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逐財富的世界,贏家到底是誰?《新國富論》讀後心得 (PS. 不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向來喜歡讀歷史,因為可以了解現在為什麼會成為現在,也可以在將來之事,找到事發的線索。


《新國富論》書名致敬亞當斯密的鉅作《國富論》,是一本大歷史的書,手上譯作是1997年版的。這本書按著世界史時間序,以史料推進敘述主軸,完全不無聊,反而讓豐富的史料之間有對話。作者的觀點至今仍然新穎、語言嗆辣但有深意,適合當課餘業外增加知識的好書。


|地理決定論?

討論世界各國差異的源頭,總有地理的宿命。地理與環境,使得不同文明先天在不同起跑點上。這是上世紀很知名的「地理決定論」。先天客觀因素,造成不同的政治與社會風貌。


這想法很直覺,但起人疑心。


有點像在硬解釋,歐洲的得天獨厚:持續的水氣、低蒸發與高土地生產力,就是如此不同,就是成功的開端。但是水資源豐沛、氣候舒適的地方,如同季風亞洲或大河文明,就得面臨權力不平均,農作資源與水資源被專制權力奪取的狀況?


即便真是如此,地理優勢帶來什麼獨特或值得稱讚的制度或是社會文化?而為何即便都是歐洲,其中仍然有興衰迭代、你強我弱之分?


《新國富論》說的有理,一個保護私人財產、尊重個人自由的社會,會好過喜歡收割成果、權力過分擴張的國家。很不幸後者是普遍常見的現象,而歐洲卻邁向不同的道路。


歐洲帶著日耳曼人部落傳統與習慣法,加上猶太傳統、基督教文化,建立對個人財產的重視,並厭倦權力擴張。與之對比的中國文明,達成了羅馬帝國未能再現的一統之夢,將所有的精力和產出,向上輸送到一個世俗的政治權力。


可是我隱約覺得,從地理因素,到近代歐洲人文化制度的優勢,實在跳太快了。


|神奇的技術創新

再來是技術與創新。雖然歐洲保障私人與集體權益、城市自治等因素鼓勵創造。但這只能說明歐洲人「有創新力」,問題是為什麼他們的創造更好,且又能持續許久?


如果是因為歐洲政治權力分散,多國多邦並立,這也只能說明沒有一個霸道的王者會來割大家韭菜,說這是主動因素我很難被說服。


創新與技術推進,一直都是我所好奇的議題。在經濟學傳統理論,技術創新是全然的黑盒子。在經濟分析中,更像一個被動因素,在勞力、人口與資本以外無法被衡量的力量,才姑且被稱作技術創新 (見索洛殘差)。


所以創新精神怎麼來,如何延續?這本書沒有明確回應。也許這本來就是沒有結論的議題。中國一直有豐富的創造,但始終未能廣泛使用與改造;歐洲也有壓抑創新的因素,搞笑的是被看作保守的教會組織,卻是保存和推廣技術的根基。


越到後面越發詭異。對醫藥和生理等知識有卓越貢獻的伊斯蘭文明,在現代科學上卻相形見絀。武士精神力強大的日本,明治維新後持續當創新的大老,精緻且精準的鐘錶,瑞士之後只有日本能夠造出。如果有信仰基礎的社會可以創造輝煌成就,卻也可以在後世居於落後、壓迫人心,很顯然宗教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教條化與霸權。


這部分的興衰,作者沒有提供解釋。但這是本多方對話的大歷史,你可以讀到豐富的史料以及他們之間的對話。作者確實是優秀的歷史學家。




|被滅亡者罪有應得?

