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場升遷這件事

關於職場升遷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其實我在職場上工作已經超過25年了,從剛出社會的服務業開始,到傳產製造業、電子製造業這個過程,因為工作有持續在轉換,到了一個新的職場時,往往也都是從基層的人員開始做起。

  當年在傳產上市公司上班時,也是一路從模具現場,做到模具設計,比較可惜的是後來沒有配合公司外派到越南,也就失去了升遷主管的機會,但是當年是比較過外派的薪資加成,加之大女兒又剛出生,不想要長期離鄉背景,二相權衡之下,就從新竹轉職到了被外商併購的台資公司,不過那又是後話了。

  這裏我想說的是,在傳統產業其實只要表現正常,一般來說待個10~15年左右,基本上都會升遷到主管或是更進階的職等,而我當年也是覺得出來上班,心理的想法也是覺得做久了也是得幹到主管職才行,不然好像多年的努力都像白費了一樣。

  另一方面,想要在職場上升遷也是希望透過擔任主管職或是更高的職等,可以獲得更高的薪資,畢竟升上去職務的工作量、壓力也隨之倍數上升,所以對於升遷這檔事其實內心是充滿了矛盾的心態。

  在年過35之後的那段時間,我的人生有了自己的家庭成員,大部份的時間在工作與家庭間忙碌著,老實說光是應付工作上不斷要處理的事情,回到家後還要幫忙照顧學齡前的幼兒們,整個人真的像是要被榨乾一樣,幾乎是為了生存在努力著,但又好像看不到盡頭那樣地無助。

raw-image


  所以後來就是在年近40歲的時候去拿了在職碩,這幾年就從傳產轉換到了電子業,說實在的是有股苦盡甘來的感覺,但有時卻又覺得很不現實,畢竟也才幾年前,每個睜開眼睛就是被錢追著跑,幾乎是忙到焦頭爛額的情況,到現在的正常班偶爾配合專案出差的生活,整個就是二極化的世界。

  然而最近工作情況,又讓我開始對於職場升遷這種事,有了新的想法。

  因為當我年輕時,對於本業的工作還在初期的學習階段,工作上的很多事項是自己無法掌握的,要透過主管、前輩帶領,等到工作內容上手後,就覺得自己在這個行業滿行的,與其他同事相比,自己學得快工作又認真,未來的升遷應該也不是問題。

  但事實往往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單純

  我剛出社會時在一間電腦賣場工作,那時的店長是從外地調派過來展店的,大約二、三年後就要回去他的家鄉接當地的店長。而那時大部份的同事其實都認為一位資深的員工A,在工作上的專業相當足夠,和同事間的相處也都算愉快,幾乎都公認是下一位店長的候選人,但是那時有另一位同樣資深的同事B,表現也是都算ok,大家並不認為會是接店店長人選,可想不到最後竟然是這位同事B接了店長的位子。

  看到這邊相信眼尖的朋友已經發現,這位同事B能接店長的職位,無非就是這位同事B的“人脈“,原來他有位親戚在這間公司擔任總公司的高階主管,所有的問號就此消失了。

raw-image

  接著我進入傳產製造業,待了幾間公司,其實也看到了類似的情形,有些主管的能力或待人處事其實都不算高明,甚至比一般人還差勁,但卻就是能夠當上主管,這時候我也開始思考著,自己的職涯真的不算幸運,傳產待了十幾年,進去新公司的部門裏,往往前面都已經排著許多前輩及內定主管的同事,想要靠升遷加薪的想法便一年比一年還消減。

  現在加入電子業幾年了,感覺與傳產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人員的流動相當之快。

  流動快的主因有一項是能力問題,在電子業只要能力跟不上團隊,無法獨立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很快就會因此自己做不下去而離職。

  而能力只要是足夠,甚至是超出團隊需求、可以替團隊創造出更多產值的同仁,幾乎是很快就會被提拔上來,或跳槽至薪水更高的公司。

  傳產因為大部份的產品研發、開發、製程都是處在變動不會太大的情況,導致就算新進人員的能力不足或是跟不上團隊時,也能撐在那邊五年、十年以上,工作上發生了問題也對整體影響不大。

  相反地在電子業,工作上的一切步調都很快,在新產品研發、開發階段的工程師,就擔任了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電子消費產品,幾乎是半年、一年就會更迭一次產品規格,在模具的設計、開發、製造也就需要跟得上業界的水準。

  這裏就突顯了個人專業的競爭力,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不只要能夠有效地解決自己負責階段的問題,對進行到後續的量產階段時,也要能夠保持能穩定生產的狀況。

  像是我在之前的公司就遇過,供應商在試模階段,每試一次就發生滑塊斷裂的問題,供應商是外包模具製造,所以對於模具問題完全無法解決,那時我雖然是擔任機構工程師,模具的問題本應不是由我處理,但因為模具是我的專業,便叫供應商提供模具圖面,我確認了原來他們是使用內滑塊結構,卻又沒有足夠的導向設計,於是在開閉模的過程,這個滑塊相當容易晃動導致卡住,於是就發生斷裂的問題。

raw-image

  所以我就提供模具設計改善建議,請他們對模仁、內滑塊增加導銷、中央導塊,經過修模處理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生試模滑塊斷裂的問題。

