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好策略的關鍵」作者是被譽為策略大師中的大師魯梅特教授,他認為企業看待策略最大的迷思,是策略並非訂定目標,而是面對挑戰。
不管是企業、NGO或個人,在新的年度或新的領導人上台時,召開的不管是所謂策略會議或共識營,總是會宣示目標,然後再尋找那種「策略」來達標。魯梅特認為,這是本末倒置,若試圖用目標推導出策略,會忽略當下真正困擾公司的問題。
正確的順序是先有策略,才會有目標。策略應該是開始於辨識一個挑戰,了解克服這個挑戰的困難,之後展開行動之後,得到的成果才會是一個好的策略目標。
不管是企業或個人,都傾向於逃避真正的問題,轉而用樂觀激勵人心的角度勉勵自己訂出宏偉的目標。
策略的關鍵是不要逃避問題,勇於面對當下處境,找出最該解決的挑戰,這個挑戰不見得必須是最困難的,當然也不能是最簡單的,而是困難但是對企業發展很重要的,也是能起槓桿作用的(這也就是所謂的關鍵點)。
那該如何辨識那一個才是關鍵點?
魯梅特建議,思考問題的矛盾之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問題難以解決?為什麼之前嘗試解決卻沒有成功?另一個方法是把一個複雜而龐大的挑戰再區分成幾個子問題,再挑這些子問題中較關鍵的來解決。
最後也要檢視,解決挑戰的行動,是否與其他例行的行動或措施互相矛盾。策略與行動須協調一致,似乎是常識,可是卻是大多數企業常會犯的毛病。
羅盤與地圖
羅盤與地圖雖然都是指引路徑的工具,但是兩者的作用不一樣,地圖提供了詳細的訊息和明確的路徑;而羅盤通常是以高空中的北極星為座標,只指出一個方向,至於路徑必須由自己尋找。
北極星或許可以象徵我們心中追尋的價值,在這個不可預測的未來,已沒有標準答案以及明確的路徑可依循,因此地圖的指引功效愈來愈低,反而需要不斷去扣問心中的價值。
切換疲勞、榨乾專注力
研究發現,當我們從一個應用程式切換成另一個時,是一種在任務間跳躍的「情境切換」,會增加大腦的認知負擔,並不是按滑鼠或點手機的動作而已,如果過度切換,我們會分泌更多稱為「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除了會降低反應速度,也會讓我們更難專注。
可是現代人已經習慣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隨時在很多個應用程式之間跳來跳去,一下子用視訊開會,空檔用Line傳訊息,或者用outlook寄信……據調查,每人每天平均會在工具之間切換一千二百次!
或許我們要養成,一次只處理一件事,或者在某個時段只執行特定工作使用特定程式,減少切換工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