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似乎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困擾,特別是當面對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時,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學生時代,寫作業、掃地、看書等日常事務,常常讓人拖拖拉拉,直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到了成人後,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只是工作責任越來越重,拖延不僅影響自己的效率,還會影響團隊合作與整體工作的進度。因此,學會管理時間、克服拖延症成為了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我曾在線上聽過Esor的時間管理分享,我發現他的方法和我自己的一些經驗頗為相似。雖然我不是像Esor那樣的高效能工作者,但在同事和家人眼中,我也算是個高效能的人。我能夠保持一定的工作效率,並且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這篇文章,我想結合Esor的一些方法和我自己的經歷,分享幾個我如何克服拖延症並提高效率的策略。
Esor在他的分享中提到過一個問題:假如你手邊有多個必須要執行的任務,你會選擇利用放假的完整時間完成,還是利用上班時間,且不影響休假?我想大家心中一定會認為“如果可以用上班時間完成,那當然是最好的,誰會想犧牲自己的休假時間呢?”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我也是這樣的人,能在上班時間完成的工作,我一定不會拖到下班後去做,因為我深知,帶回家來的工作,我很有可能會完全不做。這樣的態度讓我在工作中更加清楚地界定自己的時間,並且避免拖延。為了確保自己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完成任務,我在時間管理上非常謹慎。我會提前盤點出自己的一天有多少可用時間,這樣才能合理安排,確保各項任務都能按時完成。
回想起當年在學校領召期間,當時我需要繳交國文科和彈性課程的課程計劃。這兩種計劃分別有六學期,共12份課程計劃要完成。幸運的是,這只是簡單的文書處理工作,基本上是複製貼上就能完成。我先仔細檢視了我的時間表,這類文書工作並不需要太多的腦力思考,只需要一些零碎的時間來完成。為了不影響我空堂課時間的備課,我便選擇在上課後的短暫下課時間來處理這些任務。
我特別記得,那時候我利用上課後的10分鐘下課時間,快速打開電腦,複製粘貼資料,這樣一來,我就能在這短短的時間裡進行一部分工作。當一天有三節課時,我會在每個下課10分鐘內進行重複操作,幾天過後,我就完成了一整學期的課程計劃。這樣的時間管理方式讓我在不影響備課的情況下,輕鬆完成了所有工作。
如何打破大目標帶來的壓力,避免拖延症呢?關鍵在於將大目標切分成小目標。大目標往往讓人感到壓力山大,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一來就容易拖延。然而,將大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目標,每個小目標花費的時間短,且容易完成,就能有效減少拖延的動力。
這也是我管理時間的關鍵策略之一。每當我面對需要處理的複雜任務時,我會先將它們拆解成許多小目標。每個小目標不過20分鐘,這樣就不會感覺負擔太重,也不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例如,當我需要辦理學校的獎學金事務時,我會將任務拆分成以下幾個具體的小目標:製作通知單、發送Line通知給導師、把紙本通知單發給導師、收回通知單、篩選並確定學生名單、製作並印出領清冊、請導師轉交學生簽名、跑單子到會計、到校長那裡確認簽字並掃描。
每完成一項小目標,我就會在清單上打勾,這樣不僅能清楚知道進度,還能給自己一種完成感。每當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就能感覺到自己離最終目標又近了一步。這樣的分步驟執行,不僅幫助我維持工作的連貫性,也讓我能從容不迫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都會對整體的流程進行回顧與反思。這不僅能幫助我發現問題,還能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每一次的反思和優化,都讓我在下次執行相似任務時更加得心應手,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錯誤。
這樣的工作方法,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在行政工作中,許多任務需要經過不同的層級審核,完成的過程繁瑣且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在每一步都按照小目標進行,並進行必要的流程優化,就能確保每個目標的順利推進,不會因為拖延而影響到整體工作進度。
正如郝哥在他的演講中提到的:“我們常講時間管理,但其實時間無法管,只能留,你不能管時間,你只能管你自己。”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事實上,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一樣的,24小時,無論你是誰,時間不會變多。但有些人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情,原因就是他們懂得如何管理自己,並善用時間去完成工作。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熱愛工作,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將工作分解成小目標,逐步推進,避免拖延。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陷入忙亂中,不知從何做起,這樣不僅容易拖延,還會讓人感到焦慮與無力。與其這樣,不如先冷靜下來,規劃出清晰的行動步驟,並按部就班地執行。這樣不僅能讓自己保持冷靜,還能讓每個目標逐步達成,從而減少拖延的機會。
總結來說,時間管理並不是“管理時間”,而是學會管理自己。通過將每一個大目標拆分成可控的小目標,並逐步執行,我們不僅能減少拖延症,還能提高效率,讓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保持從容,找到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與ChatGPT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