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跟任何語言都一樣,學習終極目標還是溝通表達。王梓沅「Can-Do 英文溝通術」這堂課程,就是教導如何流暢用英文溝通,這篇文章會與你分享我的學習筆記。
更多王梓沅課程心得: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很多人都會說,學語言的目標是為了溝通,但更具體來說,學語言的終極目標應該是讓自己在某些情境、目的下,能更精準的溝通。
王梓沅所說的「Can-Do 英文溝通法」,是來自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ACTFL) 的 Can-do statement。該委員會認為,所有語言學習者,最終極的目標都是要培養出自己所需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國際企業服務的機電工程師,會特別需要機電相關的背景知識、會議溝通技巧等。而國外業務可能會需要跟廠商談判、溝通議價、陌生拜訪等語言能力。
而這份 Can-do statement 研究文件,主要是讓語言學習者檢視,自己能用這個語言完成哪些情境的溝通。
所以,Can-Do 英文溝通法這堂課主要是教我們「以終為始」的學習英文,知道自己最重要的目標,也就是「為什麼而學」,再反過頭來著重加強所需要的字彙、片語或情境。
王梓沅提出一個很生動的說法,溝通就像是雙方在打乒乓球,一來一回的交換語意。但很多時候,雙方實力會不同。
例如:身為非母語人士,我們可以主動開口說跟使用的字彙相對有限,但至少要能做到理解。像是這種只能理解卻不常或無法輕易用出的字彙,就被王梓沅歸類為被動字彙(Receptive Vocabluary)。
主動字彙則指的是我們不只知道,還能夠主動使用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主動字彙跟被動字彙並非絕對不變的分類。本堂課的主被動詞彙分類,主要是依據講師王梓沅的教學經驗,隨著每個學員的程度不同、隨著學習時間與語言使用經驗的改變,被動字彙也可能慢慢變成主動字彙。
我自己覺得更好理解的方式是:
Can-Do 是學習者根據某些情境可以自在使用語言的能力,而 UMU 則像是不同能力的展現,從理解、記憶,到使用,用以判別自己在實際的場景中,「具體」而言哪些能力強、哪些能力需要更加練習。
UMU 為以下三大能力程度:
而這三個類別,又可依據難易程度,細分為不同的內容: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回想一下,我們過去求學階段,是否常常出現明明考前複習過好多次,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內容也覺得都聽得懂,可是怎麼考試卷發下來,對於題目還是似曾相識,又充滿不確定?
王梓沅說,這是心理學中提到「流暢錯覺」(Fluency Illusion),也就是看過百次的東西,就有自己好像都融會貫通的錯覺,但經過反覆驗證測試之後,還是有很多的盲點。
要避免這樣的認知謬誤,就可以透過倒反翻譯法,加強練習。
課程中,王梓沅有提供常見的「詞彙語料包」,他建議每天可以挑幾個題目,並且反覆看裡面的語料,2 天之後,試著去把中文翻成跟語料包一模一樣的英文,看看自己是否中英文都能輕鬆轉譯。
舉例:
回想我求學的時候,還真的嘗試過這個方法,就是讀幾次英文雜誌後,也翻到最末頁的中文翻譯,試著回想原文英文是怎麼寫的,嘗試寫出一樣的句子,只是當時不知道這叫「倒反翻譯法」。
5W 記憶法則是投過「記憶連結」的方式,讓你比較好記起不同的字彙跟語塊,還有在哪個情境中能正確用出句子。
精確來說,這個方法是 4W1H:
假設我們以談論地標(iconic landmarks)說明,開口說之前,可以先用 4W1H 先組織一下想法:
針對 4W1H,把可能用到的詞彙,寫在不同的分類,方便自己記憶。
王梓沅提到語言學習,要像 AI 在建檔一樣,從語言中汲取重點、趨勢,到系統化的學習,經過反覆練習之後,讓自己能自然而然地用在溝通裡面。
他建議,可以透過當地人常使用的網站,查看別人都用什麼字彙、句子評論或聊天,就能越說越道地。課堂提供幾個母語人士常使用的平台,讓學員能自行上網練習探勘資料。
透過不同情境的學習跟語料探勘,講師希望大家可以從過去只能使用簡單的語句,進化到用更深入的內容跟母語人士暢談。
例如:當你到了一間餐廳,原先只能講「環境漂亮」,晉升到「敘述室內環境的裝潢,是如何美輪美奐」。
完整內容,請閱讀【王梓沅Can-Do英文溝通術好用嗎?我學到的3種實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