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說找工作痛苦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理由,當然是因為一直沒辦法錄取,一再遭人拒絕的感覺,不管對誰來說都不好受;另一個理由則是,必須不斷把沒什麼了不起的自己,說成一副很厲害的樣子。
──朝井遼․何者
日本作家朝井遼的《何者》,細膩地描寫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時所面臨的心理變化。
台灣的應屆畢業生大多是在拿到畢業證書後才開始找工作,而日本則是大三就開始了。
在日本念專門學校(類似台灣的二專)時,第二年一開學時,課表上立刻多了一門「求職對策」的課程。
這門課是專門指導學生如何寫履歷表、面試時該如何穿著、從面試時敲門走進面試間,到結束時離開,都必須反覆練習,由老師和其他同學提出建議及改善。
那時候的感想是,日本學生真的好辛苦。
日本面試通常需要過三關,第一關是共同說明會,求職者們一起參加由公司舉辦的說明會,大略了解這間公司是做什麼的、主要產品、社風(公司內部的氛圍)等等。
如果是在就業博覽會上,通常會同時進行初次面試,若有通過便會再進行第二次與人事主管的面試,最後第三次是與社長面試,確定錄取叫做取得內定。
通常若有錄取,會以電話通知,沒錄取則會寄書面通知。當收到鄭重其事的「不錄取通知」,心情真的非常複雜。
不過面試最痛苦的,其實不是被刷掉,而是看著原本一起求職、立場相同的朋友們,一個一個拿到內定,只剩下自己還在地獄中煎熬。
《何者》一書清楚地揭示了求職路上的夥伴們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誤)的心理變化;聽到朋友拿到內定,口頭上恭喜他,私底下卻批評著「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公司」、或是去網路上查對方公司的底細等等。但不論是多小、多血汗的公司,對方被錄取了,自己卻什麼都沒有,才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
由於這是本純文學小說,著重在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而非故事鋪陳,有些有趣的伏筆並沒有揭露;例如理香明明積極地參加求職活動,卻在重要的筆試中遲到的原因;瑞月不信任理香、沒告訴她自己拿到內定的理由,這些都沒有明說,個人覺得有點可惜。
《何者》在2016年改編成電影,由佐藤健、有村架純領銜主演。
事實上,我是先看電影再看小說的,電影拍成懸疑的風格,帶最後卻沒有依照懸疑電影該有的,在最後揭曉所有伏筆,所以看到最後有種「咦?這樣就結束了?是不是還有什麼沒交代清楚?」的感覺,看了小說才知道,原作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