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直講中國?畢竟這是近代最大規模的社會實驗,透過完全摧毀一代人的道德品行,如何持續影響後面三代人。我們看到許多的躺平現象,說穿了就是文革世代對於掠奪民族後代子孫毫不在意,只在乎自己的子孫,其他人的都是可利用資源。而活過文革的世代,逐漸掌握社經大權後,剝削年輕一代也是毫無壓力,反正自家人過的好就好。反對者會說,其他國家也一樣。是沒錯,如果你否定有傳統信仰、價值具有制約能力,認為這都是做表面功夫,只有錢可以證明一切,那你是對的。
都市化是工業社會的必然結果,集中、大規模量產才能降低成本,提供源源不絕的消耗品。但也有後遺症,當人口被吸入都市,勢必會有適應與不適應,賺到錢跟沒錢的,在都市內形成一個個的「貧民窟」。這個概念是相對的,不是電影中那種幾乎是法外之地的黑暗角落。
貧民窟的概念是要提醒大家,都市化的黑暗面存在,談論鄉村的落後,也得要注意都市其實沒有那麼美好。問題是貧民窟的出現,代表都市自然形成的階級分類,一個個住宅區依照房價區分,分隔了收入等級不同的民眾。
出生中產活在雲端,人際疏離思想單一化
前面不是說到,現代都市居民的聯繫是疏離的,這種現實的同溫層,也會帶來類似的現象。當住宅區依照房價,切割成一個個學區,學區的小孩背景差不多,也代表每個學區的考試成果差很多,最終形成封閉循環。
名義上住在國際化大都市,接觸過的人一個比一個還少,思想被教育成多元化,生活充滿著同質性極高,一點都不多元的多元思想者。
簡單說,就是同質性高,或是替身使者會互相吸引。台灣還有強制常態分班,在歐美一些私校甚至都貴族化了,沒從幼稚園開始就搶到位置,未來之路就不平坦。
這些事實,帶來的是想像力超越行動力的客觀空間,一個從沒到鄉村住過的都市中產白領階級,想像著鄉村居民會過怎樣的生活,並把度假觀察到的一切當成真實。然後類似經歷的人越來越多,鞏固偏見的程度也越高,所謂的多元思想,一點都不多元,想在同一個階級中獲得認同,你就得要擁有一樣的多元價值。
簡稱為了多元而多元的一元化。
想像力,創造出各種想像的公共空間,並希望在自己信奉的範圍內,要求現實的一致性。這就讓鄉村有鄉村的樣子,逐漸被現實化,或者說鄉村居民為了獲得觀光資源,會演出都市人想像中的鄉村生活。於是,這種想像變成了政策,要求政府執行想像中的鄉村化,也代表都市化被更加徹底的執行。
自認正義使者,邏輯雙標的進步價值
例如,在台北市,相信遊民應該不存在,所以對遊民驅離噴水,沒有任何心理負擔。而支持這樣做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理由總是出奇的一致,想像遊民的組成,想像遊民的生活,並想像遊民之所以出現在這邊,是因為各種懶惰心態,故而清理社區使其乾淨,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