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影響力|也想寫書?寫書如何幫我建立「自信」與「影響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很喜歡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自傳式電影《法貝爾曼》。

電影中,史蒂芬史匹柏曾在父親的壓力下,被迫選擇不喜歡的「工程專業」,他想往電影業發展,給一堆電影公司拼命寫信,卻都毫無回音,因此他焦慮地和父親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的人生過得飛快,卻一事無成。」

「我的人生過得飛快,卻一事無成」

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

這句話完美解釋了「我做所有事情的原動力」,那就是害怕「虛度光陰」。我想,這也是大部分人的恐懼。

時間的腳步不會停止,想拼命抓住時間,卻怎麼抓也抓不住。

因此,在25歲那一年,我做了一個瘋狂的舉動,就是「寫一本書」,為自己「四分之一」的人生收穫做一個「總結與反省」。而這個原先只想「留下自己活著的證據」的舉動,卻意外開啟我對寫作的熱愛,以及加深對「如何打造影響力」的理解。


普通人如何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上一篇提到,「影響力」是21世紀最有價值的資產。

但假如「影響力」、「信用」很容易取得,它也不會具有如此高價值。那麼普通人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呢?

建立「影響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 一是「有價值的內容」
  • 二是「長期」

持續的發送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聽起來很容易,實則是非常「反人性」的。

就如同每個人都知道「健身有益健康」,但是總是遲遲拖延去健身房的時間。因為人性喜歡「偷懶」,不擅長「堅持」。

我透過「寫自己的故事」,並統整成一本書,督促自己打造「長期有價值的內容」。


為何「寫書」能讓我獲得「自信」及建立「影響力」?

1.書籍出版是一個「可視覺化的成就」

堅持很難,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

對我而言,「寫書」是一個相對可堅持的目標,是因為它擁有「可視覺化的成就」,你可以預期完成之後,你擁有一個「成品」。

再來是寫書相對於「社群媒體」的短文,更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寫一篇文很容易,完成一本書卻很難。但是你可以想見,當你完成時,你會擁有「長期」且「有價值的內容」。一下子就累積了「社會資本」。


2.在梳理自己的故事中培養「內省思維」

很多人過的不開心,是因為他們總是和「其他人比較」,過度關注「別人做了什麼、取得什麼成就」,卻很少花時間「梳理自己」。

如果你的注意力花在別人身上,你就會放大別人的價值。

人的大腦很神奇,就和Google搜尋引擎一樣,只要出現「目標」,就會下意識搜索與之相關的訊息,其他資訊就會視而不見,包含你自己的價值。

寫書的過程迫使我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為我要從自己的故事中「提煉價值」,這讓我從浮躁的社會氣氛中,抽出時間「內省」。

而神奇的事情也就發生了,我發現,當你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提煉有意義的收穫」,並且能分享出去,讓其他人也受啟發,這對一個人「自我價值的肯定」是無與倫比的巨大。

人最怕自己「可有可無」,因為就會陷入「存在焦慮」,不知道自己活在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AI的出現,造成許多人焦慮的原因——假如工作不需要我了,那麼我的價值是什麼?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寫自己的故事,學會提煉「意義與收穫」克服了這樣的焦慮。


3.人們可能質疑一個理論,但不會苛責一個故事

為什麼我們會對「故事」的包容力更高?

不僅是因為人類本身就喜愛聽故事,還因為故事會落入人類另一種決策系統。

雖然現在流行「大數據」,崇尚利用數據「理性分析」,但是人還是擺脫不了「感性」,甚至「感性」才是AI時代區分「人與機器人」的重要分別。

我們雖然會用數字、指標等「客觀依據」做決策分析,但是在做關鍵時刻,迫使你選擇A,而不是B時,通常總是那些「不可言說的因子」。

就像一幅世界名畫,你就算再怎麼分析它的好,也無法清楚說明為什麼它這麼受人歡迎。

再比如A和B是兩個程度差不多的候選人,其中A特別會講故事,把自我介紹講的特別動人,B也同樣優秀,條理分明,只是缺乏故事力,最後評審委員還是會不自覺選擇A。

故事往往就是那個「不可言說的因子」。

通常會講故事的人都特別有人格魅力。因為他能夠「調動人的情緒」,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受。


