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半年前入手了電子書閱讀器,這段時間陸續補完了很多書,而《我可能錯了》是我近期覺得收穫還滿多的一本!
本書作者比約恩曾在二十六歲時,到泰國的森林寺院出家,這本書便記錄了他出家十七年,以及之後還俗回到瑞典的故事。
由於前面幾乎都在描述森林寺院的生活,我原本以為它的宗教氣息會非常濃厚,但其實比起「宗教」或「出家」,這本書更著重描寫作者走過這些路的生命體悟。他並不是用「僧人」的身分在向我們傳教,反倒更像一名飽經閱歷的長者,在人生旅途的末端,分享他一路走來的智慧。
這篇文章會整理作者提到的五項智慧,算是簡單總結一下重點。

① 與「念頭」保持距離
作者起初之所以想出家,主要是他無法擺脫腦中「混亂的念頭」。他常覺得腦裡有個聲音在指責他不夠好、不夠認真、不夠努力,即便工作已經有所成就,他也依然感到焦慮。因此,他便想試著透過「冥想」將心沉靜下來。
「冥想」需要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藉由轉移焦點,沉靜心靈、清除雜念,不過有冥想過的人都知道,這個過程很容易失去專注,作者當然也不例外。
他一開始冥想時,總會被各種雜念打斷思考,一下想著午餐吃什麼、一下想著這無聊的事到底什麼時候結束,可當狀況重複幾次後,他卻慢慢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混亂。
「思考」就是生而為人的本能,我們只要活著,就無法停止胡思亂想,但這也代表那些混亂的念頭會冒出來不是我們的問題,不需要一直被它帶著走。
「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會有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本質就是產生想法、以這些想法和別人比較、重新詮釋它們、質疑它們。」
「它們只是念頭,不是事實。」
「與念頭保持距離」正是作者帶來的第一條智慧。腦袋原本就會充滿各種雜念,所以不必苛求自己和別人達到完美,坦然接受人類與生俱來的缺陷,反倒會放下許多不必要的執著。
② 我可能錯了
作者的僧人生活中,有一段經歷特別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他們必須每個月換房間、換室友,藉以降低對生活的控制欲,而這也更容易讓他們遇上處不來的夥伴。
我們生活中如果碰到看不順眼的人,常會覺得對方身上哪哪都是問題,抱怨他怎麼不去反省或改進自己,但作者卻提醒我們:上天怎麼可能因為我,就把其他人全部變成我想要的模樣呢?
「我可能錯了」是泰國森林寺院住持傳授的「魔法箴言」,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謹記在心的一條智慧。
我們其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偉大。理解並相信這件事,我們才會時刻保持謙遜和體貼,能夠坦然接納不同的觀點,也能專注聆聽別人的心聲。
③ 適時鬆開拳頭
剛剛提到,寺院之所以每個月都要換一次房間,是為了降低僧人的控制欲,他們不接觸金錢、化緣時也無法選擇食物,多數時間都充滿著不確定性。
這和我們的日常大相逕庭,也與作者過去的生活截然不同,但在強迫自己放下掌控欲後,作者卻意外了解到「放手」的重要性。
「我以為自己知道世界該是什麼樣子,當現狀不如我意時,我就僵住了。」
我們總會依循經驗擬定種種計劃,希望未來照著計劃走,可是生命最不缺的就是變故。在事情沒按預期發展時,試著鬆開緊握的拳頭,讓生活回歸自然,說不定會出現始料未及的奇遇。
「我們不必活在總是為了事情不如己意而焦慮不安的日子裡,不需要讓自己這麼委屈,我們可以選擇是想扼殺生活,還是擁抱它。」
不過作者也有強調,規劃本身並沒有不對,它是適應社會必須的工具,每個人都該做好基本的規劃,才不會為自己和別人帶來麻煩。只是「做計劃」跟「要求所有計劃實現」是兩回事,為自己規劃人生的同時,也要懂得順其自然的道理。
④ 對自己慈悲
就像剛剛說的,作者一開始選擇出家,是由於腦海常被負面念頭佔據而難以喘息,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的經驗。
在社會裡摸爬滾打,我們常會需要壓抑心裡的不舒服──再難過也不能哭,再生氣也要掛著笑容,再疲憊也要拼命努力……
然而這樣的限制,也常讓我們忘記該對自己好一點。
「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
不要認為要變得多優秀、多完美、多有成就後,才值得被溫柔相待。人生中,只有「與自己的關係」會陪伴我們一生,因此在狀態特別不好的時候,沒有什麼比多愛自己一點更重要了。
另外,遇到討厭的對象時,學著寬和以待,也是愛自己的方式之一。因為一個人要是始終只記得那些令人難受的事,總把抱怨、仇恨掛在嘴邊,只會讓大家害怕、遠離你。為了一個討厭的人活成這樣,並不值得。
「覺得別人很討厭,是人之常情。但它會耗掉大量精力,代價奇高無比,也讓人精疲力竭。」
⑤ 總會過去的
本書作者比約恩在 2018 年被診斷罹患 ALS(漸凍症),這代表他未來可能僅剩三至五年的壽命。當生命的盡頭近在眼前,他也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不再浪費時間討好別人,而是選擇徹底活在當下,想做什麼就去做,並將愛和感謝傳遞給他身邊每個人。
「當不再將別人與自己擁有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就會以不同的方式度過人生。」
比約恩最後在 2022 年選擇安樂死,在家人的陪伴下,結束了六十年的人生。
透過這本書可以看見,他的人生路上也充滿各種顛簸和轉折,出家和還俗、相聚和離別、活著和死亡,他也和我們許多人一樣迷茫、挫折過。
然而他始終選擇遵循心之所向,他聽從自己的心聲來到森林寺院,出家了十七年;又因著這個聲音,還俗回到普通社會,甚至後來還違背了佛教教義,替父親安排安樂死。
他的人生處處可見智慧留下的痕跡,但那些智慧並不侷限於某種宗教,都是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好為前提而留下。
我在讀完這本書後,真的很欽佩他能將生命中每段經歷都賦予了意義,所以即便面對死亡,他對過往一生依然只有滿滿的感謝,我想這是非常難得的。
「沒有什麼會持久,一切都是無常的。這是壞消息,也是個好消息。」
▌總結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值得喜歡探索自我的讀者閱讀,如果你對自我覺察不感興趣,大概很難沉浸在比約恩的人生故事裡,理解他的徬徨和無奈。
其實我跟作者的性格有很大部分有所重疊,經常過度依賴計劃、對不如預期的變化感到焦慮、腦中充斥各種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質疑、極度渴望內在平靜……
這些共鳴使我非常能投入作者的敘事,雖然我對宗教不感興趣,也不喜歡任何帶有傳教意味的說詞,不過我閱讀時完全沒有因此不舒服過,可能這也是這本書經典的原因之一吧。
真的很感謝作者在生命旅途的末端,將他畢生的智慧集結成冊、流傳給後世。書中這些智慧看似平凡,讀起來卻有種醍醐灌頂的衝擊,尤其對我這種經常過度焦慮的讀者來說,的確有得到一些平靜和釋然。
很感謝上天能讓我在今年最低潮的時刻,接觸到這本能夠平靜內心的好書,也推薦給感興趣的你們。
更多【隨筆記】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