件(怎麼有種行走的死神的既視感),玩家在開庭前調查線索,詢問相關證人,最終在開庭的時候,透過法庭攻防,替無辜的被告爭取無罪判決。

在第二代,主角獲得關鍵道具「勾玉」,在調查階段,詢問證人的時候,可以出示勾玉,看見關鍵證人對某個話題(秘密)的心靈枷鎖,嘗試以證物或人物資訊,來突破這位證人避而不談的心靈枷鎖,取得關鍵事件的情報,才能推進劇情,爭取無罪判決。


這個「心靈枷鎖」導致一個人對某事避而不談的情況,就是我今天想要寫這篇文章的主題。

在《逆轉裁判》中,內在藏著心靈枷鎖的人,所呈現出的模樣,是被詢問時,語焉不詳、含糊不清、似是而非、顧左右而言他,滿臉寫著:「我在呼嚨你」[2]的模樣。


這是被動情境,被詢問而產生的反應;但其實,當我們想主動開口時,也會遭遇類似的心靈枷鎖,只是我們沒有一個勾玉,把這道箝制心靈的枷鎖,視覺化,呈現並凸顯遊戲一道一道關卡的感覺,不容易細微的分辨出這個感受的內涵。

#求助者的心靈枷鎖

其實,我之所以會想寫這個主題,是我意識到我的內在,也有秘密的心靈枷鎖,在開口求助上。

最近在生活上,遭遇了一件讓我充滿負向情緒的事情,一邊自我懷疑,一邊深感委屈,又充滿憤怒與不公平的感受。這件事情席捲我的生活,從開始至今,讓我吃飯、睡眠,都有受到影響,不過畢竟有在調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所以還是能夠好好睡覺,只是心情比較煩,想要和一些朋友求助,說說我遇到的狀況,聽聽他們的安慰以及觀點。

在我想要主動開口求助時,我發現,一部分的我很渴望開口和某人談這件事,另一部份的我卻僵住了,這是一種原地動彈不得的感受。

那個僵住的我,在心中說了好多、好多的話。

這一次,我突然深刻地理解到自己的內在,為什麼長成這個形狀。

#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的自我保護機制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接受到或覺知到,來自重要他人的愛,其實會難免隱約可以感覺到,這個「愛」是基於某種條件才存在的。為了讓自己能夠符合獲得愛的條件,才能取得資源,存活下去,我們將這些成長的經驗,內化為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在內在運作模式中,我們紀錄下每一次的經驗,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也有混雜的,而其中都會塑造(shaping)出個人對自身的觀點及自我期待。

我有沒有表現「好」?有沒有表現「乖」?有沒有表現「優秀」?要達到某些標準,才能夠獲得重要他人的愛,這就是心理學所談的「有條件的愛」及「無條件的愛」。前者就是前面的敘述,基於自身的表現才能被愛;而後者讓人「體驗」到不管,無關於我們有沒有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值得被愛的人。

在大多數人的成長經驗中,「無條件的愛」是不存在的,甚至無從想像的。

因此,我們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個經驗,是我們的內在某部份是「可愛的」,而另一部份是「不可愛的」。

於是在我們的內在反覆印下如此的認知:

把「可愛的自己」展現出來,把「不可愛的自己」藏的好好的,如果某一天一不小心露出不可愛的那一面,就沒有人,甚至是自己,都不會愛自己了。

於是,這樣的認知,在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3]裡面,建構了一個自我保護的機制。

這個機制的焦點向外,不管自身內在的感受如何,而是專注於外在的形象層次。時時刻刻檢驗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政治正確?有沒有正能量?有沒有符合社會期待?有沒有言行一致?它甚至是審查自己所呈現出來的模樣,確保自己得以被這個環境所接受、接納的。

自我保護機制透由謹慎的篩選,極力確保自己呈現出能夠被接受的樣貌。

而且,這個接受不只是指他人的角度,更是自己的角度。

#內在黑箱子(Black Box)

