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強到弱,從弱到強

從強到弱,從弱到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且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強者與弱者的關係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不斷變化的。

首先,書中重新定義什麼是「強者」。羅振宇提出,強者往往是在一個靜態的系統中被認為比較強,但如果我們從時間演化的動態視角去研究強者為什麼強,答案可能會讓很多強者感到沮喪:因為他弱所以他要變強。這句話乍聽之下可能有點矛盾,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

讓我們以企業為例。一家公司的成長並不是簡單地變得越來越強,而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壯大的。換句話說,「強」只是我們靜態看過去的一個視角,而不是真相和底色。這個觀點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強者的本質,也為我們理解企業成長提供了新的視角。

更有趣的是,羅振宇還提出了「因強而弱」的概念。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反直覺,但在商業世界中卻是常見的現象。以多元化經營為例,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企業主動追求的策略,但實際上,它往往是企業被業績增長的壓力逼迫而不得不採取的選擇。

書中舉出一個具體的例子。許多網際網路公司在初期獲得成功後,往往會面臨一個困境:主要業務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維持增長,它們不得不開始考慮將其他領域的產品引入自己的平台。然而,在這些新的領域,這些「強者」反而可能變成了「弱者」,因為它們缺乏相關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這種「因強而弱」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大公司,也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羅振宇曾私下和許多創業者交流,他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創業方向選擇標準:選擇大公司正在嘗試的二三線產品。為什麼呢?原因有二:

首先,大公司通常擁有專業的策略發展部門,具有強大的分析能力。如果他們決定開發某個產品,必定有其道理。創業者可以從中學習,借鑒大公司的洞察力。

其次,雖然大公司是強者,但在嘗試新業務時往往會顯得猶豫不決,不願意全力投入。相比之下,創業者可以更加專注和靈活,在這些新領域反而更有競爭力。這就是所謂的「大公司強者因強而弱」的邏輯。

除了「因強而弱」的概念,羅振宇還提出了「軟規則」的觀點。強者制定的規則往往不是顯性的,而是一種軟規則。這些軟規則通常以道德或輿論的形式出現,成為維護強者地位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商業競爭中,有人可能會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批評單純的價格戰。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在維護市場的良性發展,但實際上,這可能是那些無法在價格上競爭的傳統企業所採取的策略。他們通過制定這種「軟規則」,試圖限制其他企業的競爭手段。

羅振宇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中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們對強者和弱者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強弱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不斷變化的。強者可能因為自身的優勢而變弱,弱者則可能在特定領域找到機會而變強。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了「故事思維」的概念,分析了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和決策。文章指出,過度依賞故事思維可能導致認知偏差,並介紹了「倒 U 形曲線」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更多」不一定「更好」。文章還討論了「因弱而強」的現象,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用這些概念的建議。
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作者羅振宇用了一個比喻:「刺蝟與狐狸」,來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為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平衡長期目標和短期適應提供了新的視角。 什麼是「刺蝟」和「狐狸」?這個比喻來自著名哲學家 Isaiah Berlin,他說:「刺蝟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許多小事。」這裡的刺
本文介紹了「內心董事會」這一處理棘手問題的有效方法。通過在心中召集不同角色的「董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做出更全面、更明智的決策。文章還提供了具體的應用案例,並強調了這一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廣泛適用性。
本文介紹了問題的三種類型:單純問題、兩難問題和棘手問題。通過具體例子說明了每種問題的特點及處理方法。文章強調了理解問題本質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對不同類型問題的建議。最後,文章呼籲讀者培養長期思考和適應能力,以應對複雜的現代社會。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如何快速理解新的知識領域,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洞察力,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在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認知篇)》中,提到了一個有趣且實用的概念:同構學習法。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和理解複雜的知識,還能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具創新性和洞察力。 同構學習法的核
本文探討了著名天文學家 Carl Sagan 的兩種有效傳達複雜概念的方法:創造概念和建立形象。通過分析「核冬天」和「暗淡的藍點」兩個案例,文章闡述了這些方法的力量,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用這些技巧的具體建議,幫助讀者提升溝通效果。
本文探討了「故事思維」的概念,分析了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和決策。文章指出,過度依賞故事思維可能導致認知偏差,並介紹了「倒 U 形曲線」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更多」不一定「更好」。文章還討論了「因弱而強」的現象,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用這些概念的建議。
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作者羅振宇用了一個比喻:「刺蝟與狐狸」,來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為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平衡長期目標和短期適應提供了新的視角。 什麼是「刺蝟」和「狐狸」?這個比喻來自著名哲學家 Isaiah Berlin,他說:「刺蝟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許多小事。」這裡的刺
本文介紹了「內心董事會」這一處理棘手問題的有效方法。通過在心中召集不同角色的「董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做出更全面、更明智的決策。文章還提供了具體的應用案例,並強調了這一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廣泛適用性。
本文介紹了問題的三種類型:單純問題、兩難問題和棘手問題。通過具體例子說明了每種問題的特點及處理方法。文章強調了理解問題本質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對不同類型問題的建議。最後,文章呼籲讀者培養長期思考和適應能力,以應對複雜的現代社會。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如何快速理解新的知識領域,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洞察力,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在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認知篇)》中,提到了一個有趣且實用的概念:同構學習法。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和理解複雜的知識,還能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具創新性和洞察力。 同構學習法的核
本文探討了著名天文學家 Carl Sagan 的兩種有效傳達複雜概念的方法:創造概念和建立形象。通過分析「核冬天」和「暗淡的藍點」兩個案例,文章闡述了這些方法的力量,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用這些技巧的具體建議,幫助讀者提升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