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內在動機與外在誘因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我在荒野老相片與老故事之27裡談到,因為荒野行動論壇給獎金,曾有親子團的家長反應比賽分等地及給獎金會破壞環境行動的純粹性,這些意見也曾在主辦的工作團隊中引起討論,這篇文章就是針對這些討論我個人的回應。

 

   文章貼出之後,我特地私訊詢問了我幾位伙伴,關於給獎金是否會抹煞內在動機的看法。包括荒野行動論壇的創辦人巒大杉,以及擔任多屆召集人的浮游生物,以及參加過比賽,曾落選也曾得獎的小鷹天鵝,他們的看法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後,附在這篇文章後面。

 

    其實學習動機在何種狀況下被引燃,一直是很神秘的事情,有人比喻,有點像愛情,沒有人能建構出一層明確的指引,只要如法炮製就能陷入情網。

 

    我喜歡安東尼˙聖修伯里所說的:「如果你要教孩子建造一艘帆船,不需要教他造船的方法,也不要指揮東指揮西的,只要跟他們說吸引人的航海故事,讓他們渴望浩瀚的大海,他們就能自己造出史上最棒的船。」

 

    在無線上網的現代,只要我們有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獲得我們所需要的任何知識與技術。問題就在於有沒有心,這個心也就是學習動機,更是那對浩瀚大海的渴望。

 

    內在動機呈現在外的就是對一件事情的熱情或者更極致的形容是渴望。真正的學習,或者說,有效的學習,是來自於內在的熱情,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協助孩子?

 

    首先要先了解自己,察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找到每個人獨特的渴望與驅動力,然後才能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步驟,並透過專案學習與人合作互動中,像打怪闖關般,一級一級增進自己的實力。

 

     英國教育學者肯羅賓森認為「天命」是喜歡做的事情和擅長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其中包括的成分是天資和熱情,兩個先決條件是「態度」與「機會」,尋找天命的順序大約是:我有、我愛、我要、在哪? 我有指的是確認自己比較擅長做的那件事,我愛指的是察覺自己對什麼事比較有熱情,而「我要」是一種態度,也是對自己的期望,你自己認真,別人才會當真,也才能創造出更多機會,也就是知道從哪裡去找到符合天命的工作。

 

 

                 分享回覆偉文「關於誘因的看法」

 

復文:關於「環境行動論壇」誘因看法

社會心理學:人類社會所有的行為都有其誘發的源因。

 

因此,2015年起心動念在荒野推動「環境行動論壇」的初衷,即是創造一個提供展現環境行動發表「誘因」的分享平台。

 

所以,後來「環境行動論壇」籌辦過程中設計「助持金」競賽評審方式,增加「環境行動論壇」的正誘因,其綜效仍有繼續觀察的意義和價值,尚不足以遽下結論。

 

每個長期舉辦的活動,為了增加其持續參加者的動機與提升其附加價值,都不免會設計「外部誘因」來強化活動的動力。對一個成功的活動而言,設計一個良性、有效的誘因是不可或缺的。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如何設計一個良性、有效的誘因?

目前想到的是:以「Why、How、What黃金思維圈」的思考邏輯設計兼顧多面向附加價值的誘因,並輔以完整的縝密誘因論述說帖,彰顯誘因的功能性與價值性。

 

例如:荒野主辦單位專注於「環境行動論壇」的策展過程,提升活動規模與品質,增加產業界贊助行動方案與學界指導行動方案的參與機制,讓「環境行動論壇」提升成為兼顧「環境行動」、CSR、ESG的多功能誘因參與平台。

 

上述只是許多可能方案中的一種想法,做為一位兜售夢想的人,我當然支持並欣賞各種築夢的可能。

 

[網路資料]

  誘因( incentive )是與個體需要有關的,推動個體去行動的刺激物。作為誘因的刺激物,既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具有吸引力的、使個體所趨向的刺激物,稱為“正誘因”;而妨礙個體需要的滿足、使個體拒而避之的刺激物,則稱為“負誘因”。

  誘因是指能引起動物和人進行活動的刺激或情境。通常把直接推動行為的內部原因稱為動機,把激起行為的外部原因稱為誘因。能滿足需要並引起有機體的趨向性活動的刺激物或情境稱為正誘因,妨礙需要的滿足並引起有機體的迴避性活動的刺激物或情境稱為負誘因。

  誘因具有雙重功能:

①它可以喚醒有機體,使處於潛意識狀態的內驅力轉變成意識狀態的內驅力;