之前在【地球水族箱—談覺察、選擇,與自由】的內容,提到內在黑盒子的概念:

A(Activating event)促發事件→B(Black box)■內在黑盒子■→C(Consequence)情緒與行為的結果

這個「B(Black box)■內在黑盒子■」,可以與剛剛提到的內在運作模式,一同結合思考、理解。我們的內在承載了從小到大的經驗,可能在意識或是潛意識,於是形成B(Belief)信念。

剛剛提到:

那個僵住的我,在心中說了好多、好多的話。這一次,我突然深刻地理解到自己的內在,為什麼長成這個形狀。

當我想著要和誰誰誰分享,我所遇到的事情時,我心中冒出了這些話:

「我是不是其實在賣慘?」、「這件事會不會其實是我的問題,我跟人家講了,他們怎麼看待我?」、「說了會破壞我的形象嗎?」、「對方真的能夠理解嗎?」、「會不會反過來責罵我?」、「說了又可以怎樣?」

這些台詞、想法、念頭,完全讓我封死自己開口的動作。

這完全就是,心中瞬間上了十把心靈枷鎖的感覺,而且還是自己加諸於心上的。

在這一次,當我想開口求助的時候,內在真的是想要「賣慘」嗎?我釐清之後,我覺察自己內在沒有需要賣慘的需求,我和朋友訴說的動機,是渴望被聆聽跟得到新的觀點。(當然,如果你是的話,也可以正視自己想要被同情的內在渴望與需求)

#探索內在的負面感受

在我在內心冒出那兩句話時,我的內在充滿難受、自責、羞愧等等的感受,這些感受的張力逐漸升高,但我已經準備好面對與經驗了,所以即便難受,也只是難受而已。感受在被充分經驗完之後,其實就會消退。其實壓抑感受,反而是替這些感受蓄力。給予這些感受空間釋放能量,於是它們不必以如影隨形的方式,不斷潛伏在心情之中,偶爾冒出頭來。反覆的壓抑,猶如打地鼠,感受為了被看見而不斷反覆湧起,不斷創造存在感,反而更加干擾當事人的日常生活。長期來說,壓抑反而形反效果。

如這句話所說:

視悲傷為正常現象,描述它、理解它,接受它,之後它便會消失,永遠地消失。 ——《當富豪遇上僧侶:一個逆轉人生的真實故事》

其實類似的話,我們也是聽過很多次了,但就是很難做到,一部分感受的層次,可以參考以下我的經驗,而另一部分自我保護機制的部分,就繼續往下看囉!

在經驗到難受、自責、羞愧等等的感受的同一時間,我內心的感受蘊含高張的能量,隨著觀察自己的感受,這個能量慢慢消退,而伴隨這個想法:「那為什麼,我的內在怎麼又會有這句話呢?」,內在的感受開始轉為好奇。在我保持內在的好奇而沉思的同時,剛剛那些令人難受的感覺,如此慢慢地消退了。

有些人有內在的負向自我內言,意思是對自己所說的負向語句,包含自我批評、自我責罵、自我貶低等等,來自成長過程中,內化原生家庭的教養,但我家裡的教養沒有特別強調這部份,所以有時候不知道哪裡來的,也是正常的。

通常有這些負向自我內言,其實是我們所接受到的教養中,因為誤會這是「為你好」、「被社會接納」的唯一方法,所以我們就以為,為了自己的「好」,非得每件事都要言行一致,只能有完美的形象,甚至不可以說髒話,等等怎樣怎樣,才能獲得認可與支持。

但實際上表達「負能量」的台詞,這幾年越來越盛行,emo(低潮?負向情緒滿載?)的用語、概念也被廣為知曉,但這不一定代表,每一個人內在關於這個主題的心靈枷鎖,就此破除、消融。

#消融心靈枷鎖

在《逆轉裁判》中,使用勾玉,進入心靈枷鎖的系統內,開啟相關的話題,這時候,對著關鍵證人,出示對應的證物或人物資料,一旦正確,遊戲就會顯示出心靈枷鎖被破開的動畫,代表證人打開心防,對你訴說某一段陳年往事…

