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公共空間的存在,原本就是為了建立社群關係而生,社群關係越密集穩固,象徵個人的安全區也越大,可以找尋的避風港越令人心安。結果,要嘛是傳統的公園,遇到陌生人太多,處理成本又高,不如不要建立。 而購物商城出現代理人模式,等於沒有練到,花很多時間在購物上,恰巧進入我們之前提過消費主義的循環。為了休息而去追逐可以休息的場所,而在休憩地中又不能真正的休息。
購物商場的出現是大勢所趨,現代人想要獲得心靈上的休息之地,公共空間已然不足。或者說,在世界各地,還有社區存在的地方,庭院、公園都還是鄰里社群交際的場所,從小在此長大的人依舊會保持良好的關係。
而都市化越強的地區,都市內的公共空間被壓縮,陌生人比例增加,即使治安良好,現在的都市人也不見得想在這個地方與陌生人打交道。說白一點,人很不喜歡與陌生人交往,交際要有一些契機,同校同學、公司同事、親友介紹等等,尤其現在又有網路,總是會有初步篩選方法。
從商城到網購,更便利的消費徹底原子化的社會
那怎麼辦?購物活動可以,商業互動時,你不需要在意店員的情緒,店員也不需要在意顧客的身分,除了夠熟的常客,大多數的活動都只有那一兩次,從此不會再見面。雙方依循禮貌的原則交往即可,而這種交往是不會提供人際關係的滿足感,購物才可以。
既然購物可以短暫的填補心靈上的空虛,最快的解決方案就是再次購物、持續購物。
當消費成為滿足心靈的最快手段,購物後的下午茶配茶點,蛋糕糖分加上恆溫空調,彷彿心靈的綠洲,裝滿戰利品的購物袋沾上些許香水,比祭神用的沉香更讓人安心。相較之下,下午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吹著微風,看著碧綠的草地,躺在湛藍的天空,好像沒比較好。
更不要說陌生人,在都市的公園裡,陌生人沒有什麼共通點,購物商場的陌生人至少都是消費者。也就是降低相處的成本,減少人際關係的連結。
現在更好了,網路購物,連店員都不用碰面,直接從琳瑯滿目的商品中獲得快感。按鈕點一次就是一包,商品會送貨到家,時間被縮短,空間被壓縮,純粹的花錢,單純的快樂。
而這些被截取的時間,消費者又拿去做了什麼,更多的工作,或是更多的娛樂。真的能夠妥善運用嗎?這我們不知道,因果關係很難確認,究竟是現代工作壓縮了消費時間,使得我們要儘快購足日用品,還是購物商場、網路賣場提供了更方便的選擇,讓資本家可以肆無忌憚的要求你在家全天責任制。
速食娛樂掏空錢包與心靈
至少我們確定,多數人的時間被擠出來,並不會拿去精進自己,而是耗在其他娛樂上。這就涉及到了很多哲學問題,對生存無意義的娛樂,可以調劑身心,若過多的娛樂則會干預求生技能的鍛鍊,對人類社會整體來說,可能反倒有害。更進一步談就是人生問題,人活著要幹嘛?顯然有不少人認為,省下那麼多消費時間,不需被人際交際困擾,可以泡在娛樂中一輩子,當條鹹魚又如何?

編:「我就爛」的梗圖大行其道,就是建立在這種心態上
看似有理,在全世界近年的政治浪潮卻不難看出,人類並不想要這樣,而是分成兩極。一極要求減少過度的娛樂,應該多多增進自己,提升能力,也就是在想像力與行動力之間,選擇了保守作法,提升行動力為主。另一極則是奔向後現代的想像狂潮,認為人類應該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無限制娛樂,每個人出生就該笑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