②它指導有機體的行為朝向或離開誘因。

  在動機中,需要與誘因是緊密聯繫著的。需要比較內在、隱蔽,是支配有機體行動的內部原因;誘因是與需要相聯繫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並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當機體達到了某種目標,滿足了相應的需要,就會降低相應的動機,使機體處在相對不活躍的狀態。因此,沒有需要,就不會有行為的目標;相反,沒有行為的目標或誘因,也就不會有某種特定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人的行為往往取決於需要與誘因的相互作用。

 

  動機是由需要與誘因共同組成的。因此,動機的強度或力量既取決於需要的性質,也取決於誘因力量的大小。實驗表明,誘因引起的動機的力量依賴於個體達到目標的距離。距離太大,動機對活動的激發作用就很小了。

  人有理想、有抱負,他的動機不僅支配行為指向近期的目標,而且能指向遠期的目標。因此,空間上鄰近的目標,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發作用。動機的社會意義與動機的力量也有直接的關係。成就理論告訴我們,除了目標的價值以外,個體對實現目標的機率的估計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義。

 

  外部誘因:是指完成任務而伴隨的獎勵或未完成任務而伴隨的懲罰,例如:獎金、罰款等。

 

  內部誘因:是指人的行為來自於內在的自身動力,而非外在的酬賞機制,例如:個體自身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我是天鵝以下是對問題的回覆:

 

    從開始想做行動方案的那一刻開始說起,也就是在我蜂三的時候跟著一群鹿的姊姊們(進到荒野都很喜歡跟著他們,很照顧我)到了論壇的現場,慣例第一天晚上是小攤位分享,看到他們可以勇敢跟不認識的人說話,或是去其他的小隊聽分享,都覺得好新穎又有趣。到第二天的決選,看著他們以及其他隊站在台上毫不畏懼的分享行動方案,我的眼睛都在發光,真的覺得好厲害,我也想要變得跟他們一樣,這也就是當初簡單又直接的原因。

 

    因為這個原因我就很喜歡論壇,可以認識好多好多的人,從大家的身上看到從未見過的光芒。所以大多在新年度剛開始都會跟大家說我們之後一起去報論壇!真的太喜歡太喜歡了,努力後透過上台分享,劃上一個帥氣的句點(意思是這個新團隊,因為每年都會換人)。除了喜歡跟朋友們站在台上以外,也特別喜歡最後評審提出來的回饋,這樣就能知道喔~原來還有這種方法或是這個細節我都沒有想過呢!那種面對新觀點的刺激,總能讓我回味無窮。(而且還能收到來自不同地方不同人的鼓勵,心裡感受暖暖的)

 

    接著就是對於助持金的看法,從一開始到現在我其實都對這部分沒有太多的感受,畢竟我的初衷比上這個外在誘因來的強大,所以就不是因為助持金才做行動方案。但它的確可以幫助往後在做議題時,大大減少小孩經濟上的限制。

 

    名次對於我的影響就跟助持金是連在一起的,例如說鹿一時也沒有進前三,鹿二甚至沒進決選,但也沒有超級傷心,因為我覺得自己做的真不錯也很開心。鹿三時的初選因為隊伍少是直接進決選的(只有上台發表),但反而非常難過,是覺得自己沒有把小隊帶好,也沒有準備好到能上台的程度。結束後也反思了一陣子再重新振作,最終跟著大家踏上我最喜歡的論壇現場。

 

   從始至終都覺得其實名次以及助持金,就好像是我跟我的夥伴們一起經歷一年的挑戰、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增強自己之後所收到的小禮物。就算沒有也不會很傷心,最大的禮物本該就是看到、感受到完成初衷的我、肯定自己終於成為想成為的樣子,這才是我整個心路歷程中感受最強烈的瞬間。

 

浮游生物(典一)的看法

 

  我絕對相信有$,是吸引荒野孩子參加的誘因。(不少父母都不願浪費時間在做行動計劃,若沒$,就更少團隊要做。

父母都沒意識到早早引導孩子上台,面對眾人把事情說清楚是對孩子一輩子都重要,而論壇就是這難得的平台)

有$,另一個好處是會吸引外面的隊伍參加。否則,外隊去參加有獎金的比賽就好了。

 

若沒助持金,外隊何必去參加荒野的論壇?還要花報名費?且花二天的時間?尤其周六必須參加"無聊"的開幕,聽演講,小隊分享。

 

