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完全零基礎的人,靠寫作快速建立出影響力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1. 搬運知識 2. 貢獻價值 3. 認識注意力和流量原理 👀

現代的影響力,其實不看你的專業程度,看的是你能取得「注意力」的程度

​只要有人注意你,你就能對他造成影響。

​有大量讀者注意你,你就能影響大量的人、掌握巨大力量。

​而獲取注意力的最快方法:在網路上寫作。


​Nicolas Cole 說:現代環境是「數位優先」。

​你在現實世界是個專家,認識你的人頂多只有同事、親友。

​你能影響的人超少。

​但就算你只是半個專家,只要有網路聲量,認識你的人可能是全世界。

​哪怕你的專業度不到頂尖,你都能掌握頂尖影響力。

​就算零基礎,你也能利用這些寫作技巧快速累積聲量:

▋ 搬運知識、奪取流量

搬運知識是把別人講過的東西,搬到自己的空間、分享給自己的讀者。

​搬運的同時,你不但能幫到原作者,也會快速抓住讀者注意力。

​因為你引用了專家,又帶來「省時」的極大價值。

​搬運知識有 3 種速效做法:

  1. 寫書評
  2. 搶時事
  3. 翻譯歐美知識

▍寫書評的流量原理

大家根本沒空看書。

​但每個人卻都想獲得書裡蘊含的知識。

​只要你願意選書、讀書、寫摘要,就能得到注意力。

​我在完全沒寫過書評的情況下開始經營「速讀系列」,書摘貼文在臉書上獲得 458 次、958 次分享。甚至還收到多家媒體邀請轉載,包含《商業週刊》、《關鍵評論網》。

我做的,其實只是讀完書、把重點析出來發成貼文而已。

▍搶快、講時事

密切關注你有興趣的領域,一有新消息就馬上整理、搶先分享給讀者。

​在資訊快速更新的時代「搶頭香」當然容易吸到流量。

​像我自己賺錢的領域是「搜尋排名」,所以,我平常就會關心海外消息。

​最近 Google 的搜尋機密演算法洩漏,我聽到就趕快「補習」,就算熬夜也要趕出來。

​果然,寫的雖然都是生硬的技術名詞,我還是因為搶快「揭發」新消息,貼文獲得 885 分享。


(延伸閱讀:Google 機密文件外洩,搜尋專家開撕演算法黑盒子

▍翻譯歐美知識、填補資訊落差

我的技術知識有厲害到能破解繁瑣的 SEO 演算機制嗎?

​根本不行。

​但繁體中文有個有如外掛的套利空間:「翻譯」。

我把海外大神們的分析理解完,用自己的話講成中文,這樣的發文成效卻幾乎等於原創。

​別小看語言落差。

​超多國外早有公開資料的寶貴消息,只要沒用中文寫,大家就懶得看。

​你只要願意把落差補起來,就能靠內容套利,甚至讓別人感到海外大神般的光環。

​不懂外文怎麼辦?

​沒問題,你只需要動動手指、打開「現代翻譯機」請 GPT 幫你翻譯就好了。

​透過搬運知識,你能迅速得到流量。

​有流量,代表你能抓到注意力。

▋緊抓注意力

「注意力」是現代人的價值貨幣。

​只要你想辦法讓人注意你,你就會有影響力。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會受到彼此的行為影響。


​《Influence》這本書提到一個概念:
當我們看見人們做一件事,會下意識覺得它是「對的事」。​


所以,有的店面開幕會故意找人排隊,塑造「大家都想買」的表象;

​捐款箱也要先放幾個零錢,不要讓人覺得自己是唯一的。

銷售文案也必須加上「心得見證」才會賣得好。

這件事叫「社會認同(social proof)」

​當別人看到你分享值得認同的觀念,就會默默覺得這話有道理、作者是對的。

​而更多人看到別人認同,他們又會跟著同意。

​抓緊注意力、得到認同的最快辦法,是貢獻價值。

▋傳遞價值

你零基礎,別人憑什麼要認同你?


​其實,別人根本不在意你基不基礎。
​別人在意的永遠只有「你給的價值」。


​寫書摘,讓大家滑過就不用再花大把時間閱讀。因為你先挑好、讀過、總結完了。

​你翻譯外語資訊,別人看完後就不用再去讀艱深的英文。

​你其實已經貢獻價值了。

​價值,是內容創作者得到流量的不變定律。

​當讀者吸收完價值,那他對你的印象是什麼?

​認真、專業、值得信任。

寫內容時你永遠要問:讀者憑什麼要注意?他看完之後「有什麼好處」?

▋越偏執的提供價值,就越能得到注意力

為什麼講求「偏執」?

​因為太多人「知道」卻完全做不到。

​尤其本身有專業、有基礎的人,更會產生巨大「心魔」。

​每次提供價值之前總會想說:「憑什麼,我辛苦寫的書摘要免費公開?」

​所以,他們總是在文字裡面瘋狂暗示:想閱讀我辛苦寫好的「寶貝」嗎?