在內在黑盒子中,破除、消融心靈枷鎖,也是類似的過程。

以我的經驗為例,當我試圖理解並正視內在的聲音,讓它們浮上意識表層:

  1. 「我是不是其實在賣慘?」
  2. 「這件事會不會其實是我的問題,我跟人家講了,他們怎麼看待我?」
  3. 「說了會破壞我的形象嗎?」
  4. 「對方真的能夠理解嗎?」
  5. 「會不會反過來責罵我?」
  6. 「說了又可以怎樣?」

這時候,就像是出示勾玉一樣,將這六個想法,具體化為心靈枷鎖。這六個心靈枷鎖,讓我無法開口求助,讓我的困難,成為了一個「秘密」。

在《逆轉裁判》是出示對應的證物或人物資料來「破開」對方的心靈枷鎖,而放在我們身上,則是一次又一次的,以「覺知」來「消融」自己內在的心靈枷鎖。

覺知可以簡單分為內在與外在的面向。

  1. 「我是不是其實在賣慘?」→內在面向:我釐清自己內在的動機,並沒有賣慘的需求,這道阻抗我開口的心靈枷鎖,也鬆綁了
  2. 「這件事會不會其實是我的問題,我跟人家講了,他們怎麼看待我?」→外在面向:「如果這個朋友因為我坦誠我所遭遇的困難,而遠離我,那這也是一個篩選朋友的好機會」
  3. 「說了會破壞我的形象嗎?」→外在面向:同2.
  4. 「對方真的能夠理解嗎?」→內在、外在面向:我可以選擇能夠理解的人說
  5. 「會不會反過來責罵我?」→外在面向:同2.
  6. 「說了又可以怎樣?」→內在、外在面向也許我的心情可以變好,在還沒說之前,我們沒辦法預設結果。

剛好這六個心靈枷鎖,有內在面向,也有外在面向,也有綜合兩者面向的內容。

在內在面向的層次,我們可以澄清確認自己的動機與感受,或是暫時以括弧來封裝尚未清楚的感受,可以在括弧填入描述,來表徵這個感受,例如:(讓我喉嚨被扼住的感覺)。

在外在面向的層次,我們可以核對、校準自己的想法與外在客觀現實的落差,我們不能未卜先知,的確可能發生負向的外在結果,但不代表每一次都會這樣發生。

透由這樣覺察與分辨的過程,我們可以逐步消融心靈枷鎖。

接下來談談,我在【地球水族箱—談覺察、選擇,與自由】最後一段的下集待續段落中,提到:「如何讓你的內在黑盒子,成為你的內在穩定力量」

#「內在穩定力量」之源頭

在上方「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的自我保護機制」的段落之中,談到為了獲得「愛」,這是我們成長必不可或缺的養分,這其中包含了物質與精神等內涵的愛,因此我們得要有這樣的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被環境接納、認可,而能夠存活。於是,每一個人內在的黑盒子,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中長大,培養出個人的內在運作模式,其中蘊含不同的心靈枷鎖,這是你獨一無二的自我保護機制。而這些自我保護機制,其實源自各種「愛的元素」。

愛的元素有哪些呢?這部份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在此先略過細節不談,單就「愛的元素」這個概念,可能具有的成份(子概念)來理解。

舉例來說:

#愛的元素:保護

這是一種保護的愛。我們旁觀別人的保護,或是自身被保護的經驗,讓我們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其中蘊藏了你對自己的愛。

#愛的元素:滋養

滋養聽起來有點抽象,其實是一種「回血」的感覺。吃到美食,感覺很幸福而回血;看到小動物,感覺很可愛而回血,與人或動物的肢體接觸,可以帶來撫慰的感覺而回血;看到令人振奮的消息,也會提振自己的精神而回血。這些回血,甚至會被稱為療癒的感覺,當你主動尋找滋養的感覺,其實蘊藏了你對自己的愛。