我的觀點可能與大家不同。

我認為做計劃很重要,但不是唯一也不必大,只要有就好。

我希望孩子學習上台去體驗面對眾人把話說淸楚的方法,這對他是一輩子受用。

我問家長,什麼樣的人在公司會被看到?全部都同意是:能在眾人前有條理說話的員工。

而,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經驗才能增進。

 

孩子做計劃,還得與同伴分工,執行,做ppt,演練。這都是團隊的工作。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孩子好,可惜鹿與鷹的家長覺得幹嘛要配合親子團要求做計劃。

 

可惜的是他們沒看到"上台把一個概念說淸楚"是必須要練習才能累積經驗的,這對孩子只有好處。年輕時上台,也許不順,然這是必然過程。

我告訴家長與孩子,就算台上表現不好,明天就忘了,一周後根本不會想到,但

上台的經驗,你不會忘。

將來,在台上只會越來越自在。

也比同儕更容易早成功。

荒野提供的機會非常多,家長要引導,孩子也才容易認清,並嘗試去做,最終,從中獲取別處難得的經驗,變得與同儕不一樣。

 

 

      比賽與獎勵是否會破壞環境行動的純粹性?―荒野老相片老故事之27

 

  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剛開始只是單純地請奔鹿及翔鷹階段的學生分享環境行動的經驗,主要目的是創造機會訓練他們公開發表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從彼此交流中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所以後來改成有評審,列出等第,甚至給予一些「助持金」,協助他們持續推動這些方案的經費,當初在論壇的工作伙伴間有不同意見的討論。

 

   就像為了鼓勵小鹿小鷹組隊做環境行動,有的伙伴會希望以能作為學習歷程對升學有幫助做為誘因,但是也有更多的伙伴認為萬萬不可用如此「現實又功利」的角度來鼓勵,這會抹殺孫子單純為環境付出的純粹性,也破壞了孩子自願挺身而出的主動性。

 

   我沒有參與這些工作伙伴間的討論,只是事後得知討論的結果。這些不同觀點牽涉到基本的教養態度,我猜測並不容易被對方說服,不過我也了解,理想與現實,或者說,理論與實際,要在真實世界運作,都需要互相妥協,這中間的尺寸拿捏其實是藝術,並沒有乾乾淨淨票漂亮亮的標準答案。

 

   就像我自己的教養方式,從來不會以「外在誘因」來鼓勵孩子或獎勵自己的孩子 (也就是從來不曾因為孩子成績好或競賽得獎而給她們任何有形或無形的鼓勵,但是會在成績公布前,因為她們準備過程中的認真與努力,而嘉勉她們) ;但是我也不否認,有名次的比賽或者有獎金的競賽,雖然也算是外在誘因,但是自古以來的確也鼓勵了無數的孩子參與,然後因為參與及行動而改變了自己 (自己願意改變自己,算是內在誘因)。

 

   我們不能期待所有家長都有那麼多資源與心力來「循循善誘」,也就是想盡辦法創造機緣誘導孩子的內在動機,但是,我期待,不管是因為任何原因,只要願意參加論壇,然後透過論壇提供的同儕分享與彼此的交流,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胸懷,這種內在的自我期待,也應該算是內在動機的一種吧!

在今年(二0二四年)的行動論壇閉幕式末尾,推動舉辦環境行動論壇的親子團前任總團長巒大杉提到,曾經有小鹿小鷹跟他反映,他們的行動方案在荒野裡落選,可是卻在綠獎的比賽裡得獎,相反的,有的小隊在荒野裡得獎,在綠獎卻落選,為什麼?

巒大杉回覆,荒野的行動方案是四月初選七月決選,而綠獎是八月底截止徵件,等到要進行口頭報告已是十月份,因此在荒野落選的團隊有時間不斷優化自己的計劃,也不斷改善自己上台報告的儀態,所以若是比已在荒野得過獎的團隊表現得更好,也是很有可能的。