​辛苦寫好的,你不該免費看的。

​但我還是發布了,所以,你要先為我做完這些事:點連結、按讚和分享、填寫 Email⋯⋯

​他們每次分享知識之前總會先想:這篇知識該「業配什麼」?


​所以,最後其實不是分享知識,是打廣告。
寫到最後,知識文總會變成業配文。

記住:讀者最在意的,永遠只有自己。


​只有無私分享、無償給予價值,才會讓讀者覺得作者「無害」。

​覺得無害自然就會卸下心防、對你產生高度信任。

​這是零基礎的你、謙虛的你,最強大的優勢。

​只要你「瘋狂把價值外送」、讓人不敢置信,你居然花這麼多時間整理,卻無私分享。

​那麼,你必然會得到注意力、必然能取得流量。


(延伸閱讀:速讀《一擊奏效的社群行銷術》

▋累積注意力的同時,你就已經有了專業

你要認識:注意力和流量,本身就是價值。

​你看,有多少「乾爹」廠商需要尋覓網紅、意見領袖去推廣自己的產品?

​有多少線上課程專門教你獲取流量、抓取注意力的技巧?

​這些都一再說明,累積注意力的同時,你已經同步得到專業。

只是,大部分人很難體會它的價值。

​雖然網紅接很多業配、賺很多錢,大家仍然覺得他們「沒料、不專業」。

​雖然許多人都有知識,但總覺得分享出來是罪惡,因為還有更厲害和更有資格的人。

​但你不一樣。

​你運用的是搬運知識、給予價值來累積注意力。

​不管外在表象或者深層內涵,持續經營的你裡裡外外都兼顧到了。

​而它最大的難題,在於「持續」

▋想要越快速累積影響力,你需要越密集的執行寫作

不管價值多高,都沒有讀者會緊黏著一篇文章不放。
不管多紅的社群貼文,下禮拜都會消失無蹤。


​所以,影響力的累積要靠不斷的「重複報到、日更、刷臉」才行。

​你以為那些聲量巨大的意見領袖,是因為他們天賦過人,所以第一篇文就破千讚嗎?

不是。他們是從多年以前就開始寫作,然後,一路累積到現在。

​你以為聲量巨大的百萬網紅,是因為才氣爆棚,所以「一片入魂」嗎?

​不是。他們是在影音平台才剛崛起、獲利機制不明確的時候就苦心經營了。

他們長期、持續的輸出價值,才累積出了巨大信任感和影響力。
更致命的是,他們到今天還在持續積累。

有人說,很多大型 YouTuber 過氣了。

但你看,他們是不是從「沒氣」就開始發片,到「過氣」了還在繼續?

​有人抱怨「滋事型網紅」每天找架吵,實在令人厭煩。

​但你看,他是不是要認真「沒事找事做」,才讓你看到他的爭議?

​哪怕發業配也好,網紅也需要照顧粉絲、寫好內容,然後發文。


​影響力是靠累積來的,不是靠幾次的蠻力或運氣變出來的。

​爆紅是靠運氣來的,但是運氣不能控制。

​你能控制的是持續。持續提升輸出,你「碰上好運」的次數就會提升。

持續寫作是快速累積、堆疊出影響力的秘訣。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作家陳立飛說:出書、獲取百外粉絲、過上自己想要的好生活,都是源自於寫作。​Nicolas Cole 說:這十年內,最有價值的技能,是寫作。

