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議題2-2】練習面對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但現在你已經有力量了,你嘗試要去改變那個困住你的

你並不是真的要改變對方(其實也無法改變對方)

你在改變的是你自己,讓你不會再逃離,而是矯正情緒性經驗

要面對就不能放空,即使會有恐懼,仍然要保持清醒

讓意識接手整個過程,練習做簡單處理

我們先回到那個事件,讓情緒宣洩吧,要可憐自己哭一哭就哭,要替自己憤怒反擊對方就喊出來。

讓情緒能量出來,不要壓抑,你就是世界的中心,儘管喊給自己聽。作法建議:

(1)以腹部發聲,大聲喊出來保護自己的話:對方是怎樣虧欠你、欠罵、欠揍。

(2)以動作發洩,用力摔碎某物或打枕頭

(3)以文字抒發,寫出對方的十大罪狀

#面對創傷源:

這裡直接舉例大家比較好懂,例如你的創傷源是父母,看見他們你就會有創傷反應,可是你又必需回家一趟住一晚(長時間相處),那麼光是這個想像,可能就會引起你的恐慌、逃避、恍神,並影響日常生活。

意思是你必需面對創傷源才能前進,那麼請先事前準備,找好策略、支持關係、未來目標,就去面對吧,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不能被那個別人給的創傷阻礙。

我的建議有以下:.

1.不用明顯對抗,用眼神對抗即可

要看著對方(但不必正視眼睛),要看著其他部分,保持清醒

『你要知道你正要做什麼,而且是在自己的掌控下』

就算臨時改變主意要逃走也沒關係,你要明白你可以掌握自己

2.要刻意集中防禦,不可放空

你的身體是你的,不必再用過去的解離應對

要刻意事前「集中防禦」--事先預測對方會做什麼反應,我們再用想像力形成專注的保護(EX:對方習慣講垃圾話,我不收垃圾,所以我不聽,專注在轉移注意力),先想像在當場時可以如何保護自己

什麼都不做直接去碰原始創傷,身體就只會用過去的方法(解離)

先備好幾招並練習,會有機會使用的

3.目標是完成「你本來要做的事」

這個練習不是去對抗創傷或那個人,也沒有要改變對方

『#是讓你得到自由』

你本來要做什麼,卻被他/創傷阻擋而不能做,所以你只是要恢復自由,做完就離開,把目標定小,你只是做一點點而已,不是直接面對大魔王

4.你需要提醒自己有力量

當你願意重新面對創傷時,一定是有某些改變了,力量增加了,整理看看你擁有什麼了,也許是背後有人支持、有新希望及行為改變

上場前還是會害怕沒關係,正常得很,你只要提醒自己有力量就好了(實在太多人忘記自己成長的部分,而專注在受傷無力的部分)

提醒自己的方式可「配合呼吸、默唸咒語」,重複說給自己聽

咒語如下:

我已經有OOO支持了(我不孤單)

我不是過去那個無助的孩子,我長大了(我有力量)

我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去做的(我有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5會員
243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2025/02/13
【如何協助家人面對意外後的自責與失落】 事件發生後,有些事是不可彌補的,會讓人不斷懊悔,跌落在悲傷情緒裡出不來。既然不可彌補,好像振作也沒用,就會一直自暴自棄下去。每個人都想恢復常態,又因不可能復原,結果陷入出不來的情緒裡。 內在脆弱時,非常需要外在的支持、關係連結,讓他不孤單,如家人的支持。
Thumbnail
2025/02/13
【如何協助家人面對意外後的自責與失落】 事件發生後,有些事是不可彌補的,會讓人不斷懊悔,跌落在悲傷情緒裡出不來。既然不可彌補,好像振作也沒用,就會一直自暴自棄下去。每個人都想恢復常態,又因不可能復原,結果陷入出不來的情緒裡。 內在脆弱時,非常需要外在的支持、關係連結,讓他不孤單,如家人的支持。
Thumbnail
2025/01/19
條件限定: 1.外遇時間短,半年內 2.夫妻雙方都有意願要修補,被傷害的一方已經決定原諒但是心裡傷害不知道怎麼撫平(心理師可幫忙解釋雙方無法言語的部分)
Thumbnail
2025/01/19
條件限定: 1.外遇時間短,半年內 2.夫妻雙方都有意願要修補,被傷害的一方已經決定原諒但是心裡傷害不知道怎麼撫平(心理師可幫忙解釋雙方無法言語的部分)
Thumbnail
2024/09/23
受情緒影響,表達困難時,常常會因為害羞、不敢示弱 結果 本來要請求支援的,卻講成完全相反的意思
Thumbnail
2024/09/23
受情緒影響,表達困難時,常常會因為害羞、不敢示弱 結果 本來要請求支援的,卻講成完全相反的意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