進入大航海時代,一切變得更精彩,不同文明交手的畫面,作者讓歷史場景躍然紙上。


的確,海權興起帶來的不全然是好的。有物種交換,自然也有病毒感染;有瘋狂的商人、貪婪的皇室,也會有積極的建設者和虔誠傳教士。不少人認為大航海為工業革命帶來財富,但實際上這些投機者的帳目亂七八糟、收入與支出有黑數,寄回母國的財富是否能推動改變的巨輪,無從確認。


商船與戰船所行之處,也造成帝國覆亡,像是被西班牙人毀滅的印加帝國。而那些善於談判的西方人,也嘗試與印度和土耳其的帝國進行貿易。上面這些大國政權,多少因壓榨財富而存在,沒有廉潔更沒有社區認同感,人民想著隱藏財富,有著不顯露思想的亂世思維──反正出頭了就要被割韭菜。


每個顛簸的帝國都有共同問題:沒有凝聚力,割韭菜比溝通還容易,創造了無生產力且還會向對手輸誠的人民 (難怪一個大王國可以被200人滅亡……)。歷史沒有正義,或者處處都是正義。欠缺仁慈、權力空洞化引來更強的外部力量填補 (更多是衝擊)。


|民族與民族互鬥,國家與國家相爭

不同風格的西方人出沒,留下不同結局,成為至今的局面。於是,世界被民族主義的觀點綁架,今天思想格局,深深被過去大航海以降、國際貿易以後的關係所形塑。工人無祖國起家的中國政府,強調與他們自身無關的中華民族復興;俄羅斯懷念蘇聯威權的往日時光;英國、葡萄牙和義大利人也在輝煌的歷史中,找尋自己的根。


今天國家與國家、人民與人民的對抗,奠基在對西方話語權的反感之上。伊朗保守派人士推翻吃洋墨水、領英國學歷的總統。中南美洲與一些新興國家,對於西方人的貿易或救濟,都帶著直面霸權的不懷好意。


西方人確實不全然是正義的一方,但受害者或弱勢者,將情感向外歸因,忽略了自身內在的力量與責任。現在有人看向未來,但更多人反而在過去找尋認同。




|誰是成功者?

比起大航海的珍奇異寶,國家內部才是進步的關鍵。英國工業革命成功之際,基督新教的勇敢勤奮,席捲歐陸北部。人們帶著新的信仰,競相學習英國的榜樣。作者顯然持自由主義觀點,認為防止工會壟斷、貨物運輸以及農民移動,是大不列顛成就的關鍵。


換成現代的語言,就是技術不壟斷、物流無障礙,還有勞工自由移動。哈哈,這比很多政治人物的大餅都明確的多。


德國與法國相繼走上大英帝國的道路,打破原本邦聯與地理的壁壘,勞工突破屬地關係的束縛,解放出一股生產力。繁榮之路你來我往,德法與基督新教地區興起後,而後又有大而暴力的美國製造,向世界展示規模經濟的力量。


亞洲後進者如四小龍和四小虎也前仆後繼,在苦命勞工到重資本的路徑上持續轉型,成為嶄露頭角的明星。


也有一些國家,在公權力過分擴張之下很勉強的現代化;也有一些國家,在分裂的認同之下,與殖民者的沉痾融為一體,至今仍無效率的空轉。


現在 AI 興起,被比喻成第三次工業革命,又來到贏家怕被超車,輸家會被邊緣化的緊張時刻。德法在第一波工業革命的成功,有值得借鏡之處。19世紀在技職學院 (Polytechnic) 推波助瀾下成果累積快速,學院支持了封閉與條件可控的實驗,迭代更新。這時期新突破遠快過於分散式、漸進改良的英國。


可是很不幸的,每個成長都需要引擎推進。所謂工業化與進步,就是從原本一個國家的各自社區中,瓦解原本的組織、地方認同和人際關係,釋放出其中技術與人力當作燃料。這隻成長的引擎,燃燒的就是自己積累的資源。


換算到 AI 議題,就是軟硬體、電力、知識、資料與權力機構。這些東西構成生產最大要素曲線,也是最大制約條件。


台灣有人認為軟硬體整合不夠,有些人認為政府扶持是關鍵,有人提出法規跟環境對國際人才不友善。我自己覺得人才太廉價,降低採納 AI 的誘因也是問題。人才庸才化、好的中文語料匱乏都是硬傷。



