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處台灣70、80後的未來:教養、家庭與社會的多重壓力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70、80後的未來困境,教養、家庭與社會變遷的多重壓力。


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發展,70、80後已逐漸步入中年,並開始面對未來的老年生活。


他們曾經處於經濟起飛與全球化加速的時代,經歷過電子產業的繁榮與網路時代帶來的國際化浪潮,但在繁榮背後,也潛藏著對未來生活質量與保障的深層憂慮。


由於台灣人口結構的變遷、家庭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資源的緊張,將面臨日益嚴峻的教養、家庭與老年化的社會問題,導致陷入生活困境。


1. 教養問題:世代價值觀分歧與教育競爭壓力

台灣的70、80後,當年讀書皆是以聯考的方式內捲,所以在家庭教育時,也同樣的會在兒女的教育上投入大量資源,例如補習、才藝等等,以確保子女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取得成功。

然而,台灣近年來的低生育率與高教育成本形成了顯著的斷崖式的反差。

根據統計,台灣的生育率已經是全球最低之一,這也意味著養育一個孩子的經濟壓力將日與俱增,尤其是許多家庭不得不將大量資金投入補習班、私立學校與課外活動,但學生少的補習班則需要更多的學費來維持營運。


這使得70、80後的父母承受著極大的心理與財務負擔,甚至引發“育兒焦慮”的病徵。


然而,隨著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愈加偏向個人主義,但是許多90後父母開始質疑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轉而強調子女的個性發展與生活品質。

他們可能不再執著於孩子是否考取名校,而更在意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這與70、80後強調成就的教育觀產生了明顯的分歧。

這種代際間的新舊價值觀衝突,在70、80、90這三代人最能體現,這交會之處可預想在未來加劇將家庭內部的矛盾,提高離婚率與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和諧。


2. 家庭結構:少子化與老齡化交織的雙重挑戰


台灣的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在近年來越發嚴重,並直接影響到家庭結構的穩定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多代同堂家庭模式逐漸瓦解,小家庭成為主流,70、80後的脫離了父母也漸漸步入“無殼鍋牛”的行列。

但因少子化,70、80家庭中許多年輕人出社會的時間晚與抗壓性低,一部份在家啃老,一部份因為尋求更好的工作、學業而長期居住在外地北漂或國外留學打工,也使得這一代父母面臨與子女的家庭關係出現殘酷的現實,並感受到內心的孤獨與情感缺失。


raw-image


此外,老年養護問題也成為70、80後的一大危機,根據台灣統計數據,2022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6.9%,預計到2060年將突破40%。

這意味著70、80後在老年時期將面臨更大的社會養老壓力。

儘管台灣有一定的健保與養老金制度,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些社會保障資源可能無法完全滿足逐漸增長的需求,尤其是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老年生活的質量堪憂。

與此同時,台灣的護理資源也相對有限。

許多70、80後可能再無法依賴子女來照顧自己,必須依賴外部的長照服務。

然而,隨著社會福利體系的壓力增加,老人的不建康的余命越來越長,長照服務的成本將逐步上升,使得許多家庭難以承擔。這將導致70、80後的中老年人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面臨雙重壓力。


3. 社會壓力:高房價、低薪與中年失業風險


除了家庭結構的問題,70、80、90後還面臨著臺灣長期存在的經濟困境。

首先,高房價問題在臺灣日益嚴峻,特別是在台北市、台中市等都市區域,房價高企成為了中年家庭的最大財務壓力。

許多70、80後雖然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在購房和養家的雙重壓力下,經常陷入財務困境。

與此同時,低薪問題也困擾著許多中年人,他們的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無法追上房價和物價的上升速度。


中年危機也是70.80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挑戰。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70、80後逐漸感受到職場競爭的壓力,特別是當年輕一代勞動力以更高的數位技能與創新能力進入職場時,許多中年人對於數位科技的敏感度,顯然不如年輕人,也將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這導致中年人在職場上、在工作上的不安全感增強,並可能面臨中年失業的威脅的常態。

