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31|如何在輔導中幫助學生服從?

U031|如何在輔導中幫助學生服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選擇架構師 Choice Architect" 的任務是組織脈絡讓人們做決策。」


「如果你開咖啡店,提供餐點讓人選擇,你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是醫生,提供病患不同的療程選擇,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創造一個表格,讓新進員工選擇員工福利,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是家長,提供兒女教育選項,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這幾段討論,節錄自美國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1] 與美國法律學者Cass Sunstein [2] 於


2021年8月3日所出版的"Nudge: The Final Edition"[3]的第3頁,


引發我對「輔導 Mentoring」的深度思考。


與「選擇架構師 Choice Architect」相關的概念是「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4],其意思是「對呈現給決策者選項的設計。」


「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是「助推理論 Nudge Theory」[5] 的一個關鍵概念。


「助推理論 Nudge Theory」則是「行為經濟學 Behavioral Economics」中的概念,描述「決策環境的設計」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團體與個體做決策的行為」,以達到「服從 Compliance」。


有趣的是,要達成「服從 Complicance」可以有以下四個手段[6]:


01 教育 Education


02 立法 Legislation


03 執法 Enforcement


04 助推 Nudge


有趣的是,當我在「輔導 Mentoring」大學生與碩博士生時,


的確也要達成某種讓對方「服從 Complicance」的目標,


而上面的四個手段,用於個人也的確很有道理。


首先是教育,也就是教小朋友們相關的知識,


讓知識的內容去幫助他們照著學術共同體的規則來。


再來是立法,也就是教小朋友們看懂一些行規,


例如執行研究專題的正確心態,以及一系列的規矩。


接著是執法,就要訴諸更高的權威等級,


例如當你手上有人事權時,在最糟的情況下可以終止整個輔導。


最後是助推,這則是洽當的設計幾個選項,


讓小朋友在思考研究問題時,


可以從預備好的幾個選項中做選擇,


讓他們感覺是自己想出來的。


經濟學的研究真有意思,尤其應用到帶人的案例上,


給了我許多做進階「輔導 Mentoring」的框架與啟發。


Reference

[1] https://www.chicagobooth.edu/faculty/directory/t/richard-h-thaler

[2] https://hls.harvard.edu/faculty/cass-r-sunstein/

[3] https://www.amazon.com/Nudge-Final-Richard-H-Thaler/dp/014313700X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oice_architecture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dge_theory

[6]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263276421999447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學生在撰寫專題時,經常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這種混淆讓學生容易誤以為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就等同於研究能力。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課程專題報告:像是科學作家 課程專題報告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科學作家」的工作。 學生透過查閱文獻,拼湊
對於正在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和文獻是日常功課。面對同一個研究主題,市面上可能有各種書籍和資料可供參考,但它們的內容差異卻相當大。透過平行比較多本書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研究主題,還能加快掌握該領域的核心知識。 ▋每本書都展現作者的獨特學術視角 以機器學習為例
昨天在Threads上發表的2篇文章,談到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居然讓我的追蹤數在一天內增加了150人,從1950到2100人!這個現象真是出乎意料,或許觸及到了大家關心的議題,也更讓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的具體方法。 ▌早睡早起的習慣 我一直有早
今天是 2024 年 9 月 18 日,距離我開始重視閱讀已經過了 16 年。 從高中時代到現在,我讀了數百本書。身為一位已經經歷過碩博士求學階段的人,我懂得研究生們經常面對著大量的文獻、書籍需要消化。但直到今天,我才發現一個能大幅提升閱讀效率的方式,特別適合碩博士在學學生。 ▌7 本書
1. 沒有從整體架構著手,過早進入細節: 很多學生一開始學習程式設計時,容易陷入只關注某個程式碼段或技術細節,卻忽略了先掌握整體系統的全貌。這就像在蓋房子時,還沒設計好整體藍圖就直接開始裝修內部,最終只會導致整體混亂。事實上,先了解系統的目的、架構、以及如何運作,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
對碩博士生來說,學術研究與寫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學習、累積經驗,並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卻是許多人面臨的挑戰。根據日本作家本山裕輔在《投資としての読書―本をスキルとお金に変える》一書中提出的「經驗學習模型」,我們可以通過四個步驟來優化學習過程:經驗、復盤、概念化、試行。 ▋經驗
大學生在撰寫專題時,經常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這種混淆讓學生容易誤以為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就等同於研究能力。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課程專題報告:像是科學作家 課程專題報告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科學作家」的工作。 學生透過查閱文獻,拼湊
對於正在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和文獻是日常功課。面對同一個研究主題,市面上可能有各種書籍和資料可供參考,但它們的內容差異卻相當大。透過平行比較多本書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研究主題,還能加快掌握該領域的核心知識。 ▋每本書都展現作者的獨特學術視角 以機器學習為例
昨天在Threads上發表的2篇文章,談到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居然讓我的追蹤數在一天內增加了150人,從1950到2100人!這個現象真是出乎意料,或許觸及到了大家關心的議題,也更讓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的具體方法。 ▌早睡早起的習慣 我一直有早
今天是 2024 年 9 月 18 日,距離我開始重視閱讀已經過了 16 年。 從高中時代到現在,我讀了數百本書。身為一位已經經歷過碩博士求學階段的人,我懂得研究生們經常面對著大量的文獻、書籍需要消化。但直到今天,我才發現一個能大幅提升閱讀效率的方式,特別適合碩博士在學學生。 ▌7 本書
1. 沒有從整體架構著手,過早進入細節: 很多學生一開始學習程式設計時,容易陷入只關注某個程式碼段或技術細節,卻忽略了先掌握整體系統的全貌。這就像在蓋房子時,還沒設計好整體藍圖就直接開始裝修內部,最終只會導致整體混亂。事實上,先了解系統的目的、架構、以及如何運作,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
對碩博士生來說,學術研究與寫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學習、累積經驗,並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卻是許多人面臨的挑戰。根據日本作家本山裕輔在《投資としての読書―本をスキルとお金に変える》一書中提出的「經驗學習模型」,我們可以通過四個步驟來優化學習過程:經驗、復盤、概念化、試行。 ▋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