我同意巒大杉的看法。其實以現今學生的忙碌狀況,能夠利用自己有限的課餘時間在短短幾個月內做環境行動,其實每一個團隊的「能量」都很相近,但是上台報告時的表現,不只是口條是否清晰有邏輯,更重要的是能否呈現出報告者的熱情,真誠又熱情的態度最能打動評審,分數當然就會高。

raw-image

我自己的教養方式,從來不會以「外在誘因」來鼓勵孩子或獎勵自己的孩子 (也就是從來不曾因為孩子成績好或競賽得獎而給她們任何有形或無形的鼓勵,但是會在成績公布前,因為她們準備過程中的認真與努力,而嘉勉她們) ;但是我也不否認,有名次的比賽或者有獎金的競賽,雖然也算是外在誘因,但是自古以來的確也鼓勵了無數的孩子參與,然後因為參與及行動而改變了自己 (自己願意改變自己,算是內在誘因)。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的雙胞胎女兒有點怪胎,從小對於怪力亂神或顯然是虛構幻想的電影或小說,都沒什麼興趣,覺得浪費時間,只願意看紀錄片以及由真實故事改變的劇情片     我覺得這種「偏食」不太好,後來因為幫「波西傑克森」這套以希臘神話為本的小說中文本寫序,就推薦給她們,果然她們也迷上這套小說,後來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上
 「我家沒垃圾」這本書的封面照片是一個透明的小玻璃罐,裡面裝著一些花花綠綠的包裝紙,照片旁的說明是—這是我們全家一整年裡產生的垃圾。     住在美國加州的四口之家,這本書是他們勵行垃圾減量的經驗與操作手冊。看到這個書名或這張相片,大概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哇!怎麼可能?!如何做到的?!」
「全世界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被人要求運動,應該運動多少,以及用什麼方式運動。」看到「天生不愛動」的作者寫的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心有戚戚焉。 作者丹尼爾李柏曼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在這本厚達近五百頁的書裡,他以自然史及演化的角度,破除許多關於運動的迷思。
「主辦單位邀請我講這個題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我謀生的工作,幾乎用不到AI或網路……等等虛擬的數位世界;而我最關心的事情,或者我生活中花最多時間的事,也都跟AI及網路一點也扯不上關係。」 這是我在七月底,應宜蘭縣政府之邀,在宜蘭全縣中小學的校長會議裡演講的開場白,我講的題目是「AI教我的事」。
前天晚上到桃園的鳳凰扶輪社演講,特別的是,她們指定的題目是「認識碳權」。 原本已有很多年不願去扶輪社或獅子會之類的團體演講,主要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短,很難暢所欲言,不過偶爾因為老朋友相邀,還是會以見見老朋友的心情應邀。 這次到桃園的鳳凰扶輪社,事前朋友就告知,這是一個純女性的扶輪社,大多是桃
 我認識不少去過紐約、巴黎、京都數十趟的朋友,他們卻沒到過南投埔里或花蓮七星潭;我也知道許多孩子每年寒暑假輪流到美國、英國、澳洲去遊學,他們卻不認識城市邊的那座山,也沒涉足過住家附近的那條溪流。     不過要真正認識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最好還是用走路的,慢下腳步不再急急忙忙追趕行程。近些年在政府
 我的雙胞胎女兒有點怪胎,從小對於怪力亂神或顯然是虛構幻想的電影或小說,都沒什麼興趣,覺得浪費時間,只願意看紀錄片以及由真實故事改變的劇情片     我覺得這種「偏食」不太好,後來因為幫「波西傑克森」這套以希臘神話為本的小說中文本寫序,就推薦給她們,果然她們也迷上這套小說,後來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上
 「我家沒垃圾」這本書的封面照片是一個透明的小玻璃罐,裡面裝著一些花花綠綠的包裝紙,照片旁的說明是—這是我們全家一整年裡產生的垃圾。     住在美國加州的四口之家,這本書是他們勵行垃圾減量的經驗與操作手冊。看到這個書名或這張相片,大概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哇!怎麼可能?!如何做到的?!」
「全世界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被人要求運動,應該運動多少,以及用什麼方式運動。」看到「天生不愛動」的作者寫的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心有戚戚焉。 作者丹尼爾李柏曼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在這本厚達近五百頁的書裡,他以自然史及演化的角度,破除許多關於運動的迷思。
「主辦單位邀請我講這個題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我謀生的工作,幾乎用不到AI或網路……等等虛擬的數位世界;而我最關心的事情,或者我生活中花最多時間的事,也都跟AI及網路一點也扯不上關係。」 這是我在七月底,應宜蘭縣政府之邀,在宜蘭全縣中小學的校長會議裡演講的開場白,我講的題目是「AI教我的事」。
前天晚上到桃園的鳳凰扶輪社演講,特別的是,她們指定的題目是「認識碳權」。 原本已有很多年不願去扶輪社或獅子會之類的團體演講,主要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短,很難暢所欲言,不過偶爾因為老朋友相邀,還是會以見見老朋友的心情應邀。 這次到桃園的鳳凰扶輪社,事前朋友就告知,這是一個純女性的扶輪社,大多是桃
