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個股心得、投資觀念分享或潛力股週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資訊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Treads,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邏輯投資」專欄自9月16日,訂閱價格將從每月129元調整至168元,年訂閱的費用也將從1,290元調整為1,680元,有興趣的讀者,請把握時間訂閱喔!
去年夏天,「邏輯投資」與兩位價值投資圈的強者「修正式價值投資」、「Kelvin價值投資」共同舉辦了空前絕後的「價投三次方」投資分享會。
為什麼說是空前絕後呢?
因為你可以一口氣聽到三位價值投資者分享自身的投資感悟與策略心法,並能交叉驗證其投資思維,這應該是很難得的經驗,因此去年北、中、南三場分享會全都爆滿,獲得相當不錯的口碑。
然而去年的參加者一致反映一個問題:「時間太短了」,因為每位講者只有一個小時能夠做分享,所以去年有參加的人應該都記得「邏輯投資」後半段的簡報跟趕火車一樣,也因受限於時間長度,很難更深入地探討投資觀念與後市展望。
另外去年我們只有舉辦「實體」分享會,有不少投資朋友詢問線上參加的可能性,但這件事情去年的我們真的做不來,也因此收到不少想參加的投資朋友的「嘆息」。
綜合上述經驗與反饋,今年我們三人決定舉辦「價投三次方2.0」分享會,這場進化版的活動,特色包括:
那這次「邏輯投資」會講些什麼呢?
我自己是規劃介紹「散戶如何翻身」這個主題,暫名為「散戶勝利學」,因為我過去也是小資存股族,並一度遭遇經濟困境,希望透過這次難得的機會跟參加者分享自己「鹹魚翻身」的過程,雖然你未必能複製,又或者這可能只是「倖存者偏差」,但我還是會盡責地介紹自己走過的道路,同時分享個人研究「營建股」的分析方法以及對於「散戶」我認為可行的投資策略。
至於價格部分,相信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說明如下:
實體講座(含紙本講義及便當)定價4,988元,線上直播定價4,488元。
但為了感謝投資朋友的支持,針對追蹤「邏輯投資」臉書粉專的投資朋友,將提供1,500元折價券;而針對付費訂閱「邏輯投資」vocus專欄的讀者,將提供1,700元的折價券(折價券領取連結),折扣後的費用如下:
那要如何報名呢?
報名連結:
-10/20 (日) 台北場「實體」講座:限量100位
-10/20 (日) 台北場線上直播:同步開放報名
-10/26 (六) 高雄場實體講座:限量100位
-10/26 (六) 高雄場線上直播:同步開放報名
9月6日(五)美國公布8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14.2萬人,低於市場預期值16.4萬人,同時前值11.4萬人遭到大幅下修至8.9萬人,當日美股大跌,美國公債殖利率下滑,一切景象彷彿8月初美股「衰退交易」的翻版。
而科技股也遭到血洗,特別是半導體板塊,指標股輝達($NVDA)股價跌回102元,距離8月初的低點只差一小段,讓市場再度感到恐慌。
如果我們去看恐懼與貪婪指數(Fear & Greed Index),也是重回「恐懼」區間,影響因子包括「標普500指數回到125天移動平均線、看跌期權占比增加、20天內債券報酬率追上股票、垃圾債與投資等級債利差擴大等,但股價強度與廣度表現是相對正面的,代表市場反映的是短期的避險需求。
週五的美股表現,呈現市場仍對於經濟衰退有所恐懼,而有趣的是,週五當晚我到陽明交通大學演講,學生也是一股腦地問我:
美國經濟到底會不會衰退?
當天我的回答其實很直白,我認為不會衰退,首先,失業率從4.3%降至4.2%,從下圖你可以看到,儘管失業率緩步攀升,但仍比2017年前的水準更低,且失業率的增幅依然緩和,並未失控。
至於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看細項的話,營建業、休閒娛樂業、專業技術業、政府就業、金融業都出現新增就業人數增加,出現明顯就業人數減少的是製造業,但這並非美國就業市場的主力,特別是營建業跟休閒娛樂業的就業人數呈現增長,很難認定這是衰退訊號。
初次與連續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則跟失業率反應一致,8月數據有所改善,且連續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未再攀升。
再搭配薪資資料來看,8月份薪資年增率出現反彈,顯示就業市場並未出現嚴重的疲軟,而這是美國經濟與消費的底氣。
綜上,「邏輯投資」並不認為「經濟衰退」是現在進行式,也不認為短期有機會看到衰退的發生。
那現在市場到底在恐慌什麼呢?
