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思索過,當這些植物離開原生的家園,在其他地方扎根時,會發生什麼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小時候,「茶」代表兩種不同的東西:一種是裝在白色陶瓷馬克杯中,加了奶的太妃糖色飲料,我會和爺爺奶奶一起享受這種溫暖的飲料;另一種是和外公外婆吃點心的時候,要倒入小杯子裡的金色熱飲,裡頭還有茶葉漂浮。我們和許多人一樣,認為喝茶能帶來慰藉。透過喝茶,我學會愛上先苦後甘。杯底那不帶甜味的苦澀飲料, 覆蓋著我的喉嚨深處。

  在奶奶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杯子。我的是有黃色條紋的馬克杯,還有一指寬的把手。我就是在這裡學會顏色的:奶奶教我畫畫, 也教我如何把牛奶倒入杯子裡的茶;要加多少,端視那是誰的杯子。我學會調出自己喜歡的味道:茶的顏色要像餅乾,還要有尚未攪拌的牛奶痕。每天下午,我會把裝滿茶的杯子放在琺瑯小托盤上端出去,托盤上有黛安娜王妃的肖像,並擺著一小盤餅乾。不知怎地,加拿大郊區竟然買得到消化餅與吉百利手指餅乾。有時候,奶奶會做威爾斯蛋糕。茶代表著照料的行為,也可是說歡迎的方式,宛如一扇門,通往祖父母留在南威爾斯的家。如果聊天時冷場,那麼茶是打開話匣子的好辦法。

raw-image


  至於在母親家族這邊,茶是在熱熱鬧鬧的場合喝的:午餐席間大聲的對話,而年紀還小的我就在杯子碰撞聲中,學會為臺灣長輩倒茶。我學到,別讓茶杯變空;如果茶壺裡沒水,就要把蓋子掀開。我們多半是喝香片,琥珀色的回甘滋味最能中和醬油的鹹味。芋頭卷與蘿蔔糕在我盤子上留下油漬,但是喝口茶,就能保持口中清爽。在桌上、在我手上的小茶杯,都有裊裊蒸氣升起。

  這兩種茶不是同一回事,至少乍看不是。我無法想像兩邊的祖父母會以對方的方式喝茶。然而,在他們離世幾十年後,我現在赫然發現,這個想法挺怪的。我從來沒去想這些茶飲是來自相同的植物——茶樹(Camellia sinensis)。我也從沒思索過,這種植物在世界各地遷移了數個世紀,以及其如孿生手足的文化史是如何寫在我身上的。 

 

  茶樹有小白花,而鋸齒狀的光滑綠葉,邊緣會收攏成尖尖的一點。茶樹會以灌木或樹木的型態,從喜馬拉雅的山麓延伸到中國西南部的野地。在數千年的生命中,茶樹可以長到十五到二十公尺(請別與提煉茶樹精油的澳洲茶樹〔Melaleuca alternifolia〕混淆)。據信茶樹的發源地和米、柑橘類與諸多作物一樣,是在東喜馬拉雅廊道,那裡曾是人類移動到亞洲的通道。因此,茶樹是和遷移關係密不可分的植物。茶文化可追溯到和這些遷移同樣久遠的年代。我觀察「茶」這個中文字,看到葉子從山上的茶園長出來。不過,這個字的含義可複雜得多:「茶」有從康熙字典編號第一百四十號的部首「艸」(艹),還有編號第九號的「人」。茶樹在東亞栽種時是灌木型態,取其嫩芽。而馴化茶樹並加以運用的文化發展了約五千年。正如這個字提醒我們的,對於茶樹這種植物的理解,要透過它與人的纏結來看。

raw-image


  在歐洲,五百年前才出現關於茶的紀錄。瑞典植物學家林奈以制定西方植物命名法而聞名於世,一七五三年,他將茶這種植物分類,雖然林奈並未在野外看過這種植物。他依據另一位採集者寄來的樣本,將這種植物稱為中國茶(Thea sinensis),後來又區分成紅茶(Thea bohea)與綠茶(Thea viridis)。不過,這種區分很快被證明有誤,因為兩種其實都出自同一種植物,今天稱為茶樹。

