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古人的國語文教育上什麼?(15)

2023/01/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PEXELS
三字經是古人的兒童學習教材,前四分之一是綜合課程,包含天文、地理方位、音樂、飲食、動物、公民倫理、數學、心理健康…..等等。接下來則要進入國語課的範疇,也是古人學習花最多心力的部分 (誰讓科考以國文為主呢),用最多的時間與力氣,學這麼多國語文知識,目的在於寫出好文章,然後考國家考試當公務員。
古人的國語文知識,今天的我們需要知道嗎?
其實大多數,我們既不需要知道也用不到。
那為什麼我現在還要寫呢?原因有二:
1. 為了完整介紹三字經
2. 即便多數人不需要知道也用不到,但一定有人想知道,也有人用得上
以下為三字經”識某文"的部分:將說明為學的基礎與次第,包含經史子書和史學,一展古代學子的學習概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凡是教導啟蒙階段的孩子讀書,必須講究方法、仔細講解字詞字義、明示文章的斷句法。求學者剛開始先讀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三者合稱小學。讀完小學再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訓:教導
蒙:草初生的樣子,假借為矇,有眸子而無見曰矇,說文解字:『童矇也。一曰不明也。』孩童未接受教育的啟迪時蒙昧不明的狀態稱為蒙。
訓詁:解釋字義、詞義
句讀:文句中停頓處,語氣已完的稱”句”,未完的稱”讀”。一如今日使用的逗點(讀)、句點(句)
文字、聲韻、訓詁,放在今天,就是小學要上的國字、注音和標點符號。差別只在,古人用的教材是沒標點符號的文言文,我們今天用白話文,而且國小課文有新詩、散文、小說(甚至還有金庸射雕英雄傳的黃蓉智退霍都 和日本、韓國童話故事)。
『蒙以養正,聖功也』年幼的孩子純真無邪未染上惡習氣,因此在開蒙階段就必須由好的老師謹慎引領其在正道之上學習,以奠定學習的基礎,這就是聖人教化的功德。因此從初學起就必須講究學習的次第、方法乃至義理與考究事實。
文字為學習的根柢,讀書作文都需要先通文字,讀古書尤甚。因此初學者要先認識字、詞,進而了解由字詞構成的句子,然後是解讀由幾個句子組成的文章。因此初學者的學習就必須『詳訓詁,明句讀』,也必須要先讀小學,弄懂文字聲韻訓詁學,打好基礎再進入四書的經典學習。
例如,孔子評論詩經說『思無邪』,若用今人的直接解讀必然解釋成『詩經三百篇的思想是沒有邪惡的』。然而,思是語助詞,邪的讀音同徐,意思同虛,也就是『詩經三百篇都是無虛的,是真情流露之作』。又例如《論語》『由,誨女知之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此章有六個知,第六個『是知也』讀成知道的知和讀成智慧的智就會衍生不同的解釋。
且古人為文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在閱讀時下對句讀極為重要,句讀往往會直接影響全文的意思,例如子貢問君子時,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還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還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不同的斷句法呈現出不同的理解,就連歷代大儒也要為此爭辯不休。
也就因著中國文字和寫作這樣的特性,學習者在進入識文時必須先學訓詁和句讀,弄清字形字音字義後再接續學習四書。所謂四書,是由宋儒朱熹所訂定,指《論語》、《孟子》和原收錄在《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等四部儒學經典之作,以下將分別說明之。
10會員
79內容數
裏千家茶道,茶道不只為飲一杯茶或看茶人點茶,要賞書畫、讀禪語、看花、品茶具、吃和菓子、還要觀心.要學會做茶主人也要懂作客之道.在寂靜緩慢的步調中,體會清 靜 和 寂之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