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是許多人趨之若鶩的人生目標,指的是存有足夠積蓄,不需工作即能支付生活開銷的經濟狀態。
網路上對此的延伸討論,不免與投資理財綁在一起,但這卻讓我不禁思考:追求「財務自由」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
馬斯洛做為人本主義為主的心理學權威,不只強調人的認知與行為問題,更著重在人追求成長與自我實現等正面特質上。人生是不斷追求向上提升的過程,當基本需求被滿足後,其他更高階的需求將會出現。追求金錢背後的動機,可能是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比如說,有錢是希望買個能遮風避雨的房子,可能是對居住的安全追求;有錢是為了想買奢侈品、名車,可能是想證明自己的社經地位,以受人尊敬。
生理:基本的生存驅力,包括食慾與維持身體機能的需求。
安全:對穩定、保護的需求,免於恐懼、焦慮、失序的安全感。
愛與歸屬:付出愛與接受愛,人有群聚和歸屬的傾向。
尊重:對自己也對他人尊重,追求價值感、權力、認可等成就。
自我實現:自我發揮和自我完成的渴望,一種實現潛能的傾向。
重新思考「財務自由」的動機,它可以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維度,也就是追求「更幸福、更快樂的人生」,不管是物質上,還是心靈上。並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清楚了解自己在追求什麼,永遠敞開心探索,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創造美好的人生,不僅有財務這個面向,在身體、精神、智識、關係等各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有些人事業成功,擁榮華富貴,卻仍不快樂,即使達到財務自由,也沒什麼意義。我認為很重要的是,辨別眾多追求之中,有多少是期待他人認同的「外在成就」?有多少是發自內心喜悅的「內在成就」? 以負責任的態度,有意識地做選擇。
雖然每個人實現自我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我始終相信,通常在自己有熱忱又有能力的事情上,較能創造由內而外的幸福感與自我價值,進而有較高機會,轉換成能幫助到他人的能力,獲得成就感與貢獻感,達到真正的「富足」與「自由」。
追求心靈提升與物質富裕之間,存在著微妙而深刻的關係。當個人專注於自我成長、情感滿足和內在平靜時,他們往往會展現出更高的創造力與心理韌性,這些特質在工作中轉化為卓越的表現,進而帶來財務上的實質回報。心靈的豐盈不僅提升了生活的品質,還能吸引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因此,專注於心靈的追求,實際上是打造穩固財務基礎的關鍵。
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心靈自由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真正的幸福源於內心的滿足與自我實現,而非單純的物質擁有。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追求,探索那些能夠帶來真實快樂與價值的事物,邁向一條更全面、更有意義的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