#愛的元素:逃避

面對一些壓力,當你的(潛)意識心靈,感受(或預期)自己還沒有辦法承受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以「逃避」的方式來因應。常見的逃避如避免衝突,因為衝突的場面對自己來說太高張了,無法承受;或是看到伴侶出軌,因為不敢面對真相,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是一種逃避;也有可能小時候曾經被嚴重的傷害過,記憶中已經刪掉了創傷事件,但還是有一些觸發的線索會隱約困擾自己,這種遺忘創傷事件,也是一種逃避。逃避以避免自己承受那些過於衝擊的事件,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處理,其實蘊藏了你對自己的愛。


以上這三種內在對自己的愛,只是眾多愛的元素之一。

我想要告訴你的是,無論你知曉與否,其實我們內在本來就蘊藏著,對自己的愛。

這一份對自己的愛,是我們內在穩定力量的源頭。

怎麼開始呢?從接納自己出發。

#接納

如前文所提:「而且,這個接受不只是指他人的角度,更是自己的角度。」

每一份接納,都是你覺知自己對自己的感受之後,告訴自己:「啊!我更認識我自己了,原來我的內在,有這樣的感受、想法、信念,或是情緒。」


接納,讓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接納對自己的負向評價。

接納自己失控的那一面。

接納自己即便努力了,也可能得到失敗的結果。

接納自己在開口求助時,所體會到脆弱感。

接納自己對自己好生氣、好生氣。

……


覺知與接納有細微的差異,覺知能夠讓你逐步消解心靈枷鎖,融化鎖頭,可以拆下來,放在旁邊,減輕心靈的重量負擔;而接納則是讓你更貼近自己、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將心靈枷鎖徹底消化,變成你的內在滋養自己的養分—愛。

於是,對自己的接納,會逐漸滋養內在對自己的愛。

#愛的源頭:內在恆定之力

你必須愛你自己,始終如一且時時刻刻地愛你自己,愛你所有的稜稜角角,接受所有的優缺點,因為這就是你的本質,也是你所以是你的原因,這正是通往幸福的鑰匙。 ——《當富豪遇上僧侶:一個逆轉人生的真實故事》

當愛自己的能量,能夠穩定的紮根在你的心輪、內心深處時。當你需要的時候,你知道你的內在,有無盡的愛,蘊藏在心中,你知道自己始終不會失去愛。

你內在所蘊藏的愛,猶如一把鑰匙,對應自己內在的鎖,因為你內在已經充滿對自己的愛,於是外來的負向能量,沒有對應的鑰匙,無法進入你的心中。在你的內在,蘊藏對自己無窮無盡的愛,而外在的欺侮,質疑,否定,詆毀,不得其門而入。

這個鑰匙是一種頻率,外在能量要先符合你內在的愛,所對焦的頻率,就像是通過濾網。你有寬廣的愛,全然包裹著自己,外來能量在頻率不吻合的情況下,無法強行通過,勉強過篩,只會留下同質的能量—基於愛的動機,而能夠進入到你的內心。

上述的內容,可能對你來說很抽象,對自己的愛,蘊含著極大的力量與能量,這沒辦法像是武俠小說一樣繼承內力達到,所有內在心念的調整,都是一步一步的過程,紮實的一步一腳印,你會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專屬於你,愛自己的個人祕笈。

這是你恆定於你的內在的力量,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內在穩定自己的力量,基於外界的愛,需要外求,並非真實,也不穩定;任何物質帶來的感官刺激,終將會消退,而只有內在精神的力量,會持續的在你心中恆定,這才是真正穩定自己的力量。

#後記

如同前文所提,在我意識到這個心靈枷鎖時,驚覺也許這是許多人卡在開口求助的原因,只是每一個人的心靈枷鎖不一樣,所以才寫了這篇文章,協助讀者鬆綁心靈枷鎖。

另外,在逆轉裁判中,黑色和紅色心靈枷鎖,有不同涵義,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因為趕著參加7/31截止的活動,這篇文章寫的比較倉促一點。

希望大家看得懂,不懂歡迎提問~我會回答的!!

