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像待在浴室洗澡,在鏡子上拂去霧氣,看見自己。
蒸氣從四面八方湧上,手指揮舞著,越看不見自己。
面對蒸氣,我該〝不爭氣〞地好好洗澡,還是拼命地拂去霧氣?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談焦慮的本質,需要先從情緒是什麼開始談起。情緒的本質是什麼?
從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可以看到每種情緒都有其存在意義,幫助我們與內在連結、與他人建立社群、適應社會等。而我們也看見原生家庭或社會可能對情緒不友善,這可能使我們走向壓抑或強烈表達情緒。而當事件不斷襲來,使情緒超過自身負荷時,內在世界可能崩塌,進入失去連結的狀態。
雖然電影對情緒描述並非完全正確,如情緒不是壁壘分明的、對一個事件的情緒不是單一。因為我們大腦總是習慣歸類、概念化、將經驗簡化方便之後運用,但這種方式,可能使得對情緒的描述、判斷能力下降,譬如我表達出來的生氣跟你的生氣,因過去經驗不同,內在動力可能不同,無法用生氣歸類彼此的經驗,也許會有一個明顯的情緒反應,但仍會有其他情緒與動力隱含其中,因此根據 Lisa Feldman Barrett 提出的「情緒向度理論」(Dimensional Theories of Emotion),可以幫助我們更細緻地理解情緒間的差異。
而另一位研究情緒的科學家,Paul Ekman提出的「情緒間斷理論」(Discrete Theories of Emotion),他認為情緒歸類的方式,認為基本情緒是難以被化約且具普世性,即無論任何種族或文化的人,都可以被辨識的六種臉部表情有悲傷、厭惡、驚訝、恐懼、快樂及憤怒等。但目前對於情緒是學習而來的向度假說還是與生俱來的分類假說,仍有爭議。但重點是,當我們面對各種情緒,辨識它們,同時亦去感受它內在的複雜經驗。
一名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古與噶舉派的金剛乘上師 – 竹慶本樂仁波切指出,情緒是由純淨能量與多彩念頭組成的。 (參考:好好鬧情緒:把「好煩人」的情緒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 ─ 竹慶本樂仁波切
情緒是在「心」與「念頭」的遊戲中,被表現出來的。純淨的心,如悠遊在無界大海,很似享受。但沒有了念頭,我們抓不到方向,抓不到與人交會之處,會讓我們迷失。念頭可以幫助我們落實、錨定,建立與人的連結,讓我們正常地生活在這世界,有如Google地圖,當我們不知道身在何處時,Google會告訴我們目前位置,該往哪個方向走,這就是念頭在做的事,為我們創造現實感,但念頭也如排山般,讓我們看不到自己與對象的純淨心。
然而醫學診斷上,有雙相情感性疾患、焦慮疾患、憂鬱疾患等情緒疾患,將嚴重的情緒反應定義為疾患。上述簡易地從科學、醫學、佛學的角度看待情緒,如果我們視情緒為一種心理疾患,會以解決的方向去著手。若視情緒為一種正常表現,那會以引導的方向去調節。接下來,我們會談更多關於情緒是什麼? 主要聚焦在焦慮情緒上。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多數人都經歷過,如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會感到焦慮,症狀包括身體顫抖、心跳加快、呼吸短淺、出汗、臉色蒼白、腸胃不適、口乾舌燥等。而每個人主觀述說焦慮而來的反應可能也不同,如感到思緒飛快、腸胃緊縮、習慣逃避反應......等等,大致可分為認知、身體及行為反應。
而與焦慮很類似的是恐懼,恐懼是面對外在真實、特定且直接的危險時,會感到恐懼,而焦慮是一種模糊、不確定、相較恐懼沒有特定對象的普遍內在反應,多是擔憂未來或因過去的困難經驗有關,而較少與眼前的情況有關。
傳統醫學觀點認為焦慮是種病理過程的結果,如神經系統的紊亂、化學傳遞物質濃度、受體的多寡,但可能不是一種身體障礙,而是一種生理上的變化所致。因此,醫學使用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改變身體狀態,但這樣的方式,有時在主觀上可能更加深焦慮的程度或是對改善焦慮沒有明顯幫助。筆者也發現,很多人即使在主觀感受無壓力、平靜的情況下,也會有焦慮的感受,不知焦慮何來。
所以我們不能只從外在世界尋找焦慮、解決焦慮,而要探究自我的內心世界。這時候,也許我們可以調整自己,開始思考「我」這主題。因此,希望大家能夠慢慢去感受與理解焦慮也是一種情感生活的表達,它與我們的靈魂、精神世界有關。