  茶樹是絢麗的山茶屬(camellias)中一種樸素的植物。我們會在花壇上看到數千種經過雜交的觀賞用山茶花,綻放著色彩繽紛的重瓣花朵。但茶樹不一樣,大部分是綠葉,只長出零星不起眼的花朵。雖然有這種差異,觀賞用的山茶花卻有很長的歷史會被和茶樹混淆:十八世紀,植物學家把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從菲律賓與中國引進歐洲時,原本被分類為中國茶樹。茶樹和其他山茶屬植物進一步混淆的狀況甚多,部分原因是由於還有其他山茶屬的葉子可供泡茶飲用。

  這一點讓我很傷腦筋,就像西方植物學家想要了解在國外旅程中蒐集到的植物知識,並予以系統化,但是他們對於像茶樹這種有用的植物,一直到十九世紀仍只有零星的知識,就算當時那些植物有進口的經濟效益也一樣。缺乏知識並急需改善此情形,將深深影響到英國與產茶區域的關係,且這層關係不無問題。

  在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植物與其產品在世界各地流動——新世界的植物進入歐洲,殖民者也將舊世界的植物帶到世界各地,想在其他地方複製他們熟悉的植物相。茶葉就像許多引進的貨物,一六五○年代引進英國之後很快廣受歡迎。但是,茶樹這種植物與加工後的茶葉之間仍有很大的落差;英國進口商不知道如何把茶葉製成好喝的飲品,於是仍深深仰賴與中國的貿易,而中國又嚴加控管茶葉的生產與出口。

  起初,英國銷售從中國進口的茶會被課以重稅,因此和糖一樣,資金會回歸到帝國運作,尤其是用來供應皇家海軍與英屬東印度公司。雖然有這些成本,但引進後一個世紀,隨著關稅廢除與價格降低,茶變得比啤酒還要受歡迎。早餐要喝茶、下午要喝茶,雖然價格相對較高,但貴族與平民百姓都喝得起。

  隨著茶在歐洲社會廣受歡迎,菸草與鴉片罌粟也興起。而在中國,兩種同時都在使用。由於中國需要英屬東印度公司出口的鴉片,這項需求讓英國人能取得茶,而中國只接受以白銀買茶。英國的白銀沒那麼多,為了賺取白銀,英國在印度殖民地種植鴉片再拿去販售,以獲取財富。英國仰賴鴉片貿易,但是中國朝廷於一七五三年下令禁止,因此基本上鴉片貿易會違法,運輸要透過巡防艦隊交給中國走私者。到了一七七三年,英國成為中國最大的鴉片供應商。接下來幾十年,中國對貿易的不滿持續累積,局面愈來愈緊張。一八三九年——英國皇家藥用植物學會(Royal Medico-Botanical Society)教授喬治.席格蒙(George Sigmond)在這一年宣稱,「與〔茶〕建立起密切關係」,是英國「國家的首要之務」——英國捲入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這是一段糾纏不清的複雜故事,大部分無法在此說明白,可能需要一整本書的篇幅來闡述。但是在茶葉的故事中,有些細節我無法忽視。

  戰爭結束時,雖然英國得到香港,可在這塊領土上從事貿易,但除了上海等通商口岸之外,外國人幾乎是嚴禁進入中國。東印度公司有感於日益仰賴與中國的貿易,因此期盼能在阿薩姆等殖民地的土地上生產茶葉——大部分是透過契約勞工的勞動。要取得植物還算簡單,幾十年來,植物採集者已獲得品質普通的種子,並帶到印度種植,但成果不亮眼。英國缺少的是高品質種子,以及實際的技巧,把種子轉變成我們所認識的茶葉。

  一八四八年,英屬東印度公司派植物學家福鈞進入中國。他才剛上任切爾西藥草園(Chelsea Physic Garden)的管理員,而他之前在中國的旅行經歷引來公司的注意。福鈞的任務是要取得足夠的優質茶樹,以及弄懂如何製茶,於是他忽視中國朝廷禁止外國人進入的禁令,從安徽與浙江潛入內陸。

  福鈞在《中國茶鄉之旅》(A 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一書中,寫到他抵達之前的一個事件,也就是當地的船夫因為帶外國人到國內而遭懲罰。因此在僕人的建議之下,為了抵達徽州——對歐洲人封閉的鄉間——福鈞把自己喬裝起來。「僕人幫我取得中國服裝,還有前幾年理髮師處理好的假髮辮…… 穿上這套服裝很簡單,但是我也得剃頭……之後,我裝扮成穿著這國家服裝的人,僕人與船夫都對我的成果相當滿意。」福鈞的服裝與髮型都仿效中國人,彷彿沒有人會注意到差異。他比許多歐洲人更深入中國,觀察到茶的栽種、採摘、乾燥與茶葉加工。在旅行最後,他雇用了幾名中國專家前往阿薩姆,傳授他們的看家絕活。