推測這可能跟8月初的「恐慌印象」有關,因此造成多殺多的踩踏現象。
也可能跟日本再度釋出鷹派觀點有關,前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認為日本追求的名目中性利率約在1.5%,暗示日本還有不小的升息空間,這可能引發部分市場參與者對於日圓套利交易逆轉再度爆發的擔憂。
「邏輯投資」仍維持「市場觀察解讀|美股啟動「衰退交易」 台股電子旺季不旺,但真的這麼糟嗎?」這篇文章的觀點,仍認為美國通膨會放緩、經濟與消費力能維持一定水準,也就是繼續走「軟著陸」的劇本,因此傾向這波回調仍是多頭回檔。
基於上述觀點,「邏輯投資」也認為現階段讀者不需要過度擔憂美國經濟衰退的問題,現在經濟狀況確實不好,但還不到衰退的程度,另外隨著美國9月開始啟動降息,美國人民的消費力可望進一步提升,此刻反而應該去思考受到高利率壓抑的原有需求有無復甦的可能性,例如美國房地產、新屋興建、房屋修繕、家具、非必需品等或許有機會迎來復甦,值得從中挖掘,開啟新的布局。
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文前,先看看「小米酒的投資理財筆記」分享的這則圖文:
必須說每次看到這類大力鼓吹投資ETF且強調「零風險」的觀點,就讓人頭痛。
會說出「零風險」的人,肯定沒有看過「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書,「邏輯投資」還是強烈建議讀者能買一本好好看完,我自己也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才重新建立對於投資的思考方式,並摸索找到自己的投資策略。
下圖就是作者 Howard Marks 解釋風險與報酬的分布關係,重點在圖2,報酬與風險並非單純的線性關係,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風險愈高,報酬『波動』的程度越大」,而股票絕對不可能是「零風險」、「高報酬」的投資選項,就算套上「高股息ETF」的外衣也一樣。
但我知道有人還是不明白,這裡還是作個觀點澄清:
首先,文中作者提到存股領股息,存了十多年可以達到「零成本」,但這不過只是一種心理上的認知與設定,並不代表這個投資部位就吃了「無敵星星」。
例如你買了棟房子,貸款還了20年終於還清,這棟房子作為你的資產就等於「無風險」嗎?當地震或火災來臨,房子付之一炬,你還真的認為這是無風險的資產嗎?
ETF的本質就是「一籃子股票」,因股票每天都在交易,價格每日都會變動,這樣的波動就是「風險」,如果這一籃子股票都下跌,資產價值自然下滑,當跌幅嚴重時,甚至可能包括股利在內的總損益轉為負值,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市場什麼事情都可能會發生,「風險意識」是有必要的。
再者,作者認為ETF的個股股價下跌,會從投資組合被剔除,所以就代表無風險嗎?
錯了!因為當個股下跌,被剔除的當下就必須認列虧損,而當投資部位虧損,還可能會進一步影響配息並造成殖利率下滑,股價也自然會受到影響,這又怎麼算得上「零風險」呢?
另外,ETF確實有分散風險的效果沒錯,但分散風險也不等同「零風險」,我在該作者的另一則回文看到,作者似乎誤認為投資「高股息ETF」能夠避開高點買入的下跌風險,但有經驗的投資人應該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例如我們取2008年1月至12月0050、0051、0052、0053、0056這幾檔ETF的區間績效來作比較,你甚至會發現標榜高股息的ETF 0056 跌幅甚至超過 0050。
近年的部分也可以參考2020年3月全球Covid-19疫情爆發時的大跌,當時0056的跌幅與其它ETF相差無幾,換言之,高股息ETF未必有更強的止跌效果,即便有殖利率保護也一樣。
很多投資人在被各種資訊與觀念誤導的情況下,誤認為高股息ETF就是每年固定殖利率7-8%甚至10%的「安全套利」投資工具,部分人因此借貸與質押股票大舉買進,但這顯然是一種誤解,你就想像自己買了50檔股票,這就是ETF的一籃子股票組合,當這些股票都下跌時,就算你領得到股息,還是會遭遇虧損,因此這本來就不可能是「零風險」或所謂的「套利」,希望大家理解。
六方科-KY是最近手上持股的飆股,但我先自首,我只買了一張,因為當初買進來的目的就只是建立「觀察倉」,想等充分研究後再考慮重倉,孰料竟然錯過一檔大飆股(連續六根漲停板),但結果還是小賺不少,我想這就是投資之神送給主動投資人的Bonus吧!