站在火星人的眼光,我為台灣這樣的後發者感到慶幸,因為他們比先進國家更有優勢。但可悲的是,每一次經歷這種翻越式大改變,就要燃燒掉自己。表面上我們是解放了人力和資源,讓人們更快樂生活。實際上我們賠掉的,也是原本與生活家園的聯繫。


大量人口的移動,提升無根之人的數量,使都市人際關係更為緊張。每個微小的人筋疲力盡工作,灌注在資源往特定方向傾斜的計畫之中,而眾所驥望的成長果實,卻無法覆蓋到社會防護網 (醫療、勞健保、長照…)。


後來,民粹力量興起,背後代表諸多競爭失利者的聲音,儘管有人不同情,但這種無產階級確實正在起身。因著新技術的迭代,國際競爭而失去機會的人口,在本國無立根之處,對菁英的大餅已經厭倦,於是國家與政府這種抽象概念,成了人們情感與仇恨的寄託。


以上是我個人的哀悼,也是《新國富論》後半部思辯的內容,很有深度。曾經成功的國家,榮光不再,例如西葡人海洋上的殖民記憶;諸國曾經優秀的產業一蹶不振,在英荷的製造業和底特律工業鐵鏽帶,留下證明。


後來居上的成功者像是東協與東亞,則付出代價,用幾代人的環境與健康,換得一世榮華;有些失敗的國家,在躁進的政策與混亂的民族認同中掙扎,成為了我們今天悲憫的窮國。


西方人的投資、援助和民主政府,沒有讓他們成功。作者的疑問是,贏家到底是誰?


|讀歷史的用處

綜上看來,這些窮國發展計畫的領頭人,功課不僅沒做足,對自己成功也一無所知。


你真要問我讀歷史有什麼用處,就是在看似遙遠的過去,發覺現在的輪廓;在不相關的人事物中,反思人類自己的原罪;讓我們在繁雜的聲音中,看見事物的本質。不要困於情感和經驗,錯過可以更好的機會。


我們也可以取法成功的榜樣,像是葡萄牙人有計畫、組織性還有資料收集控的屬性;或是英國人那種堅守地方自決而不干擾的優雅 (或老謀深算?) 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可將之轉變成人格的養分。


《新國富論》思考銳利,語言精準帶有美感。著於1997年,但有些預言,像中國或恐撕碎與香港的關係,也極其精準。書中指出的人性墮落,時至今日持續劣化著。雖然是老書,說的卻好像今天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arren的沙龍
14會員
14內容數
大數據意味著什麼?數據科學背後有怎樣的mind set和技術?數據科學家又做些什麼?這些科技/技術,帶給我們什麼生活上和人文上的省思?這個專題會橫跨這些彼此相關的面向,避開生澀的專業詞彙,探索這些事情背後的樣貌。應該會是有趣的知識和想法分享﹝笑﹞
Darr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31
文章主攻四大領域:機率與統計、計量經濟和量化金融分析。以機率統計為核心主幹,詳加說明其精神與應用。也會輔以其餘三個領域的介紹作為統計實例。統計學是AI / 機器學習背後的英雄,假設檢定與統計分布是其兩大特色,前者找出彼此相互關聯的變數;後者則幫助我們進行模擬和抽樣,幫助我們找尋最優解或近似真實值。
Thumbnail
2024/08/31
文章主攻四大領域:機率與統計、計量經濟和量化金融分析。以機率統計為核心主幹,詳加說明其精神與應用。也會輔以其餘三個領域的介紹作為統計實例。統計學是AI / 機器學習背後的英雄,假設檢定與統計分布是其兩大特色,前者找出彼此相互關聯的變數;後者則幫助我們進行模擬和抽樣,幫助我們找尋最優解或近似真實值。
Thumbnail
2024/07/19
本文要探討AI的任務與實戰場景。AI技術已深入生活各層面,從違約預測到都市交通管理。AI任務主要有三類:數值型資料處理、自然語言處理(NLP)和電腦影像辨識。時間序列資料和強化學習方法(如AlphaGo)也引起廣泛關注。AI演算法和方法因應不同學派和技術發展而多樣化,了解這些基礎有助選擇適合研究方向
Thumbnail
2024/07/19
本文要探討AI的任務與實戰場景。AI技術已深入生活各層面,從違約預測到都市交通管理。AI任務主要有三類:數值型資料處理、自然語言處理(NLP)和電腦影像辨識。時間序列資料和強化學習方法(如AlphaGo)也引起廣泛關注。AI演算法和方法因應不同學派和技術發展而多樣化,了解這些基礎有助選擇適合研究方向
Thumbnail
2024/07/05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07/05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的經典經濟學著作,系統分析市場運作及國家經濟的理論基礎。書中探討勞動分工、資本運用、經濟發展等主題,提出自由市場與看不見的手的概念,至今仍深刻影響當代經濟政策及國際貿易。斯密的理論為後續經濟學提供框架,並對當代社會的經濟挑戰,包括不平等及環境問題,提供重要啟示。
Thumbnail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的經典經濟學著作,系統分析市場運作及國家經濟的理論基礎。書中探討勞動分工、資本運用、經濟發展等主題,提出自由市場與看不見的手的概念,至今仍深刻影響當代經濟政策及國際貿易。斯密的理論為後續經濟學提供框架,並對當代社會的經濟挑戰,包括不平等及環境問題,提供重要啟示。
Thumbnail
如此以擁抱多元為基礎的世界史觀,開創了全新的視野;也讓由差異創造出來的世界史,能以多元的面貌持續發展下去,這也是《興亡的世界史》最令人感動的旨意。與其去聽一些無料歷史網紅胡謅一些不三不四的內容,不妨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讓日本世界史的諸位學者,為大家重新上一堂現代的世界歷史課。
Thumbnail
如此以擁抱多元為基礎的世界史觀,開創了全新的視野;也讓由差異創造出來的世界史,能以多元的面貌持續發展下去,這也是《興亡的世界史》最令人感動的旨意。與其去聽一些無料歷史網紅胡謅一些不三不四的內容,不妨來讀《興亡的世界史》,讓日本世界史的諸位學者,為大家重新上一堂現代的世界歷史課。
Thumbnail
作者們綜合了十多年的共同研究成果,指出國家能否長久持續經濟成長,關鍵差異在於其政治、經濟制度的特性,並以兩種制度的差異比較為核心貫穿全書,搭配作者們長年搜羅的研究案例,以豐富的歷史資料佐證其論點,透過本書豐富的歷史實例,我們可以一同思考台灣的未來該如何發展。
Thumbnail
作者們綜合了十多年的共同研究成果,指出國家能否長久持續經濟成長,關鍵差異在於其政治、經濟制度的特性,並以兩種制度的差異比較為核心貫穿全書,搭配作者們長年搜羅的研究案例,以豐富的歷史資料佐證其論點,透過本書豐富的歷史實例,我們可以一同思考台灣的未來該如何發展。
Thumbnail
本書為在修習政治系課程時,大學教授所推薦的一本,從過往歷史出發,試圖為全球找到一些持續發展的解方,讀後有感而發,遂寫下這篇心得。
Thumbnail
本書為在修習政治系課程時,大學教授所推薦的一本,從過往歷史出發,試圖為全球找到一些持續發展的解方,讀後有感而發,遂寫下這篇心得。
Thumbnail
我向來喜歡讀歷史,因為可以了解現在之所以會成為現在,也可以在將來之事找到事發的線索。新國富論書名致敬亞當斯密的鉅作國富論。這本書按著世界史時間序以史料推進敘述主軸,讓豐富的史料之間有對話。語言精準帶有美感。著於1997年,但有些預言像中國撕碎與香港的關係,也極其精準。其對人性墮落的省思,至今仍在
Thumbnail
我向來喜歡讀歷史,因為可以了解現在之所以會成為現在,也可以在將來之事找到事發的線索。新國富論書名致敬亞當斯密的鉅作國富論。這本書按著世界史時間序以史料推進敘述主軸,讓豐富的史料之間有對話。語言精準帶有美感。著於1997年,但有些預言像中國撕碎與香港的關係,也極其精準。其對人性墮落的省思,至今仍在
Thumbnail
世界史在這二十年有著驚天動地的變化,讓我們讀《興亡的世界史》來更新我們的歷史知識吧!
Thumbnail
世界史在這二十年有著驚天動地的變化,讓我們讀《興亡的世界史》來更新我們的歷史知識吧!
Thumbnail
在社群上說要開讀書會,以為自己清明連假會讀完,事實上也看到剩一點點,但後來去了嘉明湖,這本又等不及電子書買了紙本,所以就拖了進度,畢竟火車上都在看禁咒師,沉浸在輕小說的世界中。 廢話了一下為什麼這書看得這麼慢,主要是想說明這書其實很值得一讀也很好看,整體而言就是透過整理許多經濟史上的資料,來說明臺灣
Thumbnail
在社群上說要開讀書會,以為自己清明連假會讀完,事實上也看到剩一點點,但後來去了嘉明湖,這本又等不及電子書買了紙本,所以就拖了進度,畢竟火車上都在看禁咒師,沉浸在輕小說的世界中。 廢話了一下為什麼這書看得這麼慢,主要是想說明這書其實很值得一讀也很好看,整體而言就是透過整理許多經濟史上的資料,來說明臺灣
Thumbnail
身為國貿系的學生,課堂中老師教導我的、我在課本上看到的專業知識都告訴我,利用理論評估與實際計算可以找到利潤最大化。然而從來沒有人會特別要我注意「道德」在從商當中的角色,也正因為如此我選擇讀這本書,希望能夠看到和課堂上不同的東西。 這本書在講什麼? 《搶救亞當斯密:一場財富與道德的思辨之旅》雖然光聽書
Thumbnail
身為國貿系的學生,課堂中老師教導我的、我在課本上看到的專業知識都告訴我,利用理論評估與實際計算可以找到利潤最大化。然而從來沒有人會特別要我注意「道德」在從商當中的角色,也正因為如此我選擇讀這本書,希望能夠看到和課堂上不同的東西。 這本書在講什麼? 《搶救亞當斯密:一場財富與道德的思辨之旅》雖然光聽書
Thumbnail
二○一八年秋,筆者曾浩浩蕩蕩以三十萬字的規模,就三十位以上大師的財富觀,出版了《大師眼中的金錢:財富的倫理》一書(台北,立緒文化,共四八八頁)。出乎意料地,那樣一本頗為厚重又有濃濃的哲學味、而且作者還不是老外的作品,竟然書友們的反應不錯。當年底,筆者還入圍了「誠品職人大賞:二○一八年度最期待的
Thumbnail
二○一八年秋,筆者曾浩浩蕩蕩以三十萬字的規模,就三十位以上大師的財富觀,出版了《大師眼中的金錢:財富的倫理》一書(台北,立緒文化,共四八八頁)。出乎意料地,那樣一本頗為厚重又有濃濃的哲學味、而且作者還不是老外的作品,竟然書友們的反應不錯。當年底,筆者還入圍了「誠品職人大賞:二○一八年度最期待的
Thumbnail
(慢慢讀系列:又是一本想請大家有機會可以看文本的作品。可能會寫得比單一文化系列還長...但因為真的太多部分想跟大家分享了啊...) 書名: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 [請繼續閱讀]
Thumbnail
(慢慢讀系列:又是一本想請大家有機會可以看文本的作品。可能會寫得比單一文化系列還長...但因為真的太多部分想跟大家分享了啊...) 書名: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 [請繼續閱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