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對策的關鍵是先解決困難而關鍵的挑戰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出版「好策略的關鍵」作者是被譽為策略大師中的大師魯梅特教授,他認為企業看待策略最大的迷思,是策略並非訂定目標,而是面對挑戰。

不管是企業、NGO或個人,在新的年度或新的領導人上台時,召開的不管是所謂策略會議或共識營,總是會宣示目標,然後再尋找那種「策略」來達標。魯梅特認為,這是本末倒置,若試圖用目標推導出策略,會忽略當下真正困擾公司的問題。

正確的順序是先有策略,才會有目標。策略應該是開始於辨識一個挑戰,了解克服這個挑戰的困難,之後展開行動之後,得到的成果才會是一個好的策略目標。

不管是企業或個人,都傾向於逃避真正的問題,轉而用樂觀激勵人心的角度勉勵自己訂出宏偉的目標。

策略的關鍵是不要逃避問題,勇於面對當下處境,找出最該解決的挑戰,這個挑戰不見得必須是最困難的,當然也不能是最簡單的,而是困難但是對企業發展很重要的,也是能起槓桿作用的(這也就是所謂的關鍵點)。

那該如何辨識那一個才是關鍵點?

魯梅特建議,思考問題的矛盾之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問題難以解決?為什麼之前嘗試解決卻沒有成功?另一個方法是把一個複雜而龐大的挑戰再區分成幾個子問題,再挑這些子問題中較關鍵的來解決。

最後也要檢視,解決挑戰的行動,是否與其他例行的行動或措施互相矛盾。策略與行動須協調一致,似乎是常識,可是卻是大多數企業常會犯的毛病。

 

                   羅盤與地圖

羅盤與地圖雖然都是指引路徑的工具,但是兩者的作用不一樣,地圖提供了詳細的訊息和明確的路徑;而羅盤通常是以高空中的北極星為座標,只指出一個方向,至於路徑必須由自己尋找。

北極星或許可以象徵我們心中追尋的價值,在這個不可預測的未來,已沒有標準答案以及明確的路徑可依循,因此地圖的指引功效愈來愈低,反而需要不斷去扣問心中的價值。

 

 

             切換疲勞、榨乾專注力

研究發現,當我們從一個應用程式切換成另一個時,是一種在任務間跳躍的「情境切換」,會增加大腦的認知負擔,並不是按滑鼠或點手機的動作而已,如果過度切換,我們會分泌更多稱為「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除了會降低反應速度,也會讓我們更難專注。

可是現代人已經習慣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隨時在很多個應用程式之間跳來跳去,一下子用視訊開會,空檔用Line傳訊息,或者用outlook寄信……據調查,每人每天平均會在工具之間切換一千二百次!