過去生
「過去生」對焦慮的解釋,其實亦適用於所有疾病的起源。投生於地球,相對是離開靈性世界,一種對靈性不自由或是無法在靈性世界經驗更多的離斥感,因此才會投生於地球。而這樣投生的願望,就必須再次拾起放在各行星的未完業力進入地球,因為當我們離開塵世時,會從月亮開始,將屬於行星特徵的業力暫時置放在特定的行星中,回到靈性世界,就會是一種完全自由,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不自由的狀態。命運與業力都可以影響我們今生,這樣的影響也是我認為是身心不一致(疾病)的起源。因為投生地球後,會矛盾於對靈性世界的無意識離斥(離開、投生地球)與意識融合(想望、離開地球)。
想像大自然,天空、太陽、月亮如靈魂自由之處,植物動物在土地上生長與奔跑,豐盛成長的動植物如靈魂想體驗的新生命,也隱含著過去體驗的開花結果。而在靈魂之處總會出現多變的雲。當它形成一片烏雲,下起暴風雨,會遮住太陽月亮,而看不清靈魂給予我們的訊息。當雨落在充滿生命力的土地上後,看見豔陽與明月,也許會發現大地已被淹沒,許多植物腐爛,動物躲回洞穴,就如同我們的生命力,因一場暴風雨消失殆盡。這像我們的靈魂強烈晃動了,我們會慢慢地失去生命力,開始出現身心症狀。抵禦暴風雨,需依賴動植物的乙太生命力與堅固的物質體。因此靈魂投生地球,需要豐富的生命經驗,來幫助我們承接靈魂的暗夜時刻。靈魂的暴風雨,可以以過度的思慮來形容(或其他過度的想法、情緒),陷在無盡焦慮的風雨裡,需要動植物的生命力去吸納,因此,走進生命裡或者走進大自然裡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承接與涵納焦慮。
演化
情緒是自然演化的生存適應機制,是讓我們可以停下來,找出潛在危險的警報系統。如前述提到的基本情緒,恐懼/害怕可協助避免接近危險,厭惡幫助我們避免或排除有毒食物,悲傷/憂鬱促進人與人情感的連結,快樂幫助我們朝向健康的生活,甚至創傷導致的羞愧、罪惡感,可能是為了避免因違反道德/社會規範而被群體孤立。演化觀點也讓我們理解,情緒是在幫助人類建立一個包含分離與連結的群體,也是一個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群體整合過程的必要。
現代社會不像過去有明顯的危險來源,但又可以說危險存在於時時刻刻。當危險時,身體會處於備戰或停滯關閉狀態,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經驗到,如開車、考試、工作、失親、爭吵、競爭......等。只是當危險訊息已消失時,若我們仍處在焦慮的備戰或其他情緒的狀態,這時候就會使我們陷入情緒困境,影響我們生活各層面。而持續不斷難以消融的情緒狀態,其危險來源可能不是來自外在,外在只是觸發,其根源可能是我們的價值觀、信念等存在已久的認知思考模式,也可以說我們自身亦是危險的存在。因此,讓自身回到安全的存在,就是筆者執行情緒療癒的方向。
情緒傳遞
情緒傳遞,存在於關係中,焦慮也不例外。焦慮,可能存在於關係的具體對象,從恐懼來到焦慮又或是一個不該恐懼的對象的存在。焦慮亦可能存在於無形的內在對象,該對象指某個記得的外在對象已內化己身的存在,也可能是已被遺忘的內化,使得焦慮來自莫名。情緒傳遞的可能原因如下:
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患,其特徵是過度、不合理的焦慮與擔憂,這種焦慮、擔憂可能與現實情況不符,並且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
DSM-5對於焦慮疾患有部分修正,如下:
DSM-5將焦慮症分為以下子類:
「我」只是一個概念,我們需要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係,才能形成我的概念。如初生嬰兒沒有你我的概念,直到他知道母親是另外一個主體,人的界線出現了,「我」的意識才可能逐漸形成。從這觀點看焦慮,可以分成二種類型:空間與時間。
以上,可以說「我」的流逝,是一種在意識邊界上的脆弱,使得「我」容易被晃動,而產生焦慮情緒。因此,擴大意識空間的邊界,清晰且穩定於時間的變動,讓「我」有彈性地滲透該空間,這可以是解決焦慮的方向。