失業對中年人來說不僅意味著經濟困難,更可能帶來心理上的挫敗感與生活的不穩定而一厥不振。


70、80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重難關,教養壓力、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保障不足、高房價和低薪問題,無不成為生活質量的嚴峻考驗。


面對這些挑戰,政府若沒有再進一步強化社會福利政策,尤其是針對養老、教育與住房問題,確保未來世代能夠在一個更具保障的環境中生活,可預見的未來的台灣社會,會有大量無力與時代抗衡的”下流老人”現象,這並非他們不努力,而是努力並不等於收獲。


此外,社會各界也應該共同關注這些世代所面臨的困境,提前提供更多的資源與支援,例如:規劃更多的養老村、或者中年失業輔導、專長學費教育費補助,幫助他們應對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所帶來的壓力。


只有通過政府政策的完善、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家庭內部的相互理解與支持,70、80、90後才能夠在老年生活中找到更大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避免陷入孤獨無助的生活困境。

    1會員
    23內容數
    沒有絕對真理,不代表我即是真理; 沒有絕對正義,不等同沒有正義; 沒有絕對善惡,不表示不存在善惡。 對於真理,我們始終要抱著不可懷疑之懷疑的態度,寧可窮盡一生都在尋找真理,也不要活在哪個偽自我或是他者,所建立的不可檢驗之虛假真理。 因為真理必是千錘百煉,永恆不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某主義 的其他內容
    信任、相信、信仰與迷信是人類心理與行為中的複雜現象,既有感性直覺,也包含理性思考。信任源於個體選擇,且未必得到回報;相信則是基於雙向互動的確認;信仰超越個人,深受文化與歷史影響;而迷信則是信仰異化後的產物,反映出人類面對未知時的非理性應對。這四者的交織構成了人類心理和文化中的深層結構。
    當前社會在討論性別與權利問題時,經常以個體的「性欲望」為核心訴求,這種錯誤的討論框架不僅未能解決平權問題,反而加深了對父權與陽具的恐懼與誤解。教育界和政治界藉由話語霸權,簡化複雜的社會議題,強化刻板印象。面對這樣的現象,教育應更為嚴謹,避免政治正確導致的偏頗,並維持理性與客觀性。
    當思維不再被視為純粹個體的產物,而是過去經驗、文化、社會與環境的綜合結果。個體的存在不僅依賴於思考,更在於外在力量的塑造與延續。正如現象學家所指出,意識與世界並非二元對立,而是共存於一個動態的整體中。這種觀點重新詮釋了自我與存在的關係,強調自我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與經驗而流動的現象。
    「主體性是隨時流變的多層次概念,不應被狹隘定義為性別或性向。將多元平權簡化為跨性別革命,忽視其他性別與文化,可能反而成為政治工具。」
    多元成家政策,表面上進步實際上卻未能考慮群體的需求。簡單在身份證男改女毫無實質意義,反而將多元性別強行塞入過時的二元性別框架。正如 Judith Butler 的「性別表演」理論所言,性別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的表演行為中被建構。這種假多元的做法不僅阻礙性別平權,還加深了對多元性別的誤解與壓迫。
    信任、相信、信仰與迷信是人類心理與行為中的複雜現象,既有感性直覺,也包含理性思考。信任源於個體選擇,且未必得到回報;相信則是基於雙向互動的確認;信仰超越個人,深受文化與歷史影響;而迷信則是信仰異化後的產物,反映出人類面對未知時的非理性應對。這四者的交織構成了人類心理和文化中的深層結構。
    當前社會在討論性別與權利問題時,經常以個體的「性欲望」為核心訴求,這種錯誤的討論框架不僅未能解決平權問題,反而加深了對父權與陽具的恐懼與誤解。教育界和政治界藉由話語霸權,簡化複雜的社會議題,強化刻板印象。面對這樣的現象,教育應更為嚴謹,避免政治正確導致的偏頗,並維持理性與客觀性。
    當思維不再被視為純粹個體的產物,而是過去經驗、文化、社會與環境的綜合結果。個體的存在不僅依賴於思考,更在於外在力量的塑造與延續。正如現象學家所指出,意識與世界並非二元對立,而是共存於一個動態的整體中。這種觀點重新詮釋了自我與存在的關係,強調自我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與經驗而流動的現象。