或許我們要養成,一次只處理一件事,或者在某個時段只執行特定工作使用特定程式,減少切換工具的機會。

raw-image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到朋友家,看到餐廳的櫃子上擺了幾個藥罐,隨口問了一下,他說是健康食品,問他是什麼成分,有什麼功效?他聳聳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反正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吃了心安吧!」     算一算,一顆小小膠囊狀的「食品」,要價六、七十元,不禁搖搖頭,不過也忍不住消遣他,最完美的健康食品要價不到那個小藥丸的十
    最近因為要查詢一則新聞,無意間聯結進入「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網站,看到其間有許多老照片以及過往的歷史新聞,不知不覺花了不少時間在整個記憶庫中漫遊,也勾起了許多的記憶。     其實所謂文化、所謂歷史,就是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點點滴滴,比如說,其中有簡文斌攝影師所拍攝的七十年代的艋舺龍山寺,以及圍繞著龍山
    記得以前在各寺廟都擺有許多善心人士助印,免費贈送給民眾的勸人惜福行善的書,這些自古流傳下來的故事裡,有許多都提到,人一出生,福分與祿份是固定的,當你太過奢侈浪費,提早把這一生該享有的福祿消耗掉,就會陷入貧困。     這種老調牙的勸誡,卻似乎在現代某些科學家的觀察中得到有趣的印證。科學家發現,大部
     「為什麼讀書?」的作者夏爾丹齊格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出生在巴黎,我在台北。他雖然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卻是個詩人、作家、評論家,翻譯者跟編輯,做的事跟律師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我在台北開診所,但大部分時間不在診所上班,也跟他一樣,最喜歡的事就是看書。     他在五歲學會認字看書後,一輩子就沉迷在書中
     有專家建議,嗅聞樹木的時候,可以先慢慢地深深地吸氣,然後經過短暫休息後,再快速地連續短促地嗅聞。     這兩種不同方法使得氣味分子以不同速率觸及我們的嗅覺細胞,先是慢慢地撫摸,然後是強有力的衝擊,二者的結合,可以打開不同層次的氣味體驗。     在日常家居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隨時練習並感受來自
    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說:「我之所以能在演出前保持平常心,是因為我已經到了一定的年紀,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有多優秀的關係。」     年輕時我們都太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為了顧慮別人會如何看我們而活得很辛苦,很勉強,當然也就會很焦慮。年齡愈大,一方面如馬友友說的,不必再去證明自己,所以可以活得愈來愈自在,另
    到朋友家,看到餐廳的櫃子上擺了幾個藥罐,隨口問了一下,他說是健康食品,問他是什麼成分,有什麼功效?他聳聳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反正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吃了心安吧!」     算一算,一顆小小膠囊狀的「食品」,要價六、七十元,不禁搖搖頭,不過也忍不住消遣他,最完美的健康食品要價不到那個小藥丸的十
    最近因為要查詢一則新聞,無意間聯結進入「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網站,看到其間有許多老照片以及過往的歷史新聞,不知不覺花了不少時間在整個記憶庫中漫遊,也勾起了許多的記憶。     其實所謂文化、所謂歷史,就是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點點滴滴,比如說,其中有簡文斌攝影師所拍攝的七十年代的艋舺龍山寺,以及圍繞著龍山
    記得以前在各寺廟都擺有許多善心人士助印,免費贈送給民眾的勸人惜福行善的書,這些自古流傳下來的故事裡,有許多都提到,人一出生,福分與祿份是固定的,當你太過奢侈浪費,提早把這一生該享有的福祿消耗掉,就會陷入貧困。     這種老調牙的勸誡,卻似乎在現代某些科學家的觀察中得到有趣的印證。科學家發現,大部
     「為什麼讀書?」的作者夏爾丹齊格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出生在巴黎,我在台北。他雖然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卻是個詩人、作家、評論家,翻譯者跟編輯,做的事跟律師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我在台北開診所,但大部分時間不在診所上班,也跟他一樣,最喜歡的事就是看書。     他在五歲學會認字看書後,一輩子就沉迷在書中
     有專家建議,嗅聞樹木的時候,可以先慢慢地深深地吸氣,然後經過短暫休息後,再快速地連續短促地嗅聞。     這兩種不同方法使得氣味分子以不同速率觸及我們的嗅覺細胞,先是慢慢地撫摸,然後是強有力的衝擊,二者的結合,可以打開不同層次的氣味體驗。     在日常家居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隨時練習並感受來自
    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說:「我之所以能在演出前保持平常心,是因為我已經到了一定的年紀,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有多優秀的關係。」     年輕時我們都太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為了顧慮別人會如何看我們而活得很辛苦,很勉強,當然也就會很焦慮。年齡愈大,一方面如馬友友說的,不必再去證明自己,所以可以活得愈來愈自在,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你今天必須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明天才能夠擁有別人不能擁有的東西。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 :「沒有管理經驗的人,管理課程對他們不過是浪費時間」 當今企業間的競爭不是產品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每日遇見杜拉克》 請你務必記住這句話,這就是一般分析師及媒體記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他們根本就不瞭解企業如何運作,卻自認憑藉想像與揣摩,就能看懂企業策略及營運數字的內涵。
    Thumbnail
    我在博客來網站搜尋「策略」二字時,發現到相關的書籍筆數就有近15,000筆,而書名中有「策略」二字的就超過5,000筆,顯見這是個人人關注的熱門主題。 想想也是,人一生總要面對求學、就業、成長、投資、創業、經營等等各方面的議題與挑戰,總想能有位大神可以仙人指路、釋疑解惑。告訴我們哪些要做,哪些不要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一、前言 一九五九年,英國廣播公司訪問了英國數學家兼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有沒有什麼建議要給未來世代。他回答說: 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會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你今天必須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明天才能夠擁有別人不能擁有的東西。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彼得▪︎杜拉克 :「沒有管理經驗的人,管理課程對他們不過是浪費時間」 當今企業間的競爭不是產品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每日遇見杜拉克》 請你務必記住這句話,這就是一般分析師及媒體記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他們根本就不瞭解企業如何運作,卻自認憑藉想像與揣摩,就能看懂企業策略及營運數字的內涵。
    Thumbnail
    我在博客來網站搜尋「策略」二字時,發現到相關的書籍筆數就有近15,000筆,而書名中有「策略」二字的就超過5,000筆,顯見這是個人人關注的熱門主題。 想想也是,人一生總要面對求學、就業、成長、投資、創業、經營等等各方面的議題與挑戰,總想能有位大神可以仙人指路、釋疑解惑。告訴我們哪些要做,哪些不要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一、前言 一九五九年,英國廣播公司訪問了英國數學家兼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有沒有什麼建議要給未來世代。他回答說: 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會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