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udn.com/a2008b11c27/2437083
《經典名句》潛龍勿用 飛龍在天 亢龍有悔
2008/9/12 | 文/羅秀美
人生如翹翹板,不會永遠處於高處。總是上上下下、不高不低的時候居多。《周易.乾卦》卦辭即如是說道:「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其中,又以潛龍勿用、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最為後人所習用。
潛龍勿用,指的是蛟龍隱藏蟄伏,不為世人所知;其後多譬喻賢才遭到埋沒,不被重用的狀態。飛龍在天,指的是帝王在位;其後多借指飛黃騰達的人生境遇。
亢龍有悔,指的是龍處於至高極尊之位,應以高亢、盈滿為戒,否則將有敗亡之虞;其後亦譬喻高處不勝寒的人生處境,隨時可能再度龍困淺灘。
因此,《周易.乾卦》象傳也說道:「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幾句簡單的言辭,道盡諸般人生況味。
潛龍勿用是一種蓄勢待發的蟄伏隱藏,因此多半曖曖內含光,沉潛以待,所以象傳說「陽在下也」。因此,飛龍在天告誡人們的是個人的成就務需仰賴眾人的牽成,因此無論「利見大人」或「大人造也」,指的都是對他人的感恩。
是以,一旦登躋高位或一舉成名天下知,人們往往容易得意忘形,甚至樂極生悲,也就是象傳所說的「盈不可久也」之意。無法持盈保泰,幾乎是飛黃騰達之後的必然走向。
因此,《周易》乾卦揭示的正是極寶貴的人生智慧,一旦飛龍在天,如何避免亢龍有悔,其中關鍵便在於「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般中正平和的心境與態度。惟其如此,乃能謙下、方能穩健。飛龍在天之後的人生路仍十分長遠,最宜細水長流、慢火微燉的經之營之,以避免暴起暴落,才是王道。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77646
文/沈明信 2024.02.07
自古以來,龍被中華民族所尊崇。而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的《易經》,首卦便是以龍為代表的乾卦。
乾卦以六條陽爻為卦象,喻示了龍六種不同的境遇,可以做為我們的人生借鑒,分別是: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
潛龍勿用:剛入社會的人,對於環境是否合適,以及日後的發展,皆無法預知,應該潛心充實自己,等待時機成熟,所以叫潛龍勿用。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胸懷大志的人,若能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則萬事俱備。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名君子如果整天勤奮不休,晚上還戒惕謹慎,就算是遇到危險,也不會招來災難。
或躍在淵,無咎:龍要飛躍而起,或是停留在深淵,皆要順應時勢,能屈能伸。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事業到達了人生巔峰,功成名就,同時得到有權位者的幫助,適合大展宏圖,建功立業。但一定要謹慎利用這種大好形勢,珍惜來之不易的成就。
亢龍有悔:當一個人到了最高的職位,如果脫離群眾,就會高處不勝寒,失去大眾的支持。
乾卦以龍為喻,告訴我們,為人處世應該把握好「度」;行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事適可而止,身在高位更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
雖然龍只存在於傳說之中,但中國人對於世上有龍是深信不疑的,從我們常用的成語「葉公好龍」、「畫龍點睛」,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畫龍點睛,一飛沖天
春秋時期,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諸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非常喜愛龍,居家陳設,無一不是龍的圖形。
有一天,這事被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心中大為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它從天上飛到葉公的家裡,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裡。
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被嚇壞了,呼叫著逃走。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
「葉公好龍」是一句成語,比喻一個人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表裡不一。
再說「畫龍點睛」。梁朝有位畫家名叫張僧繇,有一年他奉梁武帝之命,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四條金龍。這四條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與真龍竟沒有什麼差別,唯獨沒有眼睛。
眾人紛紛提出質疑。張僧繇卻笑著說:「一旦畫了眼睛,這四條龍可就要飛走了。」
只見他提筆一點,天空忽然烏雲密布,緊接著一陣電閃雷鳴,被點睛的兩條龍竟震破牆壁,凌空飛起,最終消失在雲層中。
「畫龍點睛」讚美了畫家的技藝,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或做事的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得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鯉躍龍門,再非凡魚
在所有龍的典故之中,「鯉躍龍門」應該是最廣為人知、激勵人心的了。
所謂的龍門,位於今日山西河津市的黃河峽谷。相傳由於黃河河水渾濁,一般魚類不能存活,只有耐汙的鯉魚生長良好,身上長著金黃色的鱗片。
古人發現每年的春季,這些金色鯉魚會逆水上溯,在龍門跳躍,但是峽谷水流湍急,沒有任何魚類可以跳過去。
民間因此傳說,黃河裡一群鯉魚聽聞龍門的風光,到此觀光。彼時龍門尚未鑿開,其中一條大紅鯉魚倡議跳過龍門,一覽山後風光。只見牠縱身一躍,落到山南的湖水之中,一眨眼變成了一條巨龍。
餘者見狀,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上。
現代科學則指正,傳說中的鯉魚應該是中國古代的鱘魚,魚群跳水,其實是鱘魚為繁衍後代的一種正常現象。由於龍門的地貌,正是鱘魚理想的繁殖地點,所以吸引魚群到此,卻被古人誤為「鯉躍龍門」。
千百年以來,「鯉躍龍門」的故事,振奮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不論環境多麼艱難,都要懂得逆流前進,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