 我認識不少去過紐約、巴黎、京都數十趟的朋友,他們卻沒到過南投埔里或花蓮七星潭;我也知道許多孩子每年寒暑假輪流到美國、英國、澳洲去遊學,他們卻不認識城市邊的那座山,也沒涉足過住家附近的那條溪流。     不過要真正認識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最好還是用走路的,慢下腳步不再急急忙忙追趕行程。近些年在政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剛開始只是單純地請奔鹿及翔鷹階段的學生分享環境行動的經驗,主要目的是創造機會訓練他們公開發表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從彼此交流中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所以後來改成有評審,列出等第,甚至給予一些「助持金」,協助他們持續推動這些方案的經費,當初在論壇的工作伙伴間有不同意見的討論。
Thumbnail
我鼓勵兒子參加比賽,但兒子卻拒絕,他透過比喻,讓我充分理解了他的心情。文章內容溫馨感人,讓人回味。
Thumbnail
在現今的快速變遷中,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的不確定性,並在新型態的工作環境中脫穎而出。這裡,Coding魔法學院設計了一個帆船模型來幫助家長和老師們理解如何引導孩子探索夢想、掌握知識,並最終實現自我。 這個模型使用了一艘帆船的意象,象徵著孩子們在學習和成長的
Thumbnail
孩子的可塑性和自主性會驅動他們去學習,因此學習如何引導孩子探索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供了一些對應的方式和方法,家長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和港灣,讓孩子可以安心探索世界。此外,對風險的認識和調整也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很多人固守自己的觀念,選擇不願意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限制了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現象,例如官方洗腦、缺乏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等。建議人們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不要被束縛在侷限的觀念中。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Thumbnail
有些人的工作在別人的眼中很辛苦,錢也少(相對於其他行業的「時薪」),但總有人能堅持下去,並且越做越好 如果只用金錢衡量,你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的堅持是為了什麼,為了錢嗎?還是因為沒有辦法? 我發現他們最大的動力其實是來自對於自己做的事在作成了以後,那個想望的畫面
人生形似划槳航行,順流而行,逆流艱難,望向距今千百里的遠方,若想改變航向,使勁全身也很難改變船頭一分一毫,在心中需注下堅定的種子,逐步推移一點一滴。 過了數十年的歲月,在堅定與放棄中反覆橫跳,只希望我的船頭,能朝向我想前進的方向。 <人生形似划槳航行>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剛開始只是單純地請奔鹿及翔鷹階段的學生分享環境行動的經驗,主要目的是創造機會訓練他們公開發表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從彼此交流中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所以後來改成有評審,列出等第,甚至給予一些「助持金」,協助他們持續推動這些方案的經費,當初在論壇的工作伙伴間有不同意見的討論。
Thumbnail
我鼓勵兒子參加比賽,但兒子卻拒絕,他透過比喻,讓我充分理解了他的心情。文章內容溫馨感人,讓人回味。
Thumbnail
在現今的快速變遷中,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的不確定性,並在新型態的工作環境中脫穎而出。這裡,Coding魔法學院設計了一個帆船模型來幫助家長和老師們理解如何引導孩子探索夢想、掌握知識,並最終實現自我。 這個模型使用了一艘帆船的意象,象徵著孩子們在學習和成長的
Thumbnail
孩子的可塑性和自主性會驅動他們去學習,因此學習如何引導孩子探索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供了一些對應的方式和方法,家長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和港灣,讓孩子可以安心探索世界。此外,對風險的認識和調整也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很多人固守自己的觀念,選擇不願意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限制了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現象,例如官方洗腦、缺乏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等。建議人們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不要被束縛在侷限的觀念中。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Thumbnail
有些人的工作在別人的眼中很辛苦,錢也少(相對於其他行業的「時薪」),但總有人能堅持下去,並且越做越好 如果只用金錢衡量,你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的堅持是為了什麼,為了錢嗎?還是因為沒有辦法? 我發現他們最大的動力其實是來自對於自己做的事在作成了以後,那個想望的畫面
人生形似划槳航行,順流而行,逆流艱難,望向距今千百里的遠方,若想改變航向,使勁全身也很難改變船頭一分一毫,在心中需注下堅定的種子,逐步推移一點一滴。 過了數十年的歲月,在堅定與放棄中反覆橫跳,只希望我的船頭,能朝向我想前進的方向。 <人生形似划槳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