  這裏要表達的就是,模具雖然試模內滑塊容易斷裂,在試模階段尚可用替換的滑塊,產品依舊是能做出來,但是這種問題若不改善的話,到量產階段要生產的數量相當多,到時模具一直壞掉,可是沒辦法應付那些產能需求的。

  這個過程我開始理解到,只要我能夠基於原有的專業,開始延伸到該專業的上、下游,並且可以替整個專案解決這種重要且關鍵的問題,就是個人競爭力的展現。

  於是進入電子業之後,我對這樣的狀況感觸更深,因為絕大部份的工程師頂多就是對於自己的本業職能在發展,對其外的專業基本上就是沒有興趣了解,有時一些試模的ISSUE出來了,基本上都丟給供應商處理,供應商那邊的工程師若也是個半調子時,有時便會把ISSUE越搞越糟,搞到最後沒辦法收尾,對客戶無法交待的狀況,都是時有所聞。

  而我當年想著只要能在工作上升遷當上主管,就能加薪改善生活的想法,經過這幾年的工作轉換,薪水也已超過當年甚多,發現只要有足夠的薪水,對升遷與否就不太在意了,反而是對自己職能上的競爭力是否足夠,會再多花點時間去思考、加強。

  所以對於升遷這檔事我目前也已經看得很開,畢竟自己也已經40好幾的年紀,只要能有穩定的工作我就很心滿意足了,在職場上對於升遷有一些想法的朋友,不妨也可留言分享一下,說不定大家可以激發出不一樣的思考火花!

raw-image




avatar-img
簡遙莨盛的世界
74會員
313內容數
講述一個從職場小白,成長到資深工程師的故事,歷時25年以上的工作心得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簡遙莨盛的世界 的其他內容
  最近的新聞真的令人心痛,一間公司的技術長要離職,卻被公司的董事長在開會的時候刺死,這種事情真的發生在台灣這個社會上,令人感到驚訝也感到無奈。
  其實這個主題從我還在待在傳統產業時,就一直有些想法,但並不深刻,直最近加入電子業之後,逐漸發現了工程師在職場上面對“退休“這件事,其實有著類似卻不完全相同的狀況。
  最近的重大新聞無非就是台中百貨公司的氣爆事件,發生的原因雖然還在調查中,但是這裏我覺得其實這個事件突顯了台灣職場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 台灣大部份的職場是由一群沒有專業能力的人在做那些專業的工作
  雖然先前已經寫了不少關於職涯的內容,不過目前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朋友在面臨中年轉業的問題,所以就想寫點對於目前30~40歲的朋友都滿擔心的問題,也就是在這個年紀之間,我們倒底該做什麼準備,才能因應人生職涯下一階段的發展。
  這一陣子台灣發生了許多關霸凌的事件,因為當事人已經選擇結束生命,造成了整個社會相當大程度上的不安,也因此政府也在輿論不斷高漲的狀況下,連日在媒體上安排了一些滅火的動作,但即使如此,仍然是有一條生命因此消失了。
  在我的職涯中,基本上是沒有回鍋前東家的經驗,但是直到現在,不管是在工作場合或是網路上,都持續地會看到這個話題,在過往的幾個前公司中,也有遇過幾個回鍋的同事,說真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就想寫一些個人的想法與各位朋友們分享。
  最近的新聞真的令人心痛,一間公司的技術長要離職,卻被公司的董事長在開會的時候刺死,這種事情真的發生在台灣這個社會上,令人感到驚訝也感到無奈。
  其實這個主題從我還在待在傳統產業時,就一直有些想法,但並不深刻,直最近加入電子業之後,逐漸發現了工程師在職場上面對“退休“這件事,其實有著類似卻不完全相同的狀況。
  最近的重大新聞無非就是台中百貨公司的氣爆事件,發生的原因雖然還在調查中,但是這裏我覺得其實這個事件突顯了台灣職場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 台灣大部份的職場是由一群沒有專業能力的人在做那些專業的工作
  雖然先前已經寫了不少關於職涯的內容,不過目前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朋友在面臨中年轉業的問題,所以就想寫點對於目前30~40歲的朋友都滿擔心的問題,也就是在這個年紀之間,我們倒底該做什麼準備,才能因應人生職涯下一階段的發展。
  這一陣子台灣發生了許多關霸凌的事件,因為當事人已經選擇結束生命,造成了整個社會相當大程度上的不安,也因此政府也在輿論不斷高漲的狀況下,連日在媒體上安排了一些滅火的動作,但即使如此,仍然是有一條生命因此消失了。
  在我的職涯中,基本上是沒有回鍋前東家的經驗,但是直到現在,不管是在工作場合或是網路上,都持續地會看到這個話題,在過往的幾個前公司中,也有遇過幾個回鍋的同事,說真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就想寫一些個人的想法與各位朋友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