談到邊界。焦慮有一個現象:敏感性。筆者既受苦也得益於此,但顯於外是壓抑各種感官感受。「我」的流逝是存在的問題,這邊提到敏感性是滲透或運動力的問題。當「我」離開意識的空間過多或過遠,越靠近外界,就像幼兒視角看外在事物都很大,因此感覺也會跟著放大,對環境誇大的認知評估,以致過度警覺狀態,使得對外在可能表現較為退縮、逃避,是一種過度敏感傾向,亦可稱為薄皮。反之,「我」待在空間深處,離外界很遠,缺乏連結,是一種敏感缺乏傾向,亦稱為厚皮。焦慮是一種過度敏感,但可能因保護機制,走向敏感缺乏的傾向,但其本質仍是與外界有強烈的連結感。
依照「思考我」的精神性觀點,擴大意識空間的邊界,清晰且穩定於時間的變動,是解決焦慮的方向。因此,我們需要去經驗且連結內在的「我」,這有兩個重要特徵,即 清晰且規律的節奏 與 彈性、具意識的界線。
以上,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例子。
行為表現為拖延,背後是完美主義的焦慮感。
完美主義連結到的內在經驗是,我害怕失敗、我害怕被看到沒有用的自己。這是過去生命經驗塑造的自己,亦是從他人身上看見的自己。若用擴展性思考去看待此想法或信念(即使自己不那麼相信也沒關係),如細數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有數不清的失敗與成功,似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完全定義是失敗或成功;在過去有沒有受他人肯定或覺得自己做得不錯的經驗,即使只有一瞬間。在擴展性思考的脈絡下,我們可以規律地做些什麼?如規律時間慢跑。最後,擬定目標,如持續不間斷地早晨慢跑21天
上述提到清晰的意識與界線,專注當下,讓我們不聚焦於焦慮,轉而感受焦慮當下的各種可能感受。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而不是去改變引起焦慮的想法?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如果對焦慮起反應而做出安全策略的行為,如刻意放鬆、分散注意力、逃避、必須要盡到照顧責任......等,這些行為是為了逃避或抗拒焦慮(抵銷焦慮),焦慮只是短暫地不存在,卻會讓我們對引起焦慮的事物更敏感。因為當我們做出行為,其實更證實危險存在,促使大腦認為該外在訊息真的是具有威脅性的,才會誘使我們做出進一步緩解焦慮的行為。
因此,我們要將習慣思考的模式轉變為感受模式。感受並觀察焦慮,不出現行為不是忽略焦慮,而是更加看見焦慮,感受內在的漣漪,不隨意做出改變的行為,注意自己想做的安全策略行為。
安全策略有兩種類型:
1. 行為:外在可見。如慮病,會不斷就診檢查身體,確認身體健康,但越是確
認,越強化焦慮,雖然檢查報告出來會短暫緩解焦慮,但之後焦慮會更快且更
容易出現。
2. 心理:較不容易被看見。如慮病不斷監視身體感覺;上台報告前的內在演練
如何覺察自己正在做安全策略的行為?
1. 是否只是暫時緩解焦慮,需要重複去做,只是防止不想要的結果發生。
2. 是否讓自己遠離內心渴望的目標或價值觀。
這兩個問題可幫助自己覺察,目前的行為是什麼?
剛提到焦慮的信念可能有:無法忍受不確定、完美主義及過度的責任感。這些焦慮信念的安全策略是什麼?
1. 無法忍受不確定:安全策略是過度計畫、檢查以減少不確定感。
2. 完美主義:安全策略是拖延、重複做同件事,也會過度計畫,以減少錯誤發
生。即使真的做的不好,也可以說服自己是因為沒有時間。
3. 過度的責任感:安全策略是照顧取悅每個人的需求,以減少因它人失望而感到
愧疚、罪惡。
陪伴獨處,幫助我們練習「我是誰」及「界線」。在練習前,你會從他人評價、社會角色,來定義我是誰。雖然這些關係型態都是適應社會必須的,卻可能讓我們陷入「我是誰」的泥沼裡。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於內在建立一個「我」的空間來保有自我。
人在有壓力時,會回到過去的生存模式,而很難與自身連結,這就像是意識邊界被模糊化後,「我」離開太遠,而出現易敏感性,可能出現,如變得容易流手汗、尿床、難以與他人眼神接觸、表達困難、對負面情緒的過度敏感與耐受度降低......等。因此,進行背側迷走神經之放鬆練習,可以幫助「我」回到自身,即練習獨處,培養內在的安全感。我們會從身體的安全感開始,慢慢地影響心理的安全感。
獨處時刻,同時找一找焦慮的根源。問問自己:過去有類似焦慮感受嗎?什麼時候?在哪裡?當時自己的樣子?發生什麼事?將其在內心影像化並與之對話。運用現在成人狀態的能力與擁有的資源,去擁抱過去受傷的自己。
