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美國的閱讀教學戰爭 the Reading Wars? 美國 PBS 頻道的 Otherwords 節目最新一集就在講這件事,也解釋了目前腦科學對大腦如何學習閱讀的理解,說得很清楚,值得一看。
台灣小學現在使用的 Phonics 字母拼讀教學法,在英美有很長的歷史。但美國有一整代的教學者,因為崇尚自由,當時認知科學也尚未提出大腦如何學習閱讀的證據,因此捨棄了死板無趣的 phonics 教學,認為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從上下文甚至圖片猜測意思,就能讓學生學會閱讀。 去年記者 Emily Hanford 製作了 podcast 節目 Sold a Story,訪問了許多孩子學不會閱讀的家庭。有些家長是疫情期間陪著上線上課,才知道學校老師不是用 phonics 在教,而是要孩子猜,孩子只會背學校帶回來的小書,遇到其他材料就逃避,也不會讀。
抽絲剝繭找到引進這種「三線索」猜猜法、被推崇為偶像的教授們,再查到他們和相關出版社多年來從教材市場牟得的鉅額利潤。節目掀起一場改革,美國許多州立法禁用「三線索」教材,要求各學區採用符合 Science of Reading 的教材教法 -- 這是二十幾年前美國政府召集專家提出的建言,教改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跟台灣讀者相關的,或許是那家被記者指名,但拒絕受訪的 Heinemann -- 海尼曼出版社,以出版分級讀物著名,在中國把它們的分級讀物稱為「小童開口神器」。最近看到中國又重新改版推銷了。 所以到底還能不能用分級讀物呢? 對母語是英語的孩子來說,分級讀物的用途是學會「閱讀」,所以不應該在沒有 phonics 基礎的情況下去讀包含許多不規則單字的分級讀物 -- 越簡單的讀本,其實不規則單字的比例可能越高。初學 phonics,閱讀的部份需要先搭配程度相符的 decodable readers 可解碼讀物。 而對於我們這樣英語是外語的孩子,如果是把分級讀物當成「聽力輸入」的材料,從簡單的句型開始,重複聆聽複誦,累積句型和聽力詞彙,我想還是可行的。對自己英文沒有信心的爸媽,用分級讀物入門陪讀,會比繪本容易一些。但分級讀物比繪本、卡通語言貧乏無趣,這是要先了解的。 但要進入「閱讀」的學習,就一樣必須把 phonics 學紮實再來讀。 回到美國當初為什麼捨棄 phonics:因為很無聊,因為很死板,因為要機械式反覆操練。結果一代人的閱讀能力一塌糊塗。 再看看上次分享的英國教育部建議:phonics 不要「玩中學」,因為效益太差! 你說,不是要親子共讀和樂融融嗎?不是要培養對閱讀的熱愛嗎?不是也有小孩自己看著看著就自然學會了嗎? 沒錯,也有多看就會了的。但要作為培養國民基本學力的策略,就要採用對大多數人都有效果的方式來教學,不管家裡有沒有爸媽可以陪著共讀,不管有沒有上全美或雙語幼兒園,都要有效。 而熱愛閱讀當然很好,但這不應該成為「學會閱讀」的前提。
學會閱讀是基本權利。 把 Otherwords 這集節目分享在底下,請 Notebooklm 做了摘要:
這段影片探討了英語閱讀教學史上的「閱讀大戰」,指出「整體語言」理論主張兒童可以透過自然直覺的方式學習閱讀,並使用「三線索」策略,透過語境、語法和字形推測生字。然而,科學研究發現這套理論存在缺陷,因為人類大腦處理文字和聲音有不同的機制,而有效率的閱讀需要識字和發音的結合。科學界發現,即使熟練閱讀者也會觀察到字詞中的每個字母,而不是只看首字母。影片最後指出,科學證據的累積以及家長對教學方式的質疑,讓英語閱讀教學逐漸回歸到傳統的「語音」教學,強調字母和音節的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