4.「講故事」會成為建立「影響力」的利器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注意力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而「講故事」通常成為「爭奪注意力」的關鍵。

我們從小到大聽課,最怕的就是老師從頭到尾「講理論」,最喜歡的就是有老師願意停下來說「現在給大家來講一個故事」。通常這時班上最不專心的學生,也會停下手中的事情,豎起耳朵聽。

因此如果講故事,能幫你吸引到最大的注意力,同時也代表你能積累「更大的影響力」。

2024年4月份我開始在Threads上以短文形式,發表自己的「經歷」,也是我能在短時間內累積巨大瀏覽數的關鍵。


5.「寫書」讓我不再害怕「智力退化」、「腦腐」

最重要的是,寫書讓我養成「高度注意力集中」的狀態,培養「長期主義」的思維方式。

當很多年輕人都沈迷於「短、躁、快」的社群媒體內容,寫書讓我沉下心來,學會為一個更長遠的目標「腳踏實地」走好腳下每一步路。

寫書的過程訓練我的「邏輯梳理」、「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在長期不斷地「大腦高強度訓練」中,我不再害怕「Brain rot 腐腦」,反而腦袋越用越靈光。

我不是因為「聰明」才寫書,而是因為「寫書」才變聰明。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2024年開始在Threads上寫自己的故事,3個月內寫出200萬流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個人故事獲主流權威媒體(《商周》《遠見》《1111》)轉載。