專注、聚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不需要特別費力去執行之,我們大多習慣或過度聚焦在負面、強烈的過去、未來事情、任務或對象上,對於聚焦在當下自身感受,反而需耗費較多心力。但對自身感受,其實它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是因為現代社會環境的過度刺激與集中,使得我們習慣關注外在。當我們不想再聚焦時,就會變得困難,譬如想放鬆時,變得無法放鬆,如腦海裡出現各種想法、身體無法控制地緊繃起來等。因此,在練習聚焦自身感受前,首先練習「不聚焦」。
「不聚焦」,不是注意力分散,而是幫助我們重新定向,使我們在聚焦與不聚焦間保持彈性。如當我們執著於某個細節裡,跳脫不出來,如不工作就是浪費生命,這就像在發生車禍事故一樣,車子暫時停滯不前,試著讓自己像導航一樣,重新定向,更換成其他道路行駛。若仍執意走同一條路,則生命如車子般無法前進。
不聚焦時,就像導航變更路徑,轉向聚焦於不習慣感受的身體感受。可以透過陪伴獨處或追蹤感官感受協助我們不聚焦。
這是幫助我們觀察情緒,喚起情緒,感受情緒,承認它,不受它引導。
在焦慮時,學習如何感受身體的感覺,透過感覺的描述,可以讓您與您的身體保持一致性與真實性,不讓焦慮的想法與情緒綑綁自己或逃避焦慮,而是與焦慮共處。進而,我們才能更細微地感受到被強烈焦慮情緒淹沒的其他情緒。
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注意身體,描述您發現的感覺,可以使用感覺特質的單詞來幫助自己描述。如下:壓力、氣流、張力、疼痛、刺痛、瘙癢、溫度、大小、形狀、重量、運動軌跡、速度質地、元素、顏色、情緒 (如封閉、振奮、垂墜、提升…等等描述)、聲音、味道、氣味……等等,以上為筆者在進行追蹤感官感受技巧時會用到的特質,當然還有更多的感覺特質,等待您去探索,這些感覺特質單詞是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通往身體各部位的鑰匙。
當焦慮升起時,將意識停留於當下,客觀觀察情緒或引起焦慮的事件,有意識地不帶評價、想法去觀察。可以透過以下三步驟練習:
焦慮框架
將焦慮停留在意識的邊緣上,感受焦慮同時對其不反應,轉移做其他事情,並有意識地給予自己後續可以盡情焦慮的時間點。當焦慮再度升起時,告訴自己會有一個完整的時間可以盡情焦慮。
焦慮攀緣
將焦慮拋向在一個具體物體上,可以是實體或想像的。對其客觀觀察,描述其外觀特徵,如顏色、尺寸、紋理、重量等,看看焦慮的模樣並且為焦慮命名。當焦慮又來襲時,以該命名來稱呼焦慮,如「瘋狂小鐵」你又來囉!
漸進暴露法
建立焦慮階層表,最低至最高的焦慮程度,如1分-10分的焦慮事物,從最不感到焦慮的事物開始練習。當對低焦慮階層不再感到焦慮或是可以涵納該焦慮後,就可以繼續往較高焦慮階層的事物練習。你會發現,你對焦慮的涵納會越來越寬廣,甚至當跨越低焦慮程度事物後,原本設定8分焦慮程度的事物,感受上也會變得不那麼焦慮了。因此,每跨越一個階層後,可以再重新檢視階層表的分數是否改變或是順序是否需調換。
擴展性思考
焦慮的想法通常是限制性的思考模式,透過神經可塑性的特徵,我們可以增加擴展性思考的迴路,逐漸取代限制性思考迴路。這不是直接改變焦慮,是透過減少安全策略的使用,間接改變焦慮。擴展性思考是一種挑戰,因為通常與自己過去的思考習慣相反,所以不會立刻減少焦慮,若不會因為焦慮存在而又使用安全策略,就是正在建立新的思考迴路。
銅 ─ 於夜晚塗抹腎臟位置,協助自我回到正確位置。
矽 ─ 協助界線的建立。
玫瑰 ─ 平衡和支持節律系統。
金絲桃(聖約翰草) ─ 溫暖支持神經感官系統。
洋甘菊 ─ 鎮定並促進消化及新陳代謝系統。
足浴或其他可增加身體溫暖的方式。
最後,想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對情緒的涵納,是轉化為愛與慈悲的根基。因此,
焦慮的背後可能帶著更大的喜悅。
---------------------------------------------------------------------------
筆者之前開過的 焦慮 課程,提供參考。
課程題目:解決焦慮的方式是不去解決它: 連結焦慮,找出微光
課程內容:焦慮是日常,如同您每天需要吃飯喝水,補充一天所需,有時焦慮意識得到,有時意識不到,但它都在影響我們。您可以有意識地感受它,甚至利用它。因此,這堂課可以幫助我們看見焦慮的本質,理解焦慮為何而來。課堂提供數種講者會運用的焦慮練習方法,幫助我們與焦慮擬人交朋友。課程中,有練習與焦慮相處的方式,如困住焦慮、讓焦慮蔓延全身、焦慮擬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