  當然,福鈞承認,確實也有其他選擇。他可以找中國間諜代他出馬,但他不信任他們會確實完成這趟旅程,或者交給他真正的植物與種子。「別信任中國人的誠信度。」他寫道。相反地,他親自踏上這趟旅程,稱之為「滲透」。我並不打算以不公平的方式來解讀福鈞——他坦白承認,他對中國的描述本身並不厚道。但是,我對他的努力在今天受到定位的方式感到不自在。

  在這段期間,歐洲植物學界充滿以植物獵人為標籤的俠盜、冒險家、拓荒者,通常也模糊了當地專家、引導者與勞工網絡的面貌,是這些人協助植物學家取得植物,之後讓他們「引介」到西方。福鈞的故事並沒有讓我很驚訝。他的故事在有關茶的大眾歷史敘事中很強勢,而我難以忽略這件事。即使到了今天,福鈞的旅程仍被歸類為帶有冒險性質;在莎拉.羅斯(Sarah Rose)所撰寫的歷史普及著作中,福鈞被架構為間諜,或甚至是小偷。在其他地方,他被描述為走私者與英雄。

  阿利斯泰爾.瓦特(Alistair Watt)在一篇福鈞的傳記中,懇求讀者不要把福鈞轉移植物的行為,用我們今天智慧財產或生物剽竊(亦即把製茶技巧視為專有知識)的框架來詮釋,而是要把他的旅程視為時代的一部分;當時植物就是會在世界各地到處遷徙,從強權帝國進進出出。確實,正如先前提到,植物交換的確是在帝國建立過程中雙向進行。但在讀這段歷史時,我無法不體認到權力會以毀滅性的方式移動——茶的貿易會和糖的需求緊緊相繫,因此也和維持加勒比海的糖業造成的跨大西洋奴隸交易相連。此外,英國靠著契約工人種茶,並努力鞏固與中國的不平等交易,而他們在交易中主要仰賴鴉片。

  無論是盜賊、間諜還是冒險家,這些框架全都說不通。我無法把福鈞浪漫化為俠盜,或認為他的行動無惡意。我們從沒多久前的事件——推倒奴隸交易者的雕像,以及歸還掠奪的文物——就知道重新想像與評估帝國的歷史,這對於文化敘述的去殖民化很重要。雖然中國茶的生產就此轉向亞洲市場與綠茶,遠離英國的紅茶需求,但我無法忘記歷史學家露希爾.布羅克威(Lucile Brockway)的話。她寫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群訓練有素的植物學家背後有國家的支持,他們也準備與政府合作,要將想得到的植物從較弱的國家帶走,到英國國土上生長發展,由英國掌控。」

