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煩惱--心理學這樣說...

擺脫煩惱--心理學這樣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煩惱是人類情感體驗的一部分。理解煩惱的來源以及如何減少煩惱,對於提升幸福感至關重要。


本文綜合心理學和宗教理論,探討煩惱的主要起源,並提供減少煩惱、提升幸福感的建議方法。

 

1. 心理學觀點

 

**需求和欲望** 

馬斯洛的五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基本需求(如生理和安全需求)未滿足時,人們會感到焦慮和煩惱。

五需求層次論

五需求層次論


>>>幸福解方:

為了提升幸福感,建議先確保基本需求滿足,然後專注於實現更高層次的需求,如自我實現。
設定實際可達的目標,並逐步達成,可以幫助減少煩惱,提升幸福感。

 

**認知行為理論** 

思維模式會對情感產生影響,負面的自我評價和對未來的過度擔憂會加重煩惱。所以改善思維模式有助減少煩惱。

是惡非惡

是惡非惡


>>>幸福解方:

改變認知!! 

以認知行為療法(CBT)來挑戰和改變負面思維,能有效減少煩惱並提升情緒狀態。

其實這跟前述馬斯洛理論的"尊重需求"異曲同工,只是這尊重來源可以來自自己(和自己的認知)

 


**情感焦點理論** 

情感焦點理論強調情感反應如何影響個體對壓力和挑戰的應對。煩惱往往與情感的困擾相關,例如恐懼、憂慮或悲傷。情感反應對壓力和挑戰有重大影響。


>>>幸福解方:

學會情感管理和壓力應對技巧! 如正念冥想和深呼吸,可以幫助處理情感困擾,從而提升幸福感。

--情商是任何年紀都要面對的修練。
-- 紓壓是隨時都要面對的功課。

 

2. 宗教理論觀點

 

**佛教的苦諦(Dukkha)** 


佛教認為煩惱源於對欲望的執著

佛教中,煩惱被視為「苦」,其根本原因在於對事物的執著和無常的理解不足。佛教教義認為,痛苦源於對於欲望和執著的追求,解脫的方法是通過正念和內觀來減少這些執著。

智慧

智慧


>>>幸福解方:
透過正念和內觀修行,減少對欲望的依賴。學會放下過度的欲望,接納事物的無常性,有助於減少內心的痛苦,從而提升幸福感。

 

**三毒(貪、瞋、癡)** 

佛教還指出,貪欲瞋恨無知是煩惱的根源。這些情緒狀態會引發心理和情感上的痛苦。

>>>幸福解方:
培養慈悲心智慧自我反省。通過修習這些美德,可以減少煩惱,增強內心的平靜與幸福感。

 

**儒家的心性理論** 

儒家思想強調人際關係的和諧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幸福解方:
實踐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仁愛精神,有助於促進人際互動和諧,增進幸福感。

 

#### 3. 存在主義的焦慮

 

**存在焦慮**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認為,個人對於自由、責任和存在的焦慮也是煩惱的來源。對人生意義和自我存在的深層思考會引發情感上的困擾。

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


>>>幸福解方:

接受存在的自由和責任(請參本部落格的相關貼文: https://vocus.cc/post/66e79aa3fd89780001b0104c),並積極尋找人生的意義,可以減少焦慮,提升幸福感。


### 結論

煩惱的起源複雜多樣,包括需求未滿足、負面思維、情感困擾、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存在焦慮。了解這些來源並採取相應的減少煩惱的方法,有助於提高幸福感。心理學提供了實用的情感和思維管理技巧,而宗教理論則提供了靈性和道德層面的指導。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有效減少煩惱,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avatar-img
職場進修、不看盤理財--Jaya
20會員
50內容數
沒時間看盤的上班族,怕被輾壓的上班族,本格提供: 自學課程、穩健投資創造被動收入的資訊管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其實我比較常聽書勝過於讀書,我都是先去聽演講或聽書,然後才去找相關資料的。至於最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這是因為我去聽了一場<職場生存術>的演講,進而想要探究職場溝通。歡迎參閱我的作品 職場溝通,重要嗎? 文章內提供四步驟,讓職場溝通更順暢喔!
0/5📖 最近讀什麼?
因為要合作,所以重要。 本篇文章提出超強四步驟,讓無論溝通對象是對同仁甚至是對家人,都能有策略的溝通。 讓自己找到人際關係中的幸福感、支持感
有下列症狀,必讀此篇文章: 自信不足 | 逃避: 含顧左右而言他、推託、找藉口 |拖延 這位教授歸納出12法則,讓人生感覺很踏實很快樂。 教授是一位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
其實我比較常聽書勝過於讀書,我都是先去聽演講或聽書,然後才去找相關資料的。至於最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這是因為我去聽了一場<職場生存術>的演講,進而想要探究職場溝通。歡迎參閱我的作品 職場溝通,重要嗎? 文章內提供四步驟,讓職場溝通更順暢喔!
0/5📖 最近讀什麼?
因為要合作,所以重要。 本篇文章提出超強四步驟,讓無論溝通對象是對同仁甚至是對家人,都能有策略的溝通。 讓自己找到人際關係中的幸福感、支持感
有下列症狀,必讀此篇文章: 自信不足 | 逃避: 含顧左右而言他、推託、找藉口 |拖延 這位教授歸納出12法則,讓人生感覺很踏實很快樂。 教授是一位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