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式邁入30歲,總覺得人生記憶力巔峰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時候的腦袋同時要應付好幾個學科。開始工作後,就是日復一日一樣的事情不停地重複,雖然在工作之餘有讀書會和鋼琴,但工作上很少會有頭腦風暴的情況,總覺得自己的腦力每況愈下。
然而作者用科學證實,記憶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大腦在長大後反而會更出色,大腦的全盛時期是在45到50多歲。大腦事會持續成長的,嚴格來說,到死之前都是不成熟的狀態。
提升腦力的關鍵,是腦細胞間的團隊合作
腦細胞減少≠大腦停止成長
神經內科醫師、醫學博士。14歲時為了尋找鍛鍊大腦的方法,學定就讀醫學院。1995年到200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放射科從事阿茲海默症與MRI腦部影像的研究。
獨自開發「加藤式」MRI腦部影像診斷法,診斷並治療1萬名以上的病患,年齡層從兒童到超高齡年長者。
8大腦區,各自負責不同的工作,就像公司有不同的部門,有備受重視的部門,但也有較低調的無名英雄部門,做為主人要好好讓各區發揮效用。
大人腦的記憶系腦區很難獨自運作, 大人並不適合用死記硬背的方法。
作者發現自己創業、企業領導人,多數思考系腦區(領導)都很發達 (行動力、規劃任務/進度),對於沒有時間的大人,想要有效率的學習,這個腦區的作用非常重要
理解系腦區就像大腦公司的左右手,思考時必須理解資訊,理解資訊必須思考。 為了解開僵化的理解系腦區,可以是在在生活中製造變化,刺激一下大腦。
記憶系腦區(資訊管理者) :24小時全年無休,思考系和理解系腦區在做決策時,會傾向參考過去的經驗,這時候記憶系腦區就會負責把記憶題取出來。記憶的整理和保管是在「睡眠」中進行的。
記憶系腦區在其他腦區作用較弱時,會減考運作,以至於越來越懶惰,也因此我們會有記憶力衰退的錯覺 。
工作上經常使用的腦區網路,就像是高速公路。因為是習慣的道路,所以不太會有壓力,也可以快速地抵達目的地。然而要是過度依賴高速公路,一般道路就會逐漸荒廢,而高速公路也會因為過度使用,逐漸劣化。
大腦的外層是皮質(神經細胞),內層是白質(神經纖維),白質相當於連接各處皮質的高速公路。大腦在吸收資訊後,白質會變長變粗,而附在表面的皮質也會隨之成長,這就是大腦突觸變好的狀態,考區之間的網路也會變得更為快速順暢。
所以不斷的吸收新知,對於大腦成長非常重要。
兒童腦:聽覺區→記憶區→理解系 比如小孩第一次聽到「孝順」這個詞,會先記下來過了一段時間才會問父母,孝順是什麼意思,
大人腦:理解區、記憶區、思考區 3個區共同作用,大腦才會全力運作
人類大腦擁有1PB (相當於1024TB)的容量,若是將日常瑣碎的所有資訊都塞入,很就會空間不足。
而且大腦運作時需要消耗大量氧氣,所以也需要盡可能的節能。
透過眼睛、耳朵收集到的資訊會先送到海馬迴,記憶分成「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而海馬迴負責的就是短期記憶。因為倉庫的內容量有限,所以海馬迴也會適時的刪掉一些事物。但是海馬迴本身愛偷懶,只有遇到攸關危機或重要資訊時,它才會清醒,並且把這些留存在長期記憶。
像是數學公式、文法、課文,對於海馬迴來說,毫無吸引力。然而「暫時」存放到底是多久呢?基本上是2到4週,我們可以記得昨天早上吃什麼,卻記不起三週前吃了什麼,除非有加上其他的重要資訊,比如是和某個熟人去吃的,否則這種短期記憶很快就會被海馬迴刪掉了。
但是如果短期記憶伴隨著很大的情緒起伏,不管是高興的、傷心的、生氣的,因為有別於一般的日常生活,就會被歸類到「情節記憶」。
海腦迴的隔壁就是杏仁核,也就是我們的情緒中樞,當情緒發生大波動時,連接情感和記憶的腦區就會都受到刺激,海馬迴這時就會判斷當時的資訊是重要的。也就是說情節記憶會被移往長期記憶。
當我們處於對某件事有興的時候,海馬迴會釋出一個4Hz~8Hz的腦波——theta波。這時候馬迴會變得很活絡,對於進入大腦資訊會做出認為很重要的判斷,進而打開連結長期記憶的途徑。
然而對於不得不去做的事,比如考試,我們不可能覺得有趣,還會倍感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大腦會分泌壓力賀爾蒙,使海馬迴萎縮,導致記憶力下降。
所以我們需要想辦法騙過大腦。對於不想做的事情,讓它產生錯覺,以「興奮積極的情緒」來面對學習,而不是勉強自己喜歡學習。比如把喜歡喝的飲料放在手邊,設想通過考試後要給自己怎樣的獎勵,藉以提升興奮的情緒。