  我受的是歷史學訓練,但讀愈多關於福鈞的故事,我愈會把這段歷史與我個人相連。有時我覺得這樣挺傻的,陷入偽客觀性與自己膚色的主體性之間。我是混血兒——英國、臺灣,外公外婆出生在中國——然而,我從來不被當成完全屬於其中哪一邊。因此每當我讀到福鈞,發現新框架或為他的工作辯護的文字時,我的思考會回到一件事情上,亦即在他出發之前的某天,他在頭髮上縫上假髮辮,穿上漢服,偽裝成中國人。彷彿中國性只是一套他可以穿上的服裝。
——摘自臉譜出版《離散的植物》原生、外來、入侵……環境歷史學家體察植物界的傳播與擴散,探尋邊界、家、遷移及歸屬的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臉譜出版的沙龍
92會員
465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臉譜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小時候,「茶」代表兩種不同的東西:一種是裝在白色陶瓷馬克杯中,加了奶的太妃糖色飲料,我會和爺爺奶奶一起享受這種溫暖的飲料;另一種是和外公外婆吃點心的時候,要倒入小杯子裡的金色熱飲,裡頭還有茶葉漂浮。我們和許多人一樣,認為喝茶能帶來慰藉。透過喝茶,我學會愛上先苦後甘。杯底那不帶甜味的苦澀飲料……
Thumbnail
我小時候,「茶」代表兩種不同的東西:一種是裝在白色陶瓷馬克杯中,加了奶的太妃糖色飲料,我會和爺爺奶奶一起享受這種溫暖的飲料;另一種是和外公外婆吃點心的時候,要倒入小杯子裡的金色熱飲,裡頭還有茶葉漂浮。我們和許多人一樣,認為喝茶能帶來慰藉。透過喝茶,我學會愛上先苦後甘。杯底那不帶甜味的苦澀飲料……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Thumbnail
茶文化源遠流長,就是西方各國喜歡飲茶的人也越來越多,雖然西方的茶文化與華人傳統茗茶的意境始終有點出入,可是西茶文化依然呈現了一種將生活和享受融合在一起的飲食美學......
Thumbnail
茶文化源遠流長,就是西方各國喜歡飲茶的人也越來越多,雖然西方的茶文化與華人傳統茗茶的意境始終有點出入,可是西茶文化依然呈現了一種將生活和享受融合在一起的飲食美學......
Thumbnail
每次市集都會依地點或主題 做品項的調整或特別的企劃 這次因為市集在「茶葉博物館」 特別跟孩子的乾爹所主理的 節氣創意餐廳 春小滿 合作了兩款 自然農法栽種的特調茶品 乾爹竟然還用了他們倆的名字為茶命名 不止名稱 連茶的風味也調出他們的個性 肉麻死了好喜歡 現場要賣茶葉之外還有冷
Thumbnail
每次市集都會依地點或主題 做品項的調整或特別的企劃 這次因為市集在「茶葉博物館」 特別跟孩子的乾爹所主理的 節氣創意餐廳 春小滿 合作了兩款 自然農法栽種的特調茶品 乾爹竟然還用了他們倆的名字為茶命名 不止名稱 連茶的風味也調出他們的個性 肉麻死了好喜歡 現場要賣茶葉之外還有冷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沏一壺茶,等你 茶裡,總是有許多心情感受 總是有些百感交集 如往日的思緒,不由自主浮上心頭 人間的緣分 緣深 緣淺 總能在茶香中浸潤,漫延開來 歲月流芳,許多人事因茶而真摯永恆 一冬一歲,雪白湮沒蒼老 雪融之後,泥土芬芳,繁花似錦 在清清淺淺的歲月流年綻放開來 一壺茶,有許多茶以外的沉思情
Thumbnail
沏一壺茶,等你 茶裡,總是有許多心情感受 總是有些百感交集 如往日的思緒,不由自主浮上心頭 人間的緣分 緣深 緣淺 總能在茶香中浸潤,漫延開來 歲月流芳,許多人事因茶而真摯永恆 一冬一歲,雪白湮沒蒼老 雪融之後,泥土芬芳,繁花似錦 在清清淺淺的歲月流年綻放開來 一壺茶,有許多茶以外的沉思情
Thumbnail
2024年1月14日 從小就跟著家人一起喝茶,就是老人茶、熟茶,各式各樣的茶葉,有時候覺得好淡像水,有時候苦後回甘,有時候則是澀味回甜,但始終沒有更多認識茶葉世界。 終於,來參加講茶學院的茶葉品評一級的認證課程,湯家鴻老師真是卯足全力加快速度的分享,從感官品評與風味敘述切入,再提到軟硬水的選擇與
Thumbnail
2024年1月14日 從小就跟著家人一起喝茶,就是老人茶、熟茶,各式各樣的茶葉,有時候覺得好淡像水,有時候苦後回甘,有時候則是澀味回甜,但始終沒有更多認識茶葉世界。 終於,來參加講茶學院的茶葉品評一級的認證課程,湯家鴻老師真是卯足全力加快速度的分享,從感官品評與風味敘述切入,再提到軟硬水的選擇與
Thumbnail
茶葉感官品評初級證照、與培訓課程介紹與感想。
Thumbnail
茶葉感官品評初級證照、與培訓課程介紹與感想。
Thumbnail
喝茶、飲茶、品茶,你是哪一種人?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朝與日據時期靠著茶金出口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茶葉產業對臺灣文化產生重要影響,透過移進茶苗,精進技術品種試驗,進而獎勵推廣種植,茶葉產業的重心從原本的南臺灣移轉到了臺灣北部,更促進了全臺經濟的繁榮發展。
Thumbnail
喝茶、飲茶、品茶,你是哪一種人?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朝與日據時期靠著茶金出口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茶葉產業對臺灣文化產生重要影響,透過移進茶苗,精進技術品種試驗,進而獎勵推廣種植,茶葉產業的重心從原本的南臺灣移轉到了臺灣北部,更促進了全臺經濟的繁榮發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