我正在將「寫書如何幫我建立『自信』與『影響力』」,做成一系列教學,歡迎在下方留言「想被解決的問題」,就有機會在接下來的內容裡獲得解答喔😉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響力」是21世紀最有價值的東西。個人影響力越大,越不害怕「被公司/平台綁架」,你才真正獲得「自主選擇工作」的自由。為什麼?...
AI時代不缺知識,缺的是獨特的故事,而個人故事是無法被AI複製的。建立個人品牌力是關鍵,透過長期輸出有價值的內容,累積信用和社會資本,才能提升個人價值,避免被AI取代。
許多人誤以為自媒體成功等於流量大、點讚多,但現今社群媒體訊息量龐大,人們停留時間短,單純追求流量已無效。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媒體發揮放大器效果,而非浪費時間與精力呢?
上個星期看美國總統大選,實況看著紐約時報的「政治分析師(Chief Political Analyst)」播報局勢的文字分析,讓我回想起在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商業分析師」的日子——總要在每頁PPT裡用很少的空間,將分析內容「表達完整」。可以說,那段時間的「文字訓練」,很大程度影響我如今的寫作風格...
本篇文章探討寫作的創作過程,強調生活中的「深度思考」對寫作的重要性。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內容創新性變得至關重要,文章提供了幾個寫作方法,包括尋找獨特觀點、走出演算法的資訊牢籠,以及用多個論據支撐主張。這些方法將幫助創作者提高寫作的深度和獨特性,以在資訊過剩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這一年寫書加上社群文案,已經累積近20萬字的「內容儲備量」,照理來說,這些內容已經可以讓我反覆po幾個月。但是我現在依然每天固定寫作2-3個小時,不斷逼自己「創作」,為什麼?
「影響力」是21世紀最有價值的東西。個人影響力越大,越不害怕「被公司/平台綁架」,你才真正獲得「自主選擇工作」的自由。為什麼?...
AI時代不缺知識,缺的是獨特的故事,而個人故事是無法被AI複製的。建立個人品牌力是關鍵,透過長期輸出有價值的內容,累積信用和社會資本,才能提升個人價值,避免被AI取代。
許多人誤以為自媒體成功等於流量大、點讚多,但現今社群媒體訊息量龐大,人們停留時間短,單純追求流量已無效。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媒體發揮放大器效果,而非浪費時間與精力呢?
上個星期看美國總統大選,實況看著紐約時報的「政治分析師(Chief Political Analyst)」播報局勢的文字分析,讓我回想起在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商業分析師」的日子——總要在每頁PPT裡用很少的空間,將分析內容「表達完整」。可以說,那段時間的「文字訓練」,很大程度影響我如今的寫作風格...
本篇文章探討寫作的創作過程,強調生活中的「深度思考」對寫作的重要性。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內容創新性變得至關重要,文章提供了幾個寫作方法,包括尋找獨特觀點、走出演算法的資訊牢籠,以及用多個論據支撐主張。這些方法將幫助創作者提高寫作的深度和獨特性,以在資訊過剩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這一年寫書加上社群文案,已經累積近20萬字的「內容儲備量」,照理來說,這些內容已經可以讓我反覆po幾個月。但是我現在依然每天固定寫作2-3個小時,不斷逼自己「創作」,為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很多人固守自己的觀念,選擇不願意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限制了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現象,例如官方洗腦、缺乏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等。建議人們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不要被束縛在侷限的觀念中。
Thumbnail
她就只是堅守著,就成了一股影響力。 影響力是生活中無形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能力。透過專業、個人生活與靈性生活的交會,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舞台,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的進步,成為值得被追隨的人,也能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
Thumbnail
你曾經思考過所謂「勝利」的定義是什麼呢? 擁有高社經地位,抑或是成為富人? 在網際網絡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在社群平台自由塑造形象,為的是營造一個盼望在他人眼中呈現的「人物設定」,卻很少真正回歸本心去致力於讓自己成為一個真誠且正直的人,原因是真實面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會令人感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MKF5o6lco 秘辛我不想寫,因為那不是我能處理的事 不需要我出頭決定的事,通通不叫我的事 這不是無情,而是讓自己有「心理界限」 幫助別人,施予援手,不表示幫人扛責任 我能給人安慰,但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過 每個人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展現出非常強的能力,但他的生活卻很痛苦,有些人看似平凡,卻又常有明顯的成長,勇於嘗試不同的挑戰。許多偉大的企業並不是由頂尖學府畢業的人所創立,反而是一些沒有強大背景的人所創造,但你卻又可以發現這些人通常很積極,並且樂意接受新的挑戰。這些人到底有甚麼樣的不同? 這本書是由
Thumbnail
人天生就會期望受到肯定,我們總是會尋求他人的認同,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以不要追求這些認同感? 上面這段話是我在看了「創勝心態」後腦中浮現的想法,有時候我們太容易,因為追逐外顯的成就而迷失自我,例如在理財時總是要比拚報酬率,上班時總是想要...
少花時間取悅別人,多花時間經營自己,做人不僅要堅強,凡事都要靠自己。
Thumbnail
很多人固守自己的觀念,選擇不願意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限制了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現象,例如官方洗腦、缺乏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等。建議人們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不要被束縛在侷限的觀念中。
Thumbnail
她就只是堅守著,就成了一股影響力。 影響力是生活中無形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能力。透過專業、個人生活與靈性生活的交會,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舞台,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的進步,成為值得被追隨的人,也能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
Thumbnail
你曾經思考過所謂「勝利」的定義是什麼呢? 擁有高社經地位,抑或是成為富人? 在網際網絡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在社群平台自由塑造形象,為的是營造一個盼望在他人眼中呈現的「人物設定」,卻很少真正回歸本心去致力於讓自己成為一個真誠且正直的人,原因是真實面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會令人感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MKF5o6lco 秘辛我不想寫,因為那不是我能處理的事 不需要我出頭決定的事,通通不叫我的事 這不是無情,而是讓自己有「心理界限」 幫助別人,施予援手,不表示幫人扛責任 我能給人安慰,但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過 每個人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展現出非常強的能力,但他的生活卻很痛苦,有些人看似平凡,卻又常有明顯的成長,勇於嘗試不同的挑戰。許多偉大的企業並不是由頂尖學府畢業的人所創立,反而是一些沒有強大背景的人所創造,但你卻又可以發現這些人通常很積極,並且樂意接受新的挑戰。這些人到底有甚麼樣的不同? 這本書是由
Thumbnail
人天生就會期望受到肯定,我們總是會尋求他人的認同,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以不要追求這些認同感? 上面這段話是我在看了「創勝心態」後腦中浮現的想法,有時候我們太容易,因為追逐外顯的成就而迷失自我,例如在理財時總是要比拚報酬率,上班時總是想要...
少花時間取悅別人,多花時間經營自己,做人不僅要堅強,凡事都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