研究顯示,釋出theta波時,學習速度會上升到2~4倍,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花費25~50%的時間與精力就能記住需要學習的知識。
只在工作上見過一次的人,很難記住對方的名字,但是多見幾次後,就會記住了。即使是用情緒系和理解系腦區記住的記憶,如果使用的次數非常少,有一天也會被埋沒在倉庫中。
開始學習某項事物時,每天勤奮地向海馬迴發送訊息,就能牢牢記住,而且「當天」複習是鐵則。
我們對於學習的東西比較容易記住開頭與結尾,所以從中間增加複習的次數會是比較聰明的做法。商務人士作簡報的順序、或是像客人推銷產品時,也可以把重點先放在開頭或結尾。
視覺系和聽覺系腦區具備挑選資性的特性。會吸收有關:生死、有興趣、和過去所見所聞相似的事物。
在學習方面,對於想要加深的知識領域,要先熟悉該領域的「關鍵字」。就算大腦一開始毫無興趣,只要一再重複輸入相同資訊,慢慢地就會產生好感。
視覺系和聽覺係腦區會像磁鐵一樣去吸引熟悉的事物,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去找出「交集點」,交集點就是:沒有完全理解,但可以知道想要表達的意思。
準備開始學習時,不建議直接去翻閱晦澀艱深的書籍,這樣只會消除你的交集點,我們可以先去像是Youtube等網站上查詢簡單易懂的說明影片,先建立起和新知識的親密感。
之後再翻閱參考書時,先從「我知道這個!」的內容開始讀起。因為大腦對於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有差別待遇,先看到喜歡的事物,會激發起大腦想要知道更多的好奇心。例如想要了解某個領域時,可以先從該領域的名人傳記看起,先建立親密感,對於後續的學習有加速的作用。
大腦對於有連續性的事物會充分發揮作用,持續學習換建立大腦種動運作的模式,更能有效率的深入學習。
負責輸出的腦區也就是傳達系腦區,想要活化這個腦區的方法,就是輸出。
華盛頓大學的約翰・內斯蒂科(John Nestico)博士曾經進行過這樣的實驗:
💡 讓56名大學生閱讀戰爭電影的相關文章,並分成三組:看完後告訴別人、看完後考試、沒有任何指令,隨後進行學習內容的自由描述與簡答測驗,結果「看完告訴別人」的成績最好。
一開始就告訴自己「明天必須發表學習的內容」,讓腦區產生緊張感,主動收集資訊(運動系)⭢理解(理解系)⭢進行思考(思考系)⭢記憶(記憶系)⭢傳達給他人(傳達系)。
如此一來,腦區就會通通動起來了。大腦本身具有「輸出強化性」,輸出時能夠想起來已經吸收的資訊,所以輸出對提升記憶力非常重要。
多數女性聽覺系較強,占8成;而男性視覺系較強,占6成。如何檢測呢?
💡 試著把「手錶」倒過來說,腦中浮現的是影像,屬於視覺系腦區較強的人:靠著讀音直接說出來,屬於聽覺系腦區較強的人。
聽覺比視覺更能連結記憶,容易接近暫時保存記憶的海馬迴。上了年紀聽力變差,記憶力同時下降,這是因為聽覺系的作用變弱,無法順利接近海馬迴。
透過說出口,除了視覺系,也還會用到傳達系與運動系,在聽到自己的聲音時,也會用到聽覺系。就像前面說的,發揮作用的腦區越多,大腦就會主動的越變越好。
睡眠分成:淺眠的「快速動眼期」(REM)和深層睡眠的「非快速動眼期」(NREM)。大腦在睡眠期間能持續活動,在REM時重現並整理記憶,在NREM時形成長期記憶。
如果沒有保持交互輪流的睡眠節奏,人就沒法變聰明。
每天睡前花一小時左右,回憶想要記住的事物,這樣就可以利用記憶係腦區,進一步針對想要記住的東西進行複習,並且盡量不要接觸其他資訊(比如滑手機),因為大腦會被新的資訊覆蓋。
睡眠對大腦非常重要,因為在白天,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活動,容易累積疲勞物質。NREM時期會處理腦內的廢物,比如和失智症有關的β澱粉樣蛋白及Tau蛋白,所以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大腦本身很懶惰, 舍下截止期限會促使他主動運作。 大腦容易運作的時間是20到50分鐘,同樣花一小時學習,可以把時間接分成以20分鐘為單位,這樣除了可以提高專注力,也同時可以提升記憶力,因為科學已經證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和時間有所連結,就會主動運作。
工作時用到的腦區,在舒適的狀態下發作用的時間是8到10小時。工作結束後,如果學習和工作相似的事物,大腦就會無法如願發揮作用。
所以我們應該要從事可以用到其他腦區的學習或活動。比如工作時很少與人交流,線上語言課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去散步、上健身房,都可以刺激運動系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