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笨,像體育班的說自己想找相關工作,多半也只是希望。筆者碰過不同的體育班,有的學生是說機會不高,努力幾年後不行,會早早轉到其他方向。也有人說很簡單啊,以後去當體育老師、教練就好。要不要猜猜看,會說出當體育老師很簡單的學生,有沒有見過教甄那精美的錄取率,以及老師本人的學歷?下一篇來談興趣。
興趣的定義蠻廣泛的,依照杜威(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現代教育的重要改革者)的說法,興趣是一種內在動機,促使人們自發性的去學習。
而引發出興趣的動機,往往是正面回饋,這個回饋不見得是短期,經歷千辛萬苦才能得到的也算。問題在於,怎樣引發出正面回饋的機制,而不是興趣的內容。
不見得真有興趣:逃避與正面回饋機制
舉個例子,假設你想鼓勵學生爬山,每一個都在那邊該該叫,然後你設立了一個標準,凡是登上幾個台階,就獎勵他幾元,但得要爬到某個高度才能開始算帳,且要在一定時間內達成。我們可能會得到一群對爬山超有興趣的學生,而引發興趣的動機,當然是錢。再舉上面的爬山為例,若把獎勵改成學習服務時數呢?凡是成功爬到頂端的,可以得到1小時。那麼,班上會有對爬山有興趣的,但顯然數量會很少。倘若不是獎勵,反倒是懲罰,沒有在規定時間爬完的,記警告!那即便人人爭先恐後衝上去,我們也不會認為這班學生對爬山興趣很強。
換句話說,引發的動機很重要,為何學生對玩遊戲很有興趣?舉凡解任務,拿到獎勵,漂亮的動畫,爽快的打擊感,在遊戲當中有所付出,就會有所收穫。這完美的符合正面回饋的建立,相較於學校課業,付出很多時間練習數學,成績會不會有相同的回報?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所以當我們跟學生討論興趣時,要先記得,他真的是對這有興趣,還是純粹在課業上的挫折太多,從課業外找到了正面回饋。也不要急著說,這年代不見得只要讀書,筆者沒這樣講,現在公立學校有家政、生活科技其他藝能課程,多的是從中發掘自己似乎有興趣的學生。
慎防「自由發揮」的陷阱--多半純為搞破壞
正面回饋,通常是只能得到什麼,像筆者問過生活科技老師,現在的學生作什麼最有興趣?
「讓他自由創作。」
這是好聽的說法,實務上去制杖販劍的比較多,拿木材磨切出木製刀具,滿足小男孩的幻想。
說白了,隨便學生作自己想做的,不要拘束最好。但這不是教育,因為生活科技老師會跟你說不行這樣,機器操作沒學好,安全規範不熟悉,不可能放任學生自己做。聽過學生拿電烙鐵燒熱熔膠嗎?他覺得很好玩,把桌子挖洞後,拿烙鐵燒熱熔膠灌進去,超有成就感。
這欠打吧。
所以,別把自由創作看得多偉大,多數學生分不清楚,自由創作跟恣意破壞是兩件事。許多網紅常把兩者混在一起,對教育現場亂批評,其實是在利用資訊不對稱。
家政老師教學生烹飪,一定要先說好安全規範,生活科技老師也不可能放著學生使用機械設備不管。但學生的破壞多半都屬於無意識行為,這是需要緊盯的,而有創意的學生往往在破壞上也很有創意,導致老師必須要嚴加管束,才產生了所謂不讓學生發揮的說法。
簡單說,我們以為教興趣,是讓學生自由自在,錯。因為自由自在代表沒有拘束,很容易得到正面回饋,像是把砂磨機弄壞,得到一把粗製的木刀,對學生來說當然很有成就,但這對嗎?那你說,課程改成教製作木刀啊。
放心,那位自己製作木刀的同學,就會對木刀沒興趣了。人家要的是隨便亂操作,卻可以得到成果的爽快感,不是被老師押著照規矩一步步來,先繪圖然後切割再打磨。
這樣太壓抑了,一點都不開心。
需時累積的學習樂趣,難敵即時反饋的當代娛樂
換言之,學生的正面回饋,破壞現有秩序最快達成,因為學校是集中管理單位,學生等於是從開放的環境進入被管理的場域。而我們大人說的培養興趣,比較像是自己知道要獲得正面回饋,必須要接受訓練,所以甘願進入被管理的環境。
這意即,在動機上,想在學校複製一般人的經驗很難,不是概念錯誤,是情境不對。可以不用上課,上課不照規矩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玩手機更好,這就是正面回饋,打破現有壓抑環境的回饋。
把這些因素扣掉,我們才能修正得到,引發動機的正面回饋,究竟出自何方。
依照藝能科老師的說法,幾乎沒有例外,就是發現「自己可以從正規方法中,獲得他想要成果的過程」。像是美術課成功的用雕刻刀,雕出他超愛的動漫人物頭像,或是借用雷射雕刻機,做出他獨有的遊戲角色杯墊。當學生依照規矩才能獲得正面成果,就會依照既有的規範,乖乖的去做事,並從中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果這個過程,獲得正面回饋的時間太長呢?那很多人會選擇回頭去玩遊戲,解任務拿獎勵比較快,好好學3D列印製作精美遊戲公仔太麻煩了,弄半天還不如花錢去買盜版貨。
而很可惜的是,別說是台灣,歐美也是一樣,大多數學生都會覺得玩遊戲拿正面回饋比較爽。
- 編:大人的世界或許很偶爾有用,但學生逃避學習肯定沒用
筆者的意思是,不要以為興趣的培養很簡單,這涉及到正面回饋機制的設計,以及情境的影響。大多數人之所以會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都是淡淡的,像是看漫畫放鬆心情,重點在放鬆。
但每個人都會從這過程,進入到對漫畫深厚的興趣,從而研究劇本、構圖嗎?
不是有興趣才去做,是做久了才可能有興趣
說這麼多,只是想跟各位說,網路上太多太多所謂的建立興趣,包括為了興趣而工作,從工作中找樂趣,混雜許多不相干的因素,變成非常獨特,只屬於個人的單一經驗。
我們教師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的興趣都是藉由迅速的正面回饋得到,而且沒有很深刻,想要放鬆、放空是常態,天天放鬆放空是理想。
「如果每天放空,天上也會有錢掉下來,那該有多好。」
好逸惡勞是天性,而我們都知道,無論興趣是讀書、登山、玩遊戲,深入都需要付出大量心力,前期遇到的挫折不會少,正面回饋的獲得需要耐心。
而當今網路上充斥的訊息,在興趣的論述上,更像是毒品的短期刺激,已經延伸到一般工作,好像你無法在工作上跟興趣結合,就是一場誤會。
更讓人覺得無語的是,把興趣跟適性混在一起,誤導學生以為適合的才有興趣,沒興趣的不會適合。
投機世代會有一群群怨天尤人的論述,多半都以為讓自己爽的工作才叫做適合、符合興趣。
下一篇來談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