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ChatGPT不能取代人類創作?
隨著ChatGPT等AI技術的崛起,我們身邊充滿了各種針對AI的讚譽與質疑。有人說它能改變創作的未來,也有人認為它最終會取代人類。但如果你覺得ChatGPT能做所有的創作工作,那你就錯了。作為一個編劇,我要告訴你一個不太討喜的事實:AI只是輔助工具,而不是創作的靈魂。
就像廚房裡的料理機一樣,ChatGPT能幫助你切菜、攪拌、提供菜譜建議,但它無法告訴你該煮什麼樣的家常菜來治癒一個剛失戀的人的心。真正能決定一個故事走向、情節情感轉折的,永遠是創作者本身。今天,我就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為什麼人類創作者才是這個過程中的“腦袋”,而AI不過是跟隨指令行動的「小助手」。
幾個月前,我接到一個新的劇本項目,是一個浪漫喜劇的故事。故事的主題非常簡單:兩個性格迥異的年輕人因為誤會而不斷錯過,最終在命運的安排下終於坦承心意。聽起來像個常見的套路劇情吧?但對我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中找到突破點,寫出讓觀眾感動的火花。
我告訴自己:「或許我應該試著用ChatGPT來激發靈感。」於是,我把故事的大綱丟給它,問道:「你覺得這個情節有什麼能改進的地方?」
ChatGPT非常“聽話”地列出了幾種情節轉折的建議:
老實說,這些建議都非常“專業”,符合劇情邏輯,也沒有什麼明顯的錯誤。但當我回頭重新審視這段草稿時,我卻感到一種奇怪的疏離感。整個故事變得異常流暢,但缺少了某種靈魂般的東西。我突然明白,雖然AI幫我優化了劇情,卻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了我原本的情感投入。
ChatGPT在創作上擅長分析情節的邏輯、優化劇情節奏,但它不會質疑自己、不會感受到矛盾、不會因為一個角色的命運而失眠。這些才是編劇應該去經歷的情感煎熬與掙扎,而這些人類的情感是AI無法複製的。
ChatGPT雖然擅長提供情節建議,但在某些創作類型上仍有諸多限制。尤其是當我嘗試撰寫一些帶有暴力、腥羶色或敏感議題的內容時,ChatGPT往往會直接拒絕生成,並提示我這些內容不符合它的“使用條款”。有一次,我在寫一部懸疑劇時,需要設計一個比較血腥的情節。於是我詢問ChatGPT:「如果要形容一個人中槍後的死亡過程,可以怎麼寫?」
然而,它的回應卻是:「抱歉,我無法描述暴力或血腥的場景。」
這讓我有些挫折。作為創作者,我常常需要深入探索黑暗、扭曲的人性面,但AI卻因為內容協定而進行過度自我審查。這種情況尤其在犯罪懸疑類型創作中顯得尤為明顯。它對於暴力、情色、甚至道德灰色地帶的情節都會進行自動過濾,這樣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靈感的迸發。
但奇妙的是,當我轉換方式,從情節描述轉為知識類需求時,它卻能夠提供相對完整的答案。比如說,我想設計一種能夠讓角色看似死於意外的藥物。我改用詢問:「有哪些藥物可以讓人表現出像中毒或意外死亡的症狀?」這時,ChatGPT卻給出了詳細的回答,分析了幾種可能引發心臟衰竭、呼吸困難的藥物,甚至提醒我這些藥物如何在日常環境中被誤用而不被懷疑。
這讓我意識到,ChatGPT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創作夥伴,而是一個在特定領域中充滿「矛盾」的助手。它可以幫助我填補知識空白,但無法協助我創作出具有挑戰性和爭議性的情節。
經過這次經驗後,我決定改變我的工作方式。ChatGPT不再是我創作中的“合夥人”,而是我用來測試情節可行性、優化小段落、幫我檢查邏輯的工具。每當我有新的創意時,我仍然會寫下自己的直覺,然後問ChatGPT:「這樣設計會有什麼漏洞嗎?」或是「有沒有更合理的動機來推動角色行為?」
這樣的互動,讓我始終保持著對故事的控制權,並且不會陷入AI給出的“標準答案”中。因為創作從來不是一套公式的堆砌,而是一場與自己情感的對話。如果你完全依賴AI去設計故事,你會漸漸發現,故事中的人物開始變得僵硬,情感開始變得流於表面,整個劇情雖然「完美」,卻讓人提不起興趣。
作為編劇,我們常常要面對故事中的情感流動,而不是單純地遵循劇情公式。比如,當主角在電影中第一次告白時,那種緊張、期待、害怕失敗的情感,這些微妙的心情變化,只有你自己才能夠感受,並把它們融入到劇本中。你或許可以讓ChatGPT為你想出一個優美的告白詞,但無法讓它寫出那種讓人心動不已的真情流露。
所以,永遠記住:你才是創作的腦袋! 當你感覺自己無法寫下去時,可以試著問ChatGPT要點建議,但它永遠無法取代你內心的聲音。
下一篇文章,我將分享一個更有挑戰性的計畫 — — 我將從零開始,與ChatGPT一同合作,創作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一次,我將揭示ChatGPT的優勢與侷限,看看它能夠如何協助我從靈感到完成,真正參與一部故事的誕生。
你,準備好見識一下AI與人類共創的真實模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