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的存在論詮釋:「我不思故我在」與自我的消解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不思故我在:思想的去中心化與存在的延續

傳統哲學以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奠定了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基礎。思想被視為存在的根源,個體因思考而確立其存在的真實性。然而,這種「我思我在」的概念,在後現代的視角下卻是充滿著權威話語的荒繆感。


思想並非個體自主創造,而是過去經驗、文化與環境的延續與變異。換言之,思想不僅屬於「我」,它更是一個複雜的歷史、社會和環境力量交織的結果。


思維不是絕對個體性的產物,而是於無數外在因素的綜合體,可謂「千因一果」。


思維的起源:經驗與文化的交匯


人的思想並不在真空中生成。每一個個體的思維模式、判斷標準、情感反應,無不受到他所處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以及周圍環境的深刻影響。


例如: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家庭的價值觀、社會的倫理規範,乃至媒體傳播的訊息,皆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


當我們自認「獨立思考」時,實則已被深深嵌入一個更大的網絡中,而這個網絡從未被清楚地顯現出來。正因為如此,思想的生成與變化實際上是一種連續的過程,而非孤立的事件。


raw-image
它是過去的經驗不斷重構的結果,並在這個重構過程中延續與變異。

思想本身並非靜止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動,既延續了過去的印記,又不斷在新的環境中發生變化。因此,「我不思故我在」,是對思想自主性的一種反思,強調思想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

》〉》〉》〉》〉


思維的去中心化:主體的消解


如果思想並非純粹屬於個體,那麼,主體「我」的存在又是如何確立的呢?這裡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意識是否真的具有中心性?


現象學家如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等人認為,人的意識是與世界共存的,意識與外部世界的經驗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東方則是「道」的詮釋。


人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來進行所謂的「純粹思考」,因為思維本身已經內在地包含了對世界的經驗。自我不是一個封閉的、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個隨著經驗與環境而變動的現象。


自我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它處在這種流動的關係中。後現代這種去中心化的思維模式,將個體視為一個網絡中的節點,思想的流動則是通過這些節點而展開。個體思維的生成,不是源自於自我中心,而是來自於無數外在力量的共同作用,也可以說是符號與符號之間共同產生的差異。


raw-image


思維與存在的聯繫:我不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強調思維作為確立存在的根基,而我不思故我在則暗示存在不依賴於思維的自主性。


人之所以存在,並不取決於自我能否進行理性思考,反而是因為他無法完全脫離經驗與環境,無法逃離過去的影響。我們的存在不僅是在「思考」中確立,更是在「被思考」與「被形塑」的過程中展現。


這也是後現代不同於傳統主體性概念。


去中心化意味著個體並不擁有絕對的自主性,反而是外部力量與個體經驗不斷交織、變異的結果。當我們不再思考個體思維的自主性時,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我存在的連續性與關聯性。


