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吃,三句話不離吃,就連想歪樓的時候,也離不開吃。
雖說愛吃,但是卻不是吃精。為什麼這麼說呢?
關於吃,我很隨意,很多時候,覺得只要能夠讓肚子不餓就好,其實不必太過講究。講究,不是一定是食材豪華,而是對於食材、味道的細節會有很多關注。大多數的時候,我不怎麼在意這些,因為內在有個信念是,對於食物太過在意、講究,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很難相處的人。這樣的人好不好,我不知道,只是我沒有勇氣成為這樣的人罷了。
可是,我欣賞對吃講究的人,因為一個對吃講究的人,對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也會講究吧!?我猜的,不知道是不是偏見。
不過,不管講不講究吃,食物都是記憶中很重要的素材。
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到台北玩時,住在台北長輩家的那幾天,他們會準備飯糰給我當早餐,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飯糰。香Q的糯米飯裡包著脆脆的油條、鹹甜脆口的鹹菜與肉鬆,吃在嘴裡,口感豐富,味道繽紛,再加上這是第一次全家出門旅遊,飯糰的滋味讓這趟旅程的記憶更加深刻。從此之後,飯糰就成為我美好的記憶標記,每次吃到飯糰,心裡都回湧起一股柔柔的幸福感。
食物就是有這種神奇的魔力。
這次要介紹的書,跟食物也有關係,書名是《大碗另加》,做者張國立,書中的食譜設計是趙薇。張國立先生是位小說家,而這是一本關於他記憶中,關於食物的散文,更精準地來說,應該是他在描寫記憶中關於食物的故事。
每一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食物偏好吧?有些人愛肉食,有人愛甜品,有人好蔬果,而有人喜海鮮,總之大家對於食物的偏愛,多多少少有些不一樣。
不只你我,作者也有,他愛澱粉,因此也愛澱粉配澱粉的食物。什麼是澱粉配澱粉的食物呢?
像是南瓜餺飥(ㄅㄛˊ ㄊㄨㄛ),這是孤陋寡聞的所長第一次看到餺飥這種食物。
到底什麼是餺飥?
字典裡說是湯餅。維基百科說:「餺飥」是由古時候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創造,或為古突厥語音譯,後來在魏晉南北朝時傳入中原,後來傳到日本,成為山梨縣的鄉土料理,而餺飥也就成為了山梨縣的鄉土伴手禮。
據說,武田信玄把餺飥當作軍糧,因為餺飥管飽,吃一碗可以撐很久。後來,武田家被滅了之後,德川家康會在餺飥中加入味噌,而味噌口味的餺飥現在還吃得到。而現在如果去到山梨縣,看到餐廳店門口擺有武田信玄「風林火山」的旗幟,表示這家店有賣餺飥。
但餺飥到底長什麼樣呢?
作者在書中對餺飥是這樣描寫:「餺飥是未發酵的麵糰,可直接切成麵條,疑似如今家常麵的口味;也可直接捏斷下鍋,就是麵疙瘩;再以小面段用拇指一撳(ㄑㄧㄣ ˋ,用手按)哈,貓耳朵。總之,它堅實,咬勁十足……。」
看起來,這應該是一種扎實、有咬勁的麵食,至於它的形狀,就看烹煮的人如何呈現,可以是條狀,也可以片狀。
而南瓜餺飥正是南瓜煮湯,再加入各色蔬菜與餺飥所煮成的。作者說,吃完一大碗,十個小時後也不覺得餓。啥?吃一碗可以撐十小時,果然撐很久,這要是所長吃的話,只要一小碗,大概就可以撐一天吧!
食物真的很有趣!
吃,不僅可以創造記憶,還能夠排遣時間,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生活,難免會生出股莫名的孤獨感,但是如果他願意的話,處理自己的三餐,就可以讓時間過得很充實。
烹煮三餐前,要去買菜、要逛市場,而且最好是逛傳統市場,因為傳統市場逛久了,就不只是逛而已,還可以交到一些細水長流的朋友。
菜買回家後,要處理,要烹煮。為了烹煮出自己喜歡的口味,免不了要研究一下食譜,上網找找做菜的影片。煮完之後,再慢慢地品味,邊吃邊評點一下自己的成品,看看下次還可以加什麽、減什麽。吃完之後,若有興致,再配個甜點、飲料結束,身心飽足。最後,在將所有的一切整理完。這時候,除了身心滿足外,也有點累了,躺在沙發上休息一下。這樣的一天,還來不及感到無聊,就已經過了一大半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男人最珍貴的一段歲月是單身期。他認為,在單身時,男人應該學會修身養性,建立自己的生活節奏。
所長覺得,不管男女,單身期都是很珍貴的一段歲月。因為,一個人如果可以在沒有全然自由的生活中,還能把生活過得條理分明,又可以好好地和自己相處的話,那他對自己的選擇也會是甘願承擔,以上觀點,僅是所長個人自己的想法,不代表任何人的意見。
總之,食物,不只是讓生命延續的必要,也是生活排解的陪伴,更是回憶細節的註腳。看看作者藉著食物的描寫,如何抒發自己的生命的看法,同時也想想,在我們的記憶中,食物是如何陪伴我們度過每段歲月。
******
「人類圖」開課:
關於課程聚焦:
透過對壓力中心的認識,還有自由書寫的過程,和自己的壓力和平相處,讓壓力變成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