感覺繼續寫下去,可以出書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昇恩-avatar-img
2025/02/28
喜歡你暖暖的文字,洋溢著滿滿的自我探索的一步一腳印(哭哭
avatar-img
願景對話工作室
1會員
6內容數
我是Wana,一名諮商心理師。 由於清寒的背景,讓我受到許多社會上的幫助, 一路上,面對自己的健康、情緒、經濟的難關,我領悟到: 與其,被自己的困境限制 不如,學習如何跨越極限 這些度過困難的經驗,未來也許能夠回饋社會,協助他人度過難關。 我的夢想是: 協助每一位,需要我的人 「釐清願景.實踐夢想」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當你內在有心靈枷鎖,你會感覺到自己得要保有一個「秘密」,面對一些情境,即便想要開口,也鬱結在心中。 其實源自於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接下來就告訴你,如何消融心靈枷鎖,讓你內在感到輕鬆 不再需要繼續隱藏那個「秘密」,尤其是關於自己脆弱之處的祕密。
Thumbnail
當你內在有心靈枷鎖,你會感覺到自己得要保有一個「秘密」,面對一些情境,即便想要開口,也鬱結在心中。 其實源自於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接下來就告訴你,如何消融心靈枷鎖,讓你內在感到輕鬆 不再需要繼續隱藏那個「秘密」,尤其是關於自己脆弱之處的祕密。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當你感受到不被了解,甚至是誤解的時候,是否想要急著解釋或化解彼此之間的關係?然而,我們都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個性,或是自己與他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觀念,似乎難如登天,只能任憑抑鬱難伸的情緒在內心蔓延。 《心靈家書的療癒力量》這本書便是作者意識到許多人受困於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尤其與家
Thumbnail
當你感受到不被了解,甚至是誤解的時候,是否想要急著解釋或化解彼此之間的關係?然而,我們都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個性,或是自己與他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觀念,似乎難如登天,只能任憑抑鬱難伸的情緒在內心蔓延。 《心靈家書的療癒力量》這本書便是作者意識到許多人受困於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尤其與家
Thumbnail
「我覺得你不理解我…」對心理師說出來的瞬間,我崩潰痛哭。 從上一篇分享的安全與信任是助人的最強魔法, 在擔任助教時扮演個案被分析時, 學員Amber分析了我,覺得我是倚靠我的能力去建立依附關係。 儘管當時的我因為不夠有安全感而沒能深思, 但在平靜後的幾天,我開始不時會想到她說的話, 同時
Thumbnail
「我覺得你不理解我…」對心理師說出來的瞬間,我崩潰痛哭。 從上一篇分享的安全與信任是助人的最強魔法, 在擔任助教時扮演個案被分析時, 學員Amber分析了我,覺得我是倚靠我的能力去建立依附關係。 儘管當時的我因為不夠有安全感而沒能深思, 但在平靜後的幾天,我開始不時會想到她說的話, 同時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浴火重生是踏上心靈成長的歷程 種種的卡關是防火牆還是阻擋重生 卡關時如同在牆裡悶燒 如何才能逃脫這團無情火 你我都曾經或正身陷在這些過程 心靈有個保護機制防火牆 它會在幾個情況下開啟關卡 ●疲憊不堪 >通常是在工作不順遂時 ●束手無策 >通常是遇到需處理無資源無經驗的事時
Thumbnail
浴火重生是踏上心靈成長的歷程 種種的卡關是防火牆還是阻擋重生 卡關時如同在牆裡悶燒 如何才能逃脫這團無情火 你我都曾經或正身陷在這些過程 心靈有個保護機制防火牆 它會在幾個情況下開啟關卡 ●疲憊不堪 >通常是在工作不順遂時 ●束手無策 >通常是遇到需處理無資源無經驗的事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