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文,此篇終於進入自我的 reflection 啦✨
閱讀上篇文章:當情人開始轉變為家人,是情感的昇華還是退步?(上篇)
期待寫這主題很久了,在感情中一直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人,能夠遇見我現在的男友。
交往近七年,男友已經越來越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幾乎是比原生家庭的家人還要親密,我發現,我開始對他說話的語氣,也會有點沒耐心了。這使我開始有意識地注意自己與男友相處時的情緒。
以前就有聽過一個說法:觀察另一半對待家人的樣子,就會是以後另一半對待你的樣子,所以有機會一定要跟他家人相處過,你才能知道「成為家人後的你們」會是個什麼樣的。
剛在一起的時候,因經常在男友旁與家人通電話,他那時候就有說過,我對我媽媽講話常常都很不耐煩,電話講到後面沒多久我注意力就飄走去做自己的事, 而這樣子的注意力轉移,對方是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得到的。而我對朋友就很大方熱情,都沒有生氣過,這是一個我自己沒發現、無意識的狀態,那時候我就曾有擔心未來我也會這樣對他。
因為是家人所以可以無條件包容, 但也因為是家人,我們不就是應該用自己最真實、最不用偽裝的狀態面對對方嗎?那時我與男友對於這一個話題有點僵持不下,因為這又會涉及到,什麼叫做「做自己」對於另一半、對我們最親密的家人,如果都不能卸下武裝,用最輕鬆自在的自己與他們相處,那到底哪裡才會是我們舒適窩、避風港呢?
長大後有聽過一個說法,所謂的「做自己」是建立在對自己負責、對家人朋友負責、對世界負責的一個狀態,偶然看過一篇文章,文章節錄張曼娟分享分享:
我們想要變得更好,為了讓自己更好,我們不會任性,不會蠻橫無理。我們會更有同理心,更能體貼別人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保持個性,能發揮生來就具足的才能與潛力。
當一個人決定做自己之後,做自己的時機就愈來愈多了。
— 張曼娟《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我很喜歡張曼娟作家這段對「做自己」的闡述與說明,讓我想起大人學 podcast 的開場白:大人的 small talk,和你分享「成為成熟大人」的必備學問。我自己的定義是,所謂的做自己,就是作為一個成熟的大人,能自我承擔又不造成他人麻煩,就可以坦然地做自己。
但這感覺又是另一個話題了,以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聊聊。
與男友相處的每刻我都在學習,負面情緒來得非常瞬間,另外自己、家人、伴侶都感會感到很錯愕,會不曉得該如何面對我突如其來的情緒,但我明白我必須抑制這經常會出現的心魔。
剛好要邁入情感第七年的此時此刻,很幸運我聽到賴佩霞老師的演講,就以老師的分享一起。這一篇文章,我想以分享手寫筆記,順便記錄一下那一天非常沉浸在賴佩霞老師講座中的自己。
整合賴佩霞老師的心法,我給自己練習的「情緒處理腳本」是:
意識感受 > 冷靜思考 > 回應需求
先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思考自己情緒的發生是因為哪些自我需求未被滿足,進而羅列需求後告知對方,溝通並彼此統一共識。
溝通最難的往往是跟我們最愛的人 — 賴佩霞
所以我們更加再一次情緒突然 break down 的時刻做有意識的練習,但我也很明白,當那瞬間感性凌駕理性時,真的就像脫韁野馬一樣失控,更不用提要自我抑制!所以我的方法是,請男友當下立即提醒,並反問我。這方法很有效,一開始試的幾次,我真的是會更氣,但後面多做幾次自我控制的練習後,我現在能在情緒即將潰堤的瞬間,自我意識,而不用再他人提醒。
下面幾個問題是賴佩霞的全講座精華✨因為涉及到深度的自我對話,所以當然也是非暴力溝通中最難學會的一 part。
並且要練習放下「一定要把自己說清楚講明白」轉變為「用對方想聽的方式表達自己跟他聽」。
能夠挽救婚姻不致出軌與崩壞的,從來都不是道德、法律、輿論,而是愛情。
在婚姻中,每天談戀愛。 — 張曼娟
當與最親密的另一半保有良好的對話與溝通,基本上就已經先克服了兩性關係中的會消磨彼此激情的一大阻礙了,保有在長久關係中的持續愛戀,我想,又可以再開一個主題來分享吧 😉
感謝閱讀到最後的你🙂
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寄信跟我互動交流,那對我來說會是一大鼓勵,也非常希望可以 following 我的帳號,那兒紀錄任何一個激發我內心漣漪的小小啟發、小小靈感。
Dairrene 小黛
|一個熱愛行銷花花世界的 outdoor 女子
Follow me on IG(Dairrene)
|一個滿載著登山自潛,被冀託分享多點知識的帳號
Willing to connect via email(amyashley520617@gmail.com)
|隨時看到,隨時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