    「主體性是隨時流變的多層次概念,不應被狹隘定義為性別或性向。將多元平權簡化為跨性別革命,忽視其他性別與文化,可能反而成為政治工具。」
    多元成家政策,表面上進步實際上卻未能考慮群體的需求。簡單在身份證男改女毫無實質意義,反而將多元性別強行塞入過時的二元性別框架。正如 Judith Butler 的「性別表演」理論所言,性別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的表演行為中被建構。這種假多元的做法不僅阻礙性別平權,還加深了對多元性別的誤解與壓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家庭生命週期與生涯規劃 家庭生命週期:形成期(生養子女)->成長期(子女長大就學)->成熟期(子女獨立、事業巔峰)->衰老期(終老) 形成期:提高壽險保額、購屋信託、信用卡小額信貸 成長期:保險籌子女教育年金、子女教育金信託、房貸、車貸 成熟期:準備養老金、退休安養信託、還清貸款 衰老期:
    對於國家政策應對少子化的問題,我看到的是,長期房價向上,央行貨幣政策的支撐,沒有任何鬆動的跡象,這會是養育巨大的障礙,不太可逆的房價(可能就緩跌)是可預見的。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現在富裕國家的中年人,可能會變成「三明治世代」,對上,要照顧因為活得夠久最後失智的年邁父母,往下,要擔心小孩錢賺得夠不夠用,要協助他們置產、付房貸、給生活津貼。 我們常認為歐美國家就是讓成年子女獨立自主,但物價上漲、房貸利率高昇,加上許多年輕人賺錢能力遠不如父母,有資產的父母,現在歐美年輕人依
    Thumbnail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著,社會需要承擔更多的養老和醫療費用,隨著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對醫療和護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將給社會福利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長期實行的一胎化政策對社會結構和財政壓力造成的影響。作者指出,這種斷層會擴大年輕次代的財政壓力和社會結構的忽然變化,從而引發更多矛盾和衝突。文章探討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並指出中國政府應該更多地投入資源來照顧老年人口。
    家庭生命週期與生涯規劃 家庭生命週期:形成期(生養子女)->成長期(子女長大就學)->成熟期(子女獨立、事業巔峰)->衰老期(終老) 形成期:提高壽險保額、購屋信託、信用卡小額信貸 成長期:保險籌子女教育年金、子女教育金信託、房貸、車貸 成熟期:準備養老金、退休安養信託、還清貸款 衰老期:
    對於國家政策應對少子化的問題,我看到的是,長期房價向上,央行貨幣政策的支撐,沒有任何鬆動的跡象,這會是養育巨大的障礙,不太可逆的房價(可能就緩跌)是可預見的。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現在富裕國家的中年人,可能會變成「三明治世代」,對上,要照顧因為活得夠久最後失智的年邁父母,往下,要擔心小孩錢賺得夠不夠用,要協助他們置產、付房貸、給生活津貼。 我們常認為歐美國家就是讓成年子女獨立自主,但物價上漲、房貸利率高昇,加上許多年輕人賺錢能力遠不如父母,有資產的父母,現在歐美年輕人依
    Thumbnail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著,社會需要承擔更多的養老和醫療費用,隨著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對醫療和護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將給社會福利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長期實行的一胎化政策對社會結構和財政壓力造成的影響。作者指出,這種斷層會擴大年輕次代的財政壓力和社會結構的忽然變化,從而引發更多矛盾和衝突。文章探討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並指出中國政府應該更多地投入資源來照顧老年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