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你和過去和解也能和過去的自己和平相處嗎?事業發展平淡無奇,努力工作卻感受不到價值? 感情關係陷入困境,正在思考要結束還是繼續撐著?
人們以為自己比較聰明,不會複製父母的婚姻,結果都找了與自己父母相似或不相似的伴侶,複製你不想變成的那個樣子
作者要我們回想自己在14、21、28、35歲時的模樣,你有沒有變成心目中的那個大人呢?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萬般苦楚但又備感溫暖。中年即將到來,我做得準備夠多嗎? 是否還有一些我怎麼準備也抗拒不了的呢? 看第一遍只看到自己讀的辛苦,再讀一遍,才看到自己和身旁的人同時都深陷煎熬。成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夾心中年人,如何怎樣才能站穩自己的位置並且安頓身心?
誠如作者說,中年之路是一種心理體驗,那麼經歷過喪父和家庭關係連續巨變的我,是不是提早進入中年了呢?
我父親在癌末的已提到往生後的規劃,我們子女也都遵照他的指示安排。此後,這個事實深深地體會到生命至此有了一個缺口。新生命帶給人無限的希望與美好,而死亡給人的毀滅的感覺卻是無窮無盡的。
榮格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如果痛苦已經發生在我們身上,人們必須去尋找它的意義。只要我們與自己緊密相連,外在發生的事並不重要。與內在生命建立的新關係,比外部世界的損失更有價值
身分認同的歷程告訴我們,第一成年期只是擁有大人身軀與大人角色的孩子,過渡到第二成年期之前,經歷的內心世界崩壞,對假設的崩潰,如果跨不過去,那麼中年危機就找上你了。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年危機就是被強迫更新至最新的版本,這種分裂的痛楚與孤單,正是帶給我們有機會走向真實的自我,也就是前者必須死去,能深刻「認識自己」,最能拯救你的人就是自己,你就是自己最佳的隊友,為自己負責,才能活得像自己
佛洛伊德(Freud)相信,工作與愛是心智健全狀態的必要條件
「除了我的過往及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當我們能夠停止並簡單地問出「此刻的我是誰?我的感覺是什麼?我想要什麼?」時,人才會脫離反射模式,活在當下。這個「確認」模式的潛在本質是活在過去。
為了揮別過去我動身尋找答案,今年3月至今我已經做過11次心理諮商,除了修復自我,我的收穫是更能在關係的學會課題分離,在流動的關係中站穩腳步,雖然我依然會憤怒、傷心,但處理情緒的速度已快速許多。
一個成熟的人能提供自我價值與安全感,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有機會擁有健康的關係,我們都必須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負責,也必須有意識地了解彼此的差異且能聆聽對方,因為真誠的對話才能維持長久親密的關係。
最近看電影 #幸福入場券 ,印象深刻的是大衛在酒吧沈重的獨白,女兒的朋友問到為什麼會離婚?1分鐘的告白是多年以後的領悟。當人們進入穩定的婚姻關係後便開始各自奔忙,常常忽略伴侶的需求和雙方的目標。
我們必須明白1+1=3,各自雙方是二,而兩人的關係則是三。每一方都得為自己的個體化負責,我們要為自己負責。
最值得自我提醒的地方是,多數的婚姻(感情)都是被不可能滿足的期待而壓垮或是沒有結束但已傷痕累累的,是當時年輕自負,自以為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也有著期望另一個人來豐富並完整我的人生,「我希望你讀懂我的心並滿足我所有的需求」、「我希望你使我完整、圓滿,並療癒我受傷的靈魂」;健康的關係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和共同的經營。人來到中年,恍然發現伴侶和自己一樣會恐懼脆弱,「他也只是一個平凡人!」,現實的落差帶來巨大的失落與憤怒,人們因此感到被背叛與遺棄。
作者甚至說,在婚姻中越是傳統、性別角色越是固定,伴侶就有能在此時被另一個方向召喚而改變,所以很多婚姻都在中年時結束,如果能在痛苦之中找到意義,更了解自我,你就能勝任自我拯救的角色,再也不用過度依賴他人。同樣沉重的投射如親職關係,孩子被迫活得像父母未活出的生命,活出自我已經非常難了,還要背負父母的期待?
我很喜歡每個階段的自己,甚至不喜歡回頭看,活在當下一直是我的生活宗旨,我很少後悔自己做了什麼錯誤的決定,我總認為,與其遺憾,不如就當作我就是沒有那樣的智慧,當時只能做出那樣的選擇。所以,我始終相信凡事有最好的安排。
已經來到2024年8月下旬,今年的目標是富養自己,透過身心靈全面的修復與重整,已是今年最大的收穫,未來我只希望能夠在優雅中漸漸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