這種「不思」並非指完全沒有思維活動,而是承認思維的生成來自於更大的脈絡,並理解自我存在的一種更廣泛的連結性。


能說「我不思故我在」是一種對存在的重新認識,強調思想的去中心化與自我存在的延續性。思想並非純粹個人的產物,而是由過去的經驗、文化與環境交織而成的現象。

1會員
23內容數
沒有絕對真理,不代表我即是真理; 沒有絕對正義,不等同沒有正義; 沒有絕對善惡,不表示不存在善惡。 對於真理,我們始終要抱著不可懷疑之懷疑的態度,寧可窮盡一生都在尋找真理,也不要活在哪個偽自我或是他者,所建立的不可檢驗之虛假真理。 因為真理必是千錘百煉,永恆不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某主義 的其他內容
「主體性是隨時流變的多層次概念,不應被狹隘定義為性別或性向。將多元平權簡化為跨性別革命,忽視其他性別與文化,可能反而成為政治工具。」
多元成家政策,表面上進步實際上卻未能考慮群體的需求。簡單在身份證男改女毫無實質意義,反而將多元性別強行塞入過時的二元性別框架。正如 Judith Butler 的「性別表演」理論所言,性別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的表演行為中被建構。這種假多元的做法不僅阻礙性別平權,還加深了對多元性別的誤解與壓迫。
被大他者強行銘刻的符號及其象徵意義,長期壓抑了符號主體的主體性欲望,導致反抗意識的萌生。主體試圖打破大他者賦予的固定意義,導致符號的異化與岐義。在這過程中,新的宗教形式如「沒有佛的佛教」「沒有基督的基督教」「沒有撒旦的撒旦教」應運而生,這些形式脫離了大他者的象徵秩序,成為「小他者」的再意義化體系。
佛陀、耶穌和撒旦作為各自宗教的核心符號,代表著這些宗教的根基和思想體系。在傳統敘事中,這些符號的意義由教義和象徵構建。但是在特定場域中,異化的宗教符號仍然可能獲得一種新的合法性。然而,這些符號若被剝離其原本的核心元素,將難以在傳統的宏大敘事下維持其連貫性和合法性,導致其意義結構的崩解。
傳統上,佛陀與耶穌是佛教與基督教的核心創立者,教義也是這些宗教的根基。若試圖剝離這些核心人物來重新定義其宗教,邏輯上似乎難以成立。然而,在語言遊戲中,如果一個社群開始使用「佛教」或「基督教」來指代不同於傳統的思想體系,這些異化的宗教概念便在特定語境中取得意義,即使它們可能與原有的宏大敘事相悖。
撒旦的概念依附於基督教而存在,正如天堂與地獄的相對性。撒旦教的存在預設了基督信仰的真實性,這使其無法真正與基督教脫離。聲稱撒旦教或基督教是無神論是邏輯上的錯誤,因為它們依賴神的概念才能成立。在這個語境中,撒旦教的「反基督」實際上是基督教的異化形式,而非真正的無神論,顯示了能指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主體性是隨時流變的多層次概念,不應被狹隘定義為性別或性向。將多元平權簡化為跨性別革命,忽視其他性別與文化,可能反而成為政治工具。」
多元成家政策,表面上進步實際上卻未能考慮群體的需求。簡單在身份證男改女毫無實質意義,反而將多元性別強行塞入過時的二元性別框架。正如 Judith Butler 的「性別表演」理論所言,性別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的表演行為中被建構。這種假多元的做法不僅阻礙性別平權,還加深了對多元性別的誤解與壓迫。
被大他者強行銘刻的符號及其象徵意義,長期壓抑了符號主體的主體性欲望,導致反抗意識的萌生。主體試圖打破大他者賦予的固定意義,導致符號的異化與岐義。在這過程中,新的宗教形式如「沒有佛的佛教」「沒有基督的基督教」「沒有撒旦的撒旦教」應運而生,這些形式脫離了大他者的象徵秩序,成為「小他者」的再意義化體系。
佛陀、耶穌和撒旦作為各自宗教的核心符號,代表著這些宗教的根基和思想體系。在傳統敘事中,這些符號的意義由教義和象徵構建。但是在特定場域中,異化的宗教符號仍然可能獲得一種新的合法性。然而,這些符號若被剝離其原本的核心元素,將難以在傳統的宏大敘事下維持其連貫性和合法性,導致其意義結構的崩解。
傳統上,佛陀與耶穌是佛教與基督教的核心創立者,教義也是這些宗教的根基。若試圖剝離這些核心人物來重新定義其宗教,邏輯上似乎難以成立。然而,在語言遊戲中,如果一個社群開始使用「佛教」或「基督教」來指代不同於傳統的思想體系,這些異化的宗教概念便在特定語境中取得意義,即使它們可能與原有的宏大敘事相悖。
撒旦的概念依附於基督教而存在,正如天堂與地獄的相對性。撒旦教的存在預設了基督信仰的真實性,這使其無法真正與基督教脫離。聲稱撒旦教或基督教是無神論是邏輯上的錯誤,因為它們依賴神的概念才能成立。在這個語境中,撒旦教的「反基督」實際上是基督教的異化形式,而非真正的無神論,顯示了能指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們的身體的確是一種獨特的物。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總是「恰好」與主體形影不離,我們總是會看到自己的手、自己的腳、尤其自己鼻頭的一小部分。身體如此地總是出現,以至於我們的知覺與意識能夠準確地在多數用不到的時候將他們忽略掉,譬如你的鼻頭,我們可不總是注意到它在自己的視線裡面。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背景介紹,以下是我曾經的生命經歷,當時有寫下來,想透過現在,分享不太一樣的世界。 我感覺我原本不是屬於這具身體的,而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在靜觀之中,原本是無形無識,但後來被抓下來了,就變成有形體也有「自己」的意識。某種程度上,我很清楚知道這不是我,不過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還有我發現吧,所謂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Thumbnail
在我所處的環境裡,我可以呈現任何我喜歡的扮相。他可以並且的確會隨我的思想的性質而變。 任何意識都與生具有改變形象的能力。只是熟練度與實現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你自己的系統內,當你觀察生物在他的演化史中所經歷的形象改變,你就可以看到這種改變以一種慢動作影片的方式呈現出來。 可以說,我們也能同時兼具好幾
Thumbnail
現代生活讓我們與周遭的環境是分離的,雖然人跟人在同個環境,但心卻在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放下手機開始感受你所處的空間、環境,你會發現周遭人的一舉一動跟你的所思所想,竟然在不同的地方有相似之處。 如果你細細品讀你的環境要給你的訊息,你會發現你心中的疑問都在生活中有所解答。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
  我們的身體的確是一種獨特的物。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總是「恰好」與主體形影不離,我們總是會看到自己的手、自己的腳、尤其自己鼻頭的一小部分。身體如此地總是出現,以至於我們的知覺與意識能夠準確地在多數用不到的時候將他們忽略掉,譬如你的鼻頭,我們可不總是注意到它在自己的視線裡面。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背景介紹,以下是我曾經的生命經歷,當時有寫下來,想透過現在,分享不太一樣的世界。 我感覺我原本不是屬於這具身體的,而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在靜觀之中,原本是無形無識,但後來被抓下來了,就變成有形體也有「自己」的意識。某種程度上,我很清楚知道這不是我,不過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還有我發現吧,所謂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Thumbnail
在我所處的環境裡,我可以呈現任何我喜歡的扮相。他可以並且的確會隨我的思想的性質而變。 任何意識都與生具有改變形象的能力。只是熟練度與實現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你自己的系統內,當你觀察生物在他的演化史中所經歷的形象改變,你就可以看到這種改變以一種慢動作影片的方式呈現出來。 可以說,我們也能同時兼具好幾
Thumbnail
現代生活讓我們與周遭的環境是分離的,雖然人跟人在同個環境,但心卻在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放下手機開始感受你所處的空間、環境,你會發現周遭人的一舉一動跟你的所思所想,竟然在不同的地方有相似之處。 如果你細細品讀你的環境要給你的訊息,你會發現你心中的疑問都在生活中有所解答。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