有讀者問我怎麼去看到這種公司的,我剛好可以分享最近的研究流程給大家參考。
首先我有買鈞興-KY,一樣是觀察倉,倉位不大,但確實看好這家公司的技術與佈局,在專欄討論區探討「美國製造業超級週期」時就有提過它,話說那篇文章也提到了最近大漲的台灣精銳、盟立…。
9月5日鈞興-KY召開法說會,公司很佛心地詳盡介紹「工業機器人」這個產業的概況,並且連「主要零件成本佔比」都幫你整理好,於是我就能順著這張圖去找是否還有股價尚未反應的相關零組件概念股,這通常會從高成本佔比的開始找,順序是「減速機」、「伺服馬達」、「本體(組裝)」…。
話說還真的有,至少當天就發掘到有兩家股價不算貴,具有投資潛力的公司,只是其中一家開盤鎖死,只能買另外一家,但其題材關聯性確實比較弱一些,只是基本面令人欣賞,於是就買了,我自己這次也有記得「多買一些」。
當然很多時候,這種循線發掘、抽絲剝繭、翻磚挖寶的行為,未必會有收穫,但過程中產業與產品知識的累積,以及對於供應鏈與行業前景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對於個人建立選股邏輯與宏觀視野,是有絕對幫助的。
況且類似六方科-KY這種忽然變飆股,幫忙賺外快的案例倒也不少,我想這就是主動投資人的樂趣與收穫吧!
當你有能力將「投資」、「選股」、「研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件事情就不會只是一種「苦難」,而且當你能夠跟投資同好分享發現,大家一起交流成長,共同獲取知識勞動的豐厚成果,還有什麼比這更有趣、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呢?
近期手上持股當中的家登(3680)股價一度創新高,也因自己持有的是可轉債-家登四(36804),在經歷八月初的大跌後,明顯有感受到可轉債的抗跌性,對自己情緒穩定的幫助,因此來做個經驗分享。
首先先說明「可轉債」的定義:
可轉換公司債(簡稱可轉債)是一種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的投資工具,特點是持有可轉債的投資人能夠在股價達到「轉換價」時,將手上的可轉債轉換為公司發行的「股票」,反之,如果股價沒有達到「轉換價」,當可轉債到期時,持有可轉債的投資人也能將「債券」賣回給公司拿回票面金額,這種特性使得可轉債同時具有債券的保本性與股票的增值性。
因為可轉債具有保本的特性,其價格往往「易漲難跌」,特別是價格接近票面金額(如100元)時,跌幅往往會大幅收斂,而呈現跟現股價格走勢不同步的現象。
以下圖家登、家登四(家登第四次可轉債)的股價走勢為例,我們比較台股下跌劇烈的8/1-8/6區間的收盤價,家登現股得股價共下跌7.8%,但家登四僅下跌1.9%,之後家登股價反彈,截至今(29)日收盤共上漲17.5%,而家登四的反彈幅度雖然較小,但也上漲了13.3%,表現不差。
在八月初台股大跌時,雖然獲利回吐不少,然而可轉債相對較低的跌幅,對我來說仍有「穩定軍心」的作用,另外許多可轉債的投資者,其實是以「可轉債選擇權」(CBAS)持有,這是一種支付保證金以獲得可轉債「買賣權」的槓桿投資工具,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這類投資者的籌碼相對穩定,因此當股價大跌,但可轉債並未爆量時,也有一種「與主力同在」的感覺,信心也會得到增強。
但要注意,可轉債也並非完美的投資工具,因參與者少,流動性比較差,如果你的持有量較大,你會發現要維持好價格脫手並不容易,也因為這樣,我通常喜歡在股市大跌時在可轉債這一端尋找撿便宜的機會,因為仍會有參與者因恐慌而「賤價」拋售,這是難得可以避免大幅溢價承接可轉債籌碼的機會,但這種機會也不多就是了。
最近這三年經常接觸可轉債與CBAS後,其實還蠻喜歡這種投資工具,不僅勝率有感提升,報酬率也令人相當滿意!但要注意,這類投資我不會壓太多本金在裡面,我還是蠻怕吃「龜苓膏」(保證金歸零)的,但這種高報酬累積下來,確實對資產提升帶來不少幫助。
但有必要說明的是,這種工具我自己也還在學習跟摸索,希望投資朋友不要看了這一篇就一窩蜂去買可轉債,裡面水很深,學問也很多,不要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風險,「龜苓膏」(保證金歸零)很苦,一點也不好吃。
-重要資訊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