​我自己也是依靠時常寫作、發文,慢慢累積出在自己領域的能見度。

​換在 2 年前,我經營的客戶更多、懂的知識也不算少,但我卻缺業績、缺利潤。

​甚至因為品牌名氣不足,整年的對外開發都零業績。

​直到我開始寫作,慢慢收到各方邀約、合作、數位人脈。

甚至有廠商說:洽談已經快要排不到了。

​不管是讀到的知識,或者親身驗證,都讓我十分相信:「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延伸閱讀:數位寫作開掛之路:暢銷書揭露的終極大招解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mmy 的沙龍
52會員
91內容數
SEO|數位寫作|內容行銷 ── 用文字創造利潤的變現知識
Jemmy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 思考,是與生俱來、刻在 DNA 裡的座標之力 每次有寫手問我「寫不出來,怎辦?」我就反問他一道題: 「你寫不出來的原因,是什麼?」 ​這時候他輸出能力會爆增 150%、根本打開寫作水龍頭。 產出資訊豐富 + 邏輯清晰 + 用字通順的大長文,該分段的分段、列點的列點
Thumbnail
2025/04/16
── 思考,是與生俱來、刻在 DNA 裡的座標之力 每次有寫手問我「寫不出來,怎辦?」我就反問他一道題: 「你寫不出來的原因,是什麼?」 ​這時候他輸出能力會爆增 150%、根本打開寫作水龍頭。 產出資訊豐富 + 邏輯清晰 + 用字通順的大長文,該分段的分段、列點的列點
Thumbnail
2025/04/06
Alex 是個硬漢企業家。在他健身房大舉擴張、最需要用錢的時候,合夥人掏空公司、捲款跑路。 後來 Alex ​ 查證才發現,合夥人是詐欺前科犯。 Alex 從崩潰邊緣翻身,在 32 歲靠自己賺進 1 億美金身價,但他也從此變了一個人。 因為讓他成為強者的,是鋼鐵般的自律。
Thumbnail
2025/04/06
Alex 是個硬漢企業家。在他健身房大舉擴張、最需要用錢的時候,合夥人掏空公司、捲款跑路。 後來 Alex ​ 查證才發現,合夥人是詐欺前科犯。 Alex 從崩潰邊緣翻身,在 32 歲靠自己賺進 1 億美金身價,但他也從此變了一個人。 因為讓他成為強者的,是鋼鐵般的自律。
Thumbnail
2025/03/24
── 小品牌想提升 AI 能見度?那就先顧好傳統搜尋的能見度 最新數據顯示:Google 在 2024 年搜尋引擎成長了 21.64%。 這幾乎是有史以來最強勁表現! 要知道,這種成熟企業,又在 AI 夾擊之下還有這種成長,是超驚人的數據(你隔壁公司都不知道有沒有 21% 漲
Thumbnail
2025/03/24
── 小品牌想提升 AI 能見度?那就先顧好傳統搜尋的能見度 最新數據顯示:Google 在 2024 年搜尋引擎成長了 21.64%。 這幾乎是有史以來最強勁表現! 要知道,這種成熟企業,又在 AI 夾擊之下還有這種成長,是超驚人的數據(你隔壁公司都不知道有沒有 21% 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為什麼要在網路上寫作? ------你不是專業能力不夠,或是不夠努力,而是認識你的人太少。
Thumbnail
為什麼要在網路上寫作? ------你不是專業能力不夠,或是不夠努力,而是認識你的人太少。
Thumbnail
普通人如何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如果「影響力」、「信用」很容易取得,那麼它也不會具有如此高價值。持續的發送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聽起來很容易,實則是非常「反人性」的。就如同每個人都知道「健身有益健康」,但是總是遲遲拖延去健身房的時間。因為人性喜歡「偷懶」,不擅長「堅持」。
Thumbnail
普通人如何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如果「影響力」、「信用」很容易取得,那麼它也不會具有如此高價值。持續的發送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聽起來很容易,實則是非常「反人性」的。就如同每個人都知道「健身有益健康」,但是總是遲遲拖延去健身房的時間。因為人性喜歡「偷懶」,不擅長「堅持」。
Thumbnail
── 1. 搬運知識 2. 貢獻價值 3. 認識注意力和流量原理 👀 現代的影響力,其實不看你的專業程度,看的是你能取得「注意力」的程度。 ​只要有人注意你,你就能對他造成影響。 ​有大量讀者注意你,你就能影響大量的人、掌握巨大力量。 ​而獲取注意力的最快方法:在網路上寫作。
Thumbnail
── 1. 搬運知識 2. 貢獻價值 3. 認識注意力和流量原理 👀 現代的影響力,其實不看你的專業程度,看的是你能取得「注意力」的程度。 ​只要有人注意你,你就能對他造成影響。 ​有大量讀者注意你,你就能影響大量的人、掌握巨大力量。 ​而獲取注意力的最快方法:在網路上寫作。
Thumbnail
隨著科技進步,寫作的定義與功能從傳統的「文藝氣息」,轉變為現代人的「個人影響力的工具」。作者分享了自己身為Z世代的寫作體驗,指出當今的寫作不再依賴於「繁複的詞藻」,而是要能「快速且精準地表達想法」。此外,文章強調自媒體的崛起使人人都能與市場對話,寫作是思考的重要途徑,讓讀者重新認識寫作的價值。
Thumbnail
隨著科技進步,寫作的定義與功能從傳統的「文藝氣息」,轉變為現代人的「個人影響力的工具」。作者分享了自己身為Z世代的寫作體驗,指出當今的寫作不再依賴於「繁複的詞藻」,而是要能「快速且精準地表達想法」。此外,文章強調自媒體的崛起使人人都能與市場對話,寫作是思考的重要途徑,讓讀者重新認識寫作的價值。
Thumbnail
混的不好,因為知道你的人太少 薪水不夠、職場地位不穩、懷才不遇、社交圈無法升級,為什麼?
Thumbnail
混的不好,因為知道你的人太少 薪水不夠、職場地位不穩、懷才不遇、社交圈無法升級,為什麼?
Thumbnail
我們對於寫文章這件事的印象,應該都來自於國文課的作文吧!我也是如此,說到寫文章就是要遵守起承轉合的架構,整篇文章分成四段,剛好可以滿足這個架構跟字數的需求。並不是說這樣子的做法不好,只是作文要高分偏偏又要加入感情的因素,因為我好像沒什麼感情,所以導致我從小都不太知道要怎麼寫好一篇作文,可能我就是一個
Thumbnail
我們對於寫文章這件事的印象,應該都來自於國文課的作文吧!我也是如此,說到寫文章就是要遵守起承轉合的架構,整篇文章分成四段,剛好可以滿足這個架構跟字數的需求。並不是說這樣子的做法不好,只是作文要高分偏偏又要加入感情的因素,因為我好像沒什麼感情,所以導致我從小都不太知道要怎麼寫好一篇作文,可能我就是一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