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Z世代之首,1995年出生的我,有感不同世代背景所面臨的挑戰。我的母親曾向我抱怨過,他朋友的小孩都不喜與他們接觸,平日在外不打電話,假日充斥朋友聚會,幸運的每月有一次家庭聚會,但大多魂在心不在。
是啊,我身邊的朋友是鮮少主動理解父母,不曉得他們正面臨一系列無可避免的變遷。
當孩子逐漸離巢,這種物理上的距離感讓他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無助。待他們退休後開始回歸家庭,有的夫妻重新開始找回生活步調,有些則開始「解決」過去隱藏在黑暗處的關係問題。許多固化的價值觀造就他們現今樣貌,在面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時,他們卻得來更多來保持既有的信念來抵抗變化帶來的焦慮和恐懼。
台灣父母受儒家、傳統文化思想居多,在多年的家庭核心角色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然而,放手時間該到時,這些角色慢慢淡出時,隨之而來的是父母的身份認同危機和無所適從的感覺。
同時,更年期的到來使得身體與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波動。荷爾蒙的變化讓情緒起伏不定,父母世代卻又少理解「心理健康」問題,生活的各種面向都在拔劍朝向他們。且說剛開始他們會試圖向朋友「求救」,但取暖的意味較多。再者,會期望孩子與其互動,期待孩子是那位救贖者,拯救快掉進黑洞的父母。
正當孩子們逐漸步入社會,面對工作壓力、生活挑戰和自我實現的重重困境時,他們常常無暇理解父母正面臨的困境。孩子們忙於適應職場競爭、尋找生活方向、維繫人際關係,甚至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迷失自我。這些社會上的問題使他們感到壓力重重,疲於應對。
跨世代的矛盾由此而生。孩子們在追求個人獨立與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往往認為父母的觀念過時,無法理解當今社會的複雜性,甚至視之為束縛。然而,父母在面對生活角色的轉變時,也逐漸失去了對孩子生活的掌控,感到孤獨與疏離。這種缺乏溝通和理解的隔閡,容易導致雙方的誤解和摩擦,彼此都感到不被理解和支持。
孩子可能認為父母固守成規,不願意改變,而父母則感到孩子不再尊重他們的經驗和價值觀,這加劇了彼此間的疏離感。跨世代的矛盾因此逐漸深化,成為家庭中一個隱形但又強烈的張力。
處理這些跨世代的問題,最好的開始依然是老掉牙的「溝通」。父母應嘗試打開心扉,向孩子表達自己在身份轉變、更年期等方面的困惑和感受,讓孩子了解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同時,孩子也應該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挑戰與困境,讓父母明白當今社會的複雜性和快速變遷給他們帶來的壓力。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需要學會傾聽,尊重對方的感受與觀點。父母應努力理解孩子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而孩子則應給予父母更多的耐心和支持,理解他們在角色轉換中的不安與焦慮。雙方可以一起探討如何在彼此的生活中找到平衡,既保留各自的獨立性,又能在需要時互相扶持。
最重要的是,這種溝通和理解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付諸實踐,這也是最最困難的事。我的經驗是需要靠諮商師來協助完成,無論是個人諮商還是家庭諮商。透過共同參與活動、分享生活經歷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雙方可以建立更深的連結,為家庭關係注入新的活力和支持,從而共同應對生命中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