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其實並沒有在網路上、或一些討論場合上被直接提過,我們常看到一些雞湯文會說到“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種話,也就是說,給予的最終目地是要讓這個被給予的人,可以獲得一技之長,可以把自己工作、生活維持在一個不錯的水準。
那麼套用到職場上時,我們在新人進來的時候,倒底要教多少東西、多少程度的事情,才是足夠的呢?像是工作上的sop,講解一次後還要反覆教嗎?處理案件每次都要手把手地帶嗎?
在職場上,直接給答案就像是看參考書,每個章節都會有例題,書末會有附上每個例題的答案、甚至還有詳解,新人來了就照抄即可。
在實務上這樣的作法是相當可行的,但是說穿了能夠把公司裏相關事務都sop化、規則化的企業實在很少,即使我待過幾間國際化的大公司,也沒辦法將工作的一切都寫在書面上,更別說內容的正確性,相信我很多都是為了交作業,在工作的進行上結果都有另一套作法。
而另一方面,在我加入電子業之後,我看到的現象比較多的是,公司或部門會上課或是提供很多內部系統、專業課程,而這些時常都是針對一些主題或通識的範圍,在處理專案上的細節,就沒辦法說得那麼詳盡了。
就像我們接到一門開模的新專案,我們要了解產品的主要規格、使用情境、測試標準…等,接著我們就會聯絡供應商、模具廠一起做DFM檢討、確認模具圖…等,待正式開模通知後,再接著後續的進度追蹤、試模問題確認…等,整個流程是可以SOP化的,而新人也只要接過一個完整的新專案後,後續基本上也就可以獨立作業。
在這個階段是每個職場新鮮人都會面臨到的,只要用心去學習相信都能很快上手,而比較有難度的就是新產品並非過往開發過的規格,或是與現行產品有一些新的差異,要如何快速確實地比較出這些不同,對開模的影響,都得要先行評估出來。
而新人其實對產品還處於不熟悉的狀態、甚至模具的分模、機構都還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很多時候都在試模出了問題才要想辦法解決。
這時新人要怪前輩沒有提醒嗎?但專案是掛在新人身上,這時問題解決的責任就在新人上面,而新人沒辦法解決或處理不當時,對內尋求不到協助,就只好上網訴苦,抱怨公司對自己的不公平。
其實我剛進入職場時,也對工作很多事情充滿不平,為什麼老人可以做那種比較簡單、不用再學習的工作?而我們這種剛進來沒幾年的就要學新的軟體、開發新結構產品、開發新供應商?
不過我後來想想,當年判斷這些新軟體、新產品、新供應商,多去接觸和掌握的話,可以得到許多新技術的運用,所以我花滿多時間在下班後持續學習,而這些學習的經驗也讓我帶到目前的工作上,其實說穿了就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是沒辦法透過老師、學長、前輩的手把手就能帶出來的。
因為在新產品模具開發的領域,是很難完全用過往的知識經驗去Cover的,即使是再有經驗的工程師,也不會有一個很肯定的答案給新人,最好的時候通常就是有二、三個較佳的方案去試,而這個部份就會取決於供應商的技術水準,A供應商做得到的B供應商不見得做得好,而為了成本或其他因素強要B供應商做到A供應商的水準,就必須得承擔開發失敗或出狀況的金錢、時間成本。
這裏順帶一提,時常有人提到科技、電子業為什麼都要碩士學歷?大學難道不好嗎?為什麼就要浪費二、三年時間在學校?大學畢業後就業三年的經驗,為什麼還是比不上碩士畢業的人?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自己去唸在職碩的時候就發現了,也知道這個差異在哪裏,這中間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經歷過寫論文的經驗。
我在碩士修課是覺得完全沒有問題的,和大學生都是一樣的,而不同的地方就是碩士一定要寫論文才能畢業,而大學生主要修完學分就可以畢業了,寫論文對很多碩士生而言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也有些人沒辦法畢業就是卡在論文沒有寫完這一關。
對我來說,我發現寫論文就是在做一項完整的專案,在我工程師的經歷中,作論文的過程包括了所有新產品開發會碰到的狀況,從找指導教授、決定主題、參與實驗室Meeting、論文內容的相關實驗、研讀國內外專業的論文,論文的寫作格式、內容撰寫、論文修改、增刪討論、論文口試安排、論文校稿、論文紙本製作發包、論文正式發佈作業…等,這還不包括了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期刊投稿…
而經歷過這些的碩士畢業生,與大學生不同之處,就是可以自己去研究工作上的專業,進而培養獨立工作、解決問題得能力,而這些基本技能其實就是透過取得碩士的過程習得的。
所以對公司來說直接找碩士生來上班是較佳的解決方案,畢業大學生畢業後就職的經歷每個都不相同,只能透過面試資料、口頭確認這個人能力夠不夠,但往往要可以具備像碩士生這種完整經歷的工程師其實不多,大部份都是只能掌握一個區塊的技術、技能,而一個新專案不僅是需要該區塊的能力,也需要向上與向下溝通的能力,若是對其他環節不甚了解的情況,往往就是造成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浪費時間在信件的往返。
也就是說,在職場上會問要不要直接給答案時,其實就要警覺一下了,這代表的是對整個專業、專案的不熟悉,即使新人從前輩那邊得到了解決方案,卻不一定是適合目前的專案,新人在專業上還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就是自己後續要去研究的東西了。
說了這些,其實就是在職場上,除非一些很一成不變、制式化的工作,我們可以透過詢問同事、確認sop就可以得到答案和解決,但往往在新產品開發上,我們其實很多時候都要靠很多的資料確認、比對、研究之後,才能有相對較佳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依賴前輩、同事直接給答案,這種情形就是網路上常說的“伸手牌“,若又是很簡單隨便查就知道的東西,就會被看破手腳,暴露自己專業上程度不足,進而被同事間、供應商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未來在同業間的風評自然就會比較差。
所以我給的建議就是,遇到問題時盡量不要當伸手牌、不要直接向人要答案,若是真的不懂也沒有關係,但前提還是要自己先研究一下相關資料,至少讓人感覺不是全然沒有準備就問人,將問題縮小到關鍵部份,相